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走进分析的世界 (3)

户籍官的“聪明”当然是打引号的,不过他和思考哲学的公鸡一样都遵守了一种推理规则,这叫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谓归纳,就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全类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种逻辑推理最早是16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系统地提出来的。他将自己的书起名为《新工具》,用来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相对应。正像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们将演绎看成惟一的思维工具一样,弗兰西斯·培根及其追随者们却走入另一极端,将归纳看成惟一重要的思维工具。

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出在时速大于150千米的高速行驶中。这是否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事情决不是这样。统计资料往往不能表明因果关系。之所以极少的事故是出在时速大于150千米的高速行驶中,这是因为多数人是以中等速度驾车行驶的。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布里格斯的辩解是错误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在95岁以前死去,这样一来,当然是每年极少有人是在95岁或超过这个年龄死去。布里格斯作为保险公司职员,他只向95岁以上的老人兜售人寿保险,理所当然地要受到经理训斥。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谬误多得很。我们还可以举几个例子。

有一个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杰出的数学家是大儿子。这是否意味着头生子比以后出生的儿子数学才能高一些?不能下这个结论。这只能反映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的儿子是头生子。一个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脚大的孩子拼音能力要比脚小的孩子好,这是否能说明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的拼音能力的量度呢?不是的,这实际上是因为脚大的孩子年龄也大些,年龄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年幼的孩子拼音拼得好一些。

四、误认因果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现象之间具有着因果关系,那么,“因”总要在“果”之前发生、存在;“果”总要在“因”之后。“先因后果”这正是因果关系所具有的顺序性特征。

但是,反过来,两个现象一先一后相继发生,未必具有因果关系。仅依表面的先后顺序来分析确定因果,往往要犯“误认因果”的错误。

某人先发烧,后腹泻,发烧未必是腹泻的原因,它们可能都是“果”,是病菌感染所造成的。

下雨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后听见雷,闪并不是雷的“因”,它们都是云层放电的“果”,只是光速快于声速,闪先到达而已。

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笑话:

在一列火车上,有人给珍妮和玛丽每人一只香蕉。她们从未见过香蕉,摆弄了半天,还是珍妮先开口吃起来,正在这时,火车驶进隧道,车厢内突然漆黑一片。珍妮忙大喊起来:“玛丽,快别咬香蕉,一吃香蕉会什么也看不见的。”

吃香蕉在先,火车变暗在后,虽是相继发生,但两者并无因果联系。幼稚的珍妮犯了“误认因果”的错误。

仅依偶然发生的一次事实便确认为因果关系,所犯错误较为容易消除,因为它很难得到再次证实但误认的“因果”关系再次被某一事实“证实”时,就会使人们更加确信无疑,错误也就因此而更难于消除。

古代俄罗斯有一种信念:天空出现血红色,将发生灾难。1811年,一个直径为100多万千米的大彗星从俄罗斯上空飞掠而过,天空变成一片火红。不久拿破伦的大军便践踏了俄国大地。这一事实,使人们更加笃信天色变红与劫难发生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五、成见

成见,是概括的极端形式。概括是将人、事或思想按其基本特性归纳分类。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多数篮球运动员都是高个子;医生在挂牌行医前要学习很长时间。这些都是正确的概括。而一些则超越了正确的范围,我们称之为过分概括,例如,认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不友好,运动员学习都不好等。

成见比过分概括的问题还严重。成见是对人或事物所抱的一种固定不变的看法,从而影响和阻碍了我们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问题。佛尔特·里普曼所说:“成见是先入为主的观点,包含着个人的偏爱,与担心、欲望、强烈的愿望、骄傲和希望紧密相关。除非我们抛弃成见,否则,我们就会不经研究就认为某人很坏,甚至还永远认为这个人很坏。我们看到了虔诚而慈悲的教父、刻板的英国人、豪放不羁的波希米亚人、懒惰的印度人、狡猾的东方人、梦幻的斯拉夫人、激动的爱尔兰人、贪婪的犹太人和100%的德国人……这些判断中没有丝毫的公正、仁慈和真实,因为这些结论都是未经分析论证得出的。”

