封面
版权信息
关于本书
绪论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二 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三 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四 现代性与“历史化”
第一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方向与革命文学的范例
一 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二 革命文艺方向性质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
三 解放区革命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四 革命文学的历史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第二章 建国初的文学运动
一 第一次文代会及革命文学的历史确认
二 在主流边缘的胡风与沈从文
二 关于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四 对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第三章 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起源与扎根
二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文艺批评活动
三 左翼阵营对胡风的批判
四 对胡风“反党集团”的批判
第四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一 农民作为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
二 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三 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
四 《创业史》: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第五章 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
一 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二 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气概
三 历史的奇迹化:革命传奇与英雄主义
四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质
五 英雄化与革命传奇:《红岩》
六 回避现实的企图:重写历史或边缘性的写作
第六章 “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 “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
二 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
三 情感的多样性:《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与《百合花》
四 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第七章 集体想象中的超我表达
一 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
二 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三 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四 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第八章 “十七年”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一 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
二 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
三 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
第九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
一 “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
二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学
三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第十章 “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及其反思性
一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二 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
三 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四 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第十一章 朦胧诗开启的精神向度
一 “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二 “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三 朦胧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四 “归来的诗人”群体
第十二章 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一 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二 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三 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四 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
第十三章 应对西方潮流的现代派与寻根派
一 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
三 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
四 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
第十四章 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
一 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马原
二 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三 90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
四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
第十五章 历史祛魅时期的新写实与晚生代
一 王朔的出场与90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二 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生活现实
三 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
第十六章 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一 历史叙事中的女性经验
二 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
三 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第十七章 转向语词与叙事的第三代诗人
一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
二 90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
三 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
第十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一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
二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
三 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性的延续
第十九章 多元分化与“后文学”时代的到来
一 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
二 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三 “80后”与网络写作
第二十章 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一 传统精神与审美的重建:《白鹿原》与《废都》
二 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乡土叙事
三 本真倔强的乡土叙事
四 新世纪的乡土叙事与本土化问题
后记
更新时间:2019-12-20 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