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蜀学研究(一)
更新时间:2021-09-29 14:00:22 最新章节:舒大刚先生的为学之道[1]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凝聚当代海内外学术研究有生力量弘扬蜀学,主要突出研究蜀学人文精神、学术思想和文献诠释,兼顾蜀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蜀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蜀学是诞生于中国西南巴蜀大地、与中原学术互补互动的一方学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度层面、在经典层面、在信仰层面、在核心价值层面都具有独特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蜀学研究含三个义项:一是研究蜀学,二是蜀中论学,三是蜀门治学。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11-30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小红主编
最新上架
- 会员性别诗学是指以性别视角考察文学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化传统,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精神底蕴和文学的审美表达方式,具有动态生成能力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性别意识即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对女性的角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是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本书结合性别视角与文化视角,以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叙事与性别、文本与语境的深层互动关系上来探求中国性别诗学的原创性问题。文化21.7万字
- 会员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而言,苗族先民曾给出过极具智慧的诠释,并将共生观念付诸实践行为,且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基于此,本书以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为主题,在“共生”主调下,从文化共生逻辑、共生实践和共生规范三个维度深入探讨隐藏在民族传统文化深层意义背后的生态消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路径。文化13.2万字
- 会员什么是超艺术托马森?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也是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独特趣味。本书为风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经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杀入日本亚马逊社会学畅销榜前十。作者赤濑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东京街头时,发现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楼梯,至此开始了对整个都市的另类探索,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并于1986年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文化11.5万字
- 会员唐代文馆文士是指曾在国子监、史馆、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等机构任职的文人。这些文士或在朝,或在野。他们在朝野之间是如何迁转的,对文学产生了哪些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该书综合运用传统考据学与文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制度一文人一文学”及“制度一文化一文学”为基本阐释框架,在详考文士朝野迁转路径和方式的基础上,论述文士空间转换、角色变化、阶层流动及其与文学之互动关系。本书指出文学互动的实质是权文化24.6万字
- 会员作者采用阐释学思维与方法,以产生于不同时期的有关鲁迅的传记、论著、影像等为文本,梳理、考察鲁迅形象的复杂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是如何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历程而发生微妙变化的。通过鲁迅形象演变史,思考现代国家意志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构成和文化取舍所产生的影响,探寻鲁迅形象演变的内在精神依据。通过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产生的各种鲁迅传记和其他关于鲁迅的言说,勾勒出这一文化图景中鲁迅形象的演变过文化17.4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部透视白鹿原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的著作。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寻根与价值重建,主要探讨陈忠实与文学寻根;中国文化中的两条根——学为好人与创世事。第二章中国乡土社会的肉身崇拜与阉割。主要探套中国乡土社会的肉身崇拜;羞涩、遮蔽与阉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与他人。主要探讨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恶人”。第四章为历史而烦。主要探讨乡土人生为“历史”而生;乡土文化17.4万字
- 会员宋代是行记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行记佳作,其中不少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与审美价值。作者从文献、文学、文化诸层面对宋代行记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梳理其源流演变,明辨其文体内涵,探讨其中折射的宋人行旅生活面貌。同时,以他者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宋人笔下的异域风物、异族形象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子。并从旅行文化的视角研究行记中地—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剖析宋人的文化心态。文化31.4万字
- 会员本书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与德勒兹《意义的逻辑》”研究成果之一,它试图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德勒兹的哲学著作《意义的逻辑》与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的“胡话”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前者独到的理论视角和后者作品中深刻的哲学内涵。本书阐释了德勒兹如何以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想和概念为理论基础,借用卡罗尔的诸多悖论和“无意义”来建构他的意义理论,也探索了德勒兹如何运用后来被他摒弃和批判的精神分析文化20.6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本书回溯了20世纪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讨了民俗学文本制作中传承人缺位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黔东南苗族古歌传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体阐释了使传承人在个人生活史、习艺过程、传承谱系、演述实践以及传习活动等维度上实现口头传统“我者”表述和呈现的民俗学文本制作模式,指出关注传承人是我们深入演述场域,在本土知识和民间话语体系中探究口头传统要义的关键路径。文化研究16.8万字
- 会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创造创世神话最深层的心理动机。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成果,从天地形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考验与洪水神话、文化创制神话、族源神话等方面具体阐释了我国南方民族在族类神圣性树立方面的表现。文化研究28.6万字
- 会员唐代文馆文士是指曾在国子监、史馆、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等机构任职的文人。这些文士或在朝,或在野。他们在朝野之间是如何迁转的,对文学产生了哪些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该书综合运用传统考据学与文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制度一文人一文学”及“制度一文化一文学”为基本阐释框架,在详考文士朝野迁转路径和方式的基础上,论述文士空间转换、角色变化、阶层流动及其与文学之互动关系。本书指出文学互动的实质是权文化研究24.6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部透视白鹿原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的著作。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寻根与价值重建,主要探讨陈忠实与文学寻根;中国文化中的两条根——学为好人与创世事。第二章中国乡土社会的肉身崇拜与阉割。主要探套中国乡土社会的肉身崇拜;羞涩、遮蔽与阉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与他人。主要探讨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恶人”。第四章为历史而烦。主要探讨乡土人生为“历史”而生;乡土
- 会员新移民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已然成为一股声势赫赫、不可小觑的文学潮流,其中,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更是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充分显示了杂糅性、边缘性、异质性等特征,从整体上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面貌。本书在文化伦理视域下对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研究,从存在伦理、情爱伦理、家族伦理、革命伦理、技术伦理、教育伦理以及宗教伦理等角度,比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希冀为海外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