最常见的成见是种族、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成见,如对黑人、原教旨主义教徒和意大利人的成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成见,如对同性恋者、牧师、退学学生、男女平等主义者、大男子主义、纽约城、单身酒吧、母亲甚至于上帝都有成见。

成见就像在人脑中建立了一个美妙整齐的思维仓库,每类事情都有各自的空间,没有分析、比较、选择、斟酌、拣选,只是储存。每件事情都预先判定,因此,成见妨碍了人们思维的能动活动,将生命的无穷变化;将我们周围无数的人和事都框进预先划好的空间中。

努力克服成见非常重要,因为它使你的观点有失偏颇。

六、自欺欺人

安妮非常喜欢汤姆,于是,她就经常变着花样地给汤姆送东西,并给他各种方式的关心。同伴们每次跟安妮开玩笑都把她和汤姆当成一对情侣,她们经常说:“嗨,安妮,你家汤姆……”其实,汤姆并不喜欢安妮,她自己也知道。但久而久之,安妮更愿意沉浸在这个虚幻的情侣关系中,她不想承认这只是玩笑,而相信事实就是如此——她喜欢人们把他们当作情侣。

安妮的这种行为就是自欺欺人习惯的一种表现,这种习惯对于我们大家都有诱惑力。是“对人类分析干扰最大的习惯之一”,K.A.波特说这是“故意忘却与现在观点不符的过去的看法。”

我的一个同事总是以让学生回答“想一下你高中时感到最不满意的男孩或女孩,用两句话解释你对他或她不满的原因”这个问题作为课程的开始。他看了许多的答卷,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这么写道:“他是可怕的家伙……”或“那女孩缺乏……”。10个中只有一两个说:“我嫉妒(或不成熟)。”换句话说,种种不满都是来自他人的缺点,而不是自身的缺点。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因旷课、不交作业或没参加考试而降级的学生,指责老师们偏心或有成见。

身体有重病——如癌症症状的人有时候欺骗自己道:“没那么严重,不用看医生。”许多离婚者对婚姻破碎的原因讳莫如深;大多数有烟瘾的人骗自己说抽烟是因为自身需要而不是逃避不愉快的经历或挫折的手段,直到因抽烟过多而出现记忆减退、无精打采、思维混乱等严重症状时,仍自慰说“没什么事。”

另外,许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他们欺骗别人说他们知识渊博,慢慢地就自以为学识很丰富。

优秀的分析者必须能诚实地判断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获取信息后还要对其进行公正地评价。只有学会忠实于自己才能做到这点。

*测试题:

1.残酷的法令

从前有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自己的领地。在界河的桥头上,有全副武装的哨兵把守,他们的任务是审问每个过路的行人:“干什么去?”如果行人的回答是谎话,哨兵就立刻把他抓起来,就地绞死。如果行人说了真话,那么他也毫无生还的希望——哨兵立即把他投到河里淹死。这个心肠毒辣的统治者的法令,就是如此残酷无情。因此毫不奇怪,没有一个人敢走近他的领地一步。尽管如此,有一天还是来了一个农民,他平静地向禁区守卫森严的桥上走去。“干什么去?”哨兵严厉地命令他站住,问道,准备处死这个冒冒失失闯入禁地的莽汉。但他的回答却使哨兵左右为难,无法下手。这位机智的农民是怎样回答哨兵提出的问题的呢?

2.他们分别来自什么地方

5位游客分别来自巴黎、新德里、芝加哥、纽约和巴西利亚。请根据下述的谈话内容,分别确认他们分别来自哪个城市?

A:我曾去过北美洲,但还没有去过南美洲。下个月,我准备到巴黎去旅游。

B:去年我曾在芝加哥旅游过,下个月我也到巴黎去旅游。

C:去年我到过芝加哥,它是我去美国旅游的第一站。

D:我从未去过芝加哥。我第一次出国旅游。下个月我将去欧洲或南美洲旅游。

E:……

3.生死决斗

这是一场生死决斗。3位枪手分别站在三角形的3个顶点位置:其中神枪手曾经赢过比今天在场的枪手更厉害的人;猎人也是个好枪手,3枪中必定能命中两枪;枪法数阿尔贝最差,只能保证3枪中命中1枪。两位好枪手都是讲义气的骑士。现在3人都准备足够多的弹药,要轮流射击:阿尔贝先开枪,神枪手最后。如果你是阿尔贝,你怎么样才能获得最大的赢机?

