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
更新时间:2025-04-24 20:52:57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研究是一种价值预设。对中国晚近三十年散文演变进行追踪调研,深层的意指,是对晚近三十年中国社会转型间民生众相、精神状态、民族灵魂、人格思想的深度调研,也是对中国当代散文研究相对边缘化、有限性的某种纠偏。“精神生态”是作者确认的散文演变场域,并从“精神向度”“精神表意”“精神复归”“精神多元”“精神守望”“精神碎片”六个维度勘探创作主体即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状态、关联的社会存在和文化思潮裂变。研究过程中,作者以时段文类史的研究形式,将当代思想史与散文文类史有机融合,并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具体散文形态,诸如“新启蒙”散文与“见证”散文、老作家散文,“多元”散文时期与文化散文、江南园林散文、小女人散文,“非虚构”散文与在场主义散文、思想随笔、新乡村散文等;此外,对“标新”的创意散文(如新散文)、地域散文、女性散文也进行了关注,有效建构散文演变与知识分子精神生态之间关联的逻辑性,由此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从法国学派开始就注重文学文本之间的事实联系,其研究“路线图”和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有内在的一致性。本书分为:文本、传播、对话三部分。“文本”围绕文本概念的起源、内涵、发展和流变展开,认为比较文学批评要立足于文本研究;“传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学文本在中国的译介、流传;“对话”认为中西方文学最终要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展开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而得以发展。文学21.5万字
- 会员本书运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20世纪30年代上海各种政治集团和文化力量对“鲁迅形象”的不同选择、阐释和评判,明确提出“上海鲁迅”的重要概念,深度发掘其背后所潜藏的话语冲突,具体呈现鲁迅形象建构与30年代中国革命之间的密切关联,将研究视野从文学史范畴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鲁迅研究的深广度,有助于双向考察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互文视野中将研究论题不断引向深入。文学24.8万字
- 会员本书采用以史带论的形式勾画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对自新诗诞生以来各主要的诗歌群体、流派及代表诗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本书既重视从宏观的视野探讨社会思潮的重大转型与新诗潮流嬗变之间的关系,又重视对经典性文本、异质性文本的细读和阐释,对诗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现象、诗作进行了重新发掘,对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诗歌论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研究中国新诗发展历程及诗歌精神演变史文学19.8万字
- 会员路遥小说是被传播数据和接受实例一再证实的温暖励志的传世之作。路遥的作品数量有限,创作也有一定局限,但在传播和接受层面却超越当代许多作家,形成数量庞大的“路遥族群”和言说不尽的“路遥现象”。本书以路遥的生平研究和史料辫析为基础,通过考察大众传媒(纸媒、广播、影视等)对路遥小说的传播、编辑工作与路遥文学创作的双向互动、读者对路遥小说接受的数据和实例,再结合路遥小说的文本细读,侧重于在读者层面考察、思考文学21.2万字
- 会员明清小说评点的兴盛标志着小说阅读的自觉,小说阅读与传统经史的阅读不同,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小说阅读在本质上可称之为是一种审美活动。本书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围绕阅读审美经验展开,认为对阅读审美经验的探讨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中最具有核心意义和价值的理论。评点者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阅读审美经验为核心,一方面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了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并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阅读范式;另一方面则探文学19.7万字
- 会员《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以在中国史诗研究这一领域内得到普遍认同的、见解独特且影响力持久的学者为个案,分析他们持有的史诗观念、学术旨趣、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史诗学术史的某一个侧面,阐述了中国史诗研究者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的继承和创新,反思中国史诗学的学术转向与新格局,总结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文学2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