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良渚文化玉器纹饰艺术在线阅读
会员

古为今用:良渚文化玉器纹饰艺术

黄璐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艺术艺术理论11.8万字

更新时间:2023-08-03 17:58:56 最新章节:附录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艺术与创意活化利用研究报告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以考古资料为支撑,从艺术学视角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要素,探讨典型纹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解读玉器所承载的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玉器典型纹饰中蕴藏着丰富的良渚元素,浸润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记忆和情感共鸣,将玉器纹饰古为今用,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认同点进行合理转化,推动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创产品开发和良渚玉器纹饰艺术的美学传播,让更多的民众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良渚文化之美,具有现实意义,亦是本书编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品牌:浙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11-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从近100幅世界名画中总结出可以被轻松理解,或者说易于参考的配色方法,通过鉴赏、分析,提取色值等方法,让这些配色方法能够直接被读者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本书主要分为“色彩的组合搭配”和“色彩的应用技法”两大部分,分别从配色方案和配色技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概括了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法,比如同类色配色、互补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等,以及35个实用的色彩应用技法,让读者会看名画、懂名画,学会将名画的色彩搭
    王盈智 樊岩绯编著艺术4.1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由鲍德里亚艺术哲学的逻辑、鲍德里亚的艺术观、鲍德里亚的空间哲学和鲍德里亚的艺术批评四个部分构成。作者在厘清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与他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鲍德里亚艺术哲学和空间美学的内涵,及其艺术批评的独特风格。书中将主要呈现鲍德里亚怎样受诺斯替主义和摩尼教影响,以“过剩”概念为核心建构自己的艺术哲学理论,从审美形式的角度恢复艺术的本相,在铲除一切现存的艺术理论
    万书元艺术17.9万字
  • 会员
    阿慧·丹托(ArthurDanto,1924—2013)是美国当代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家。近年来,他的“艺术的终结”“艺术世界”“艺术的定义”等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书立足丹托的历史哲学思想,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他的艺术理论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从艺术世界、艺术的终结、意义美学等方面揭示丹托艺术理论的建构策略,另一方面描绘丹托艺术哲学与艺术实践的张力关系,以期为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提供
    王佳艺术17.5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中国美学艺术通识读物。作者系统梳理从先秦诸子奠基时期、汉代过渡时期、唐代鼎盛时期、宋元繁荣时期、明代丰富时期、清代总结时期到民国新气象时期的美学发展轨迹,抓住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作品,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从事例中分析美学存在的意义,是一本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美学的普及性读物。本书内容涉及音乐、小说、戏剧、书法、绘画、教育等,不但有通俗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有
    林夏瀚艺术11.5万字
  • 会员
    本书围绕八个不同的主题,以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结合大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当今世界艺术创作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帮助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艺术爱好者找到把握实验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庄纾艺术9.8万字
  • 会员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神奇的色彩物语、配色设计必备的基本原理、打破设计平庸的配色诀窍、从色调出发寻找配色的灵感、惊艳的配色速查方案等。
    红糖美学艺术7字
  • 会员
    本书从简单配色思路引入,分为3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从常用的单一色彩入手,展现同色系的配色效果,并配以摄影图片和配色方案。第二部分以配色表现的意象为核心,通过意象关键词划分出打动人心的色彩风格,并从平面设计、文创、插画、家居装饰、时尚穿搭等角度展示色彩的应用,让配色更能打动人心。第三部分从生活角度出发,展示了季节、节日活动和旅行3个方面的配色意象,让读者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
    全惠民 红糖美学艺术2字
  • 会员
    本书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以当代视角对易卜生晚期戏剧进行“新探”与“新论”。作者基于中国文化立场和自身审美经验,与国内外众多易卜生研究专家进行学术对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本书用力之处主要有三:第一,发现并着重论述了易卜生晚期八剧贯穿始终的主轴,即“双重自审”(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由此阐释了易卜生晚期八剧的互文性与现代性;第二,提炼、抽绎出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的“复象诗学”,由此阐释了易卜生晚期戏剧
    汪余礼艺术22.5万字
  • 会员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的“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反思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活动以及当代美学的重构,以期深化
    王妍 张大勇艺术19.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