4.称茶

一个茶叶盒里装着1100克茶叶,现在需要从中分出1000克来。要用天平来称,但没有砝码,只有两个小包,一个重300克,另一个重650克。应当怎样称呢?

5.宽松的法律

在某个国家里有这样一个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一个小匣子里放着两张纸签,一张上写着“生”,另一张上写着“死”。如果犯人抽出的是第一张“生”签,那他就获得了赦免;如果他倒霉,抽出的是写着“死”的纸签,判决就立即执行。

有个人住在这个国家,他有几个仇人。仇人们设计诬陷他,最后竟使法庭判处这个无辜的人死刑。仇人们又想彻底堵死这个人的最后一条生路。在行刑的前一天夜里,他们从小匣子里偷出了写着“生”的签,换上一张写着“死”的签。这样,不论犯人抽哪一张,他都难免一死。仇人们就这样算计定了,自以为万无一失。但是这个人也有几个朋友,他们知道了仇人们的阴谋,就设法悄悄地潜入监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被判刑的人,现在匣子里两张签都是“死”。朋友们劝他去向法庭申诉,揭发仇人们伪造纸签的罪行,并且应当坚决要求当场查验匣子里的签。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死囚要求朋友们严守秘密,一定要把仇人所搞的手脚原封不动地保护好,并且让大家放心,到时候他必将获救。朋友们都认为他一定是发疯了。第二天早上,关于仇人们的阴谋,犯人对法官只字未提,他毫不犹豫地抽了一张签,——于是他获得了自由。原来似乎已经陷入绝境,他究竟怎样使自己幸免于难呢?

答案:

1.哨兵问:“干什么去?”农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来就是要在这个绞架上吊死。”这句话使哨兵束手无策。应当怎样处置这个农民呢?绞死?但是那样就意味着,农民说的是真话,而对于说真话的人根据命令不能绞死他,而要把他淹死。但是淹死他也不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结果是农民说了谎,而对说谎的人法令规定应处以绞刑。

2.1、A到过北美洲,从未到过南美洲,而且准备到巴黎去旅游,这说明A既不是芝加哥人和纽约人,也不是巴西利亚人和巴黎人,所以是新德里人;

2、B、C去过芝加哥,但没有去过芝加哥,所以E是芝加哥人;

3、D既没有到过芝加哥,有没有到过欧洲和南美洲,因而肯定是纽约人;

4、B准备去巴黎,说明他不是巴黎人,而是巴西利亚人;

5、最后剩下C是巴黎人。

3.阿尔贝应该首先放空枪。他不能先社稷于神枪手,因为如果命中了神枪手,猎人就会在一两枪之内把他毙命。也不能先射击猎人,万一命中,神枪手就会一枪将他毙命。如果先射猎人而未射中,神枪手就会一枪结果了猎人,那时,神枪手就会有很大的优势对付阿尔贝。如果射中了神枪手,猎人战胜阿尔贝的概率就是6/7,而阿尔贝的获胜概率则是1/7。

如果先发空枪,阿尔贝下一回要对付的就是其中一个人了。假设猎人存活,阿尔贝的获胜概率是3/7;如果猎人没有打中神枪手,神枪手就会一枪将他毙命,那时,阿尔贝获胜的概率是1/3。

阿尔贝先放空枪,他的获胜概率会提高到25/63(约40%),而猎人、神枪手的获胜概率则分别是38%和22%。

4.在天平的两个秤盘里各放上一个包,把茶叶添到放着300克包的那个秤盘里,使天平两头平衡。把称出的350克茶叶倒在一边,然后用重650克的包从剩下的茶里称出650克来。两下一合,正好1000克。

5.抽签的时候犯人是这样做的:他从小匣子里抽出了一张签,然后没等任何人看清就吞了下去。法官要想查明毁掉的签上究竟写的是什么,就必须从匣子里取出剩下的那张签——上面写着“死”。因法官对阴谋一无所知,于是他就断定,毁掉的纸条上写着“生”。仇人们本来要使无辜的犯人必死无疑,结果事与愿违,帮助犯人逃脱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