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成功系列(套装共5册)在线阅读

强人成功系列(套装共5册)

哲学伦理学106万字

更新时间:2021-07-09 18:03:02 最新章节:延伸阅读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斯科特·佩奇是风靡全球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有超过100万各行各业的人反复学习并从中受益。新书《模型思维》讲解了24种模型,从线性回归到随机漫步,从博弈论到合作,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有趣的模型可以把任何人变成天才。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充斥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仅拥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让数据说话。模型就是让数据说话的秘诀,模型将帮助我们所有人从掌握信息提升到拥有智慧。本书中的24种模型就是一个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各行各业、各种需求的所有人都可以根据此书建立专属于自己的思维工具箱,成为一个多模型思考者。它将帮助你整理数据、提取信息、去伪存真,在决策时让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取一个模型还是几个模型。而这是现代高手必备的一种大智慧。
译者:冯文婧 贾拥民等
上架时间:2021-07-01 00:00:00
出版社: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南非)斯里尼·皮利 (美)斯科特·佩奇等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分为五个部分,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现代伦理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等基础理论的分析,也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等实践的探索,对于深入探究中西方的伦理学基础理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现实
    贾英健主编哲学14.6万字
  • 会员
    本书梳理了人性理论在西方早期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究各种人性理论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意义,思考和评价其得失。本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入手,探讨近代人性论形成的主要动因以及转变的契机;通过对自然法理论、早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性论的探讨,阐释了近代人性论的出发点、理论架构、基本内容、特征以及演变过程。
    尚新建 杜丽燕哲学38.1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伦理学为视角和理论基础,以商业广告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广告的本质属性、社会功能及其伦理意义;从广告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伦理责任入手,阐释了不同广告行为主体对广告伦理的影响,并深入解析了广告伦理缺失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道义论理论基础上对广告的伦理规范提出了若干个广告伦理原则;最后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广告伦理的实现途径,为商业广告伦理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富有建
    徐鸣哲学17.2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探讨了“向死而善”在“死亡之思”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雷爱民哲学20.3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基于语言分析方法对伦理学的诸多论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对伦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术语(如自由、规范、美德、好、价值等)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其中的某些方法(如心理主义方法、系统方法、语言分析方法等)以及相关理论(如美德伦理学、义务论、后果论等)进行了清理。这些工作为其后的讨论奠定了基础。本书后面的部分则对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主要是围绕道德规范而展开的。
    黄正华哲学38万字
  • 会员
    《应用伦理研究》为西南大学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合办的学术集刊。该集刊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应用伦理学》。该集刊致力于推进道德哲学基础、中国道德哲学、外国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研究和特色伦理话题的研究。本辑有五个栏目: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应用伦理学、书评,共18篇文章。
    崔延强 甘绍平主编哲学16.3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孝道思想”为研究核心,将众多宋代巴蜀名儒、家族集中进行考察,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挖掘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相关内容,以探求宋代巴蜀思想文化中的德孝特征和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的个体特征,进一步丰富巴蜀文化的深刻内涵。
    刘延超哲学18.8万字
  • 近年来,关于流行艺术家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甚至某些犯罪行为的揭露比比皆是。加上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对曾经喜爱的艺术家隐藏的生活开始保持警惕和批判的目光。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失德艺术家?以及,还能欣赏他们的作品吗?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工具,为这一困扰我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敏锐的洞察。作者认为,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其作品意义的解读,而且还会影响
    (美)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哲学9.8万字
  • 会员
    关于爱和生命意义的议题,经常沦为心灵鸡汤类书籍的消费对象,本书试图对其进行严肃的哲学探究。基于对当代分析伦理学相关研究的批评和发展,本书提出一种“爱的共情”的爱的理论,并论证爱的价值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希望本书在推进相关研究的同时,为当代人思考对自身实践生活至关重要的价值,提供一些助益。
    谭杰哲学1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