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统前身之党务调查科2

3.中山舰事件

“三二”中山舰事件可以说是一件严重动摇“国共合作”的事儿,后来影响了国民革命进程。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表面上是将矛头指向共产党,其实实则也是对准自己的政治死敌汪精卫。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和汪精卫的关系到底如何?事情还要从孙中山革命时期说起。

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人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一起革命。他们都曾为革命上过刀山、下过火海。从表面上看,起初两个人的私交还可以。称之为三杰的“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在党内的地位比蒋介石高一些,蒋介石只能算个小辈了(虽然年龄小,但野心最大,早早瞄准了孙中山的总理宝座)。所以孙中山去世后,党政大权落到了汪精卫的手里,而地位矮一截的蒋介石有些不服气。这种政治格局并未持续多久,由于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蒋介石早早掌控了兵权,在党内的地位飙升。但是一个党,不可能有两个领袖,于是两个人开始为了“王位”明争暗夺起来,慢慢就结下了梁子!

1926年初,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季山嘉因在北伐及军费分配方面发生了分歧,而汪精卫则趁机拉拢苏联顾问季山嘉,落井下石。气得蒋介石牙齿直哆嗦,一度血压蹿高。两个人针锋相对干了起来。

先是汪精卫伙同季山嘉拉拢蒋介石的属下王懋功,后来被蒋介石发现,下令开除了王懋功。后来汪精卫又以贩卖私盐等罪名撤了蒋介石把兄弟陈肇英的虎门要塞司令职务。

汪精卫毕竟是一个政治高手,稍微年轻一点的蒋介石还不是他的对手。交战几轮,蒋介石不但没能占着便宜,而且连失两员大将,差点被迫下台。这一天,陈立夫本来心情不错,但看到蒋介石一脸愁容,便安慰蒋介石:“校长,不要生气……生气解决不了问题!”

蒋介石面色凝重:“能不生气吗?大战将临,军饷还没有着落,靠什么打?我们不是义和团,没有刀枪不进之躯!尤其那个汪精卫,大战之前撤我的帅(虎门要塞司令陈肇英),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可是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陈立夫安慰道。

“立夫,校长一直器重你,希望你以后能够替校长掌舵!如果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你会怎么做?”

陈立夫想了想,没有什么好主意,只能无奈地摇摇头:“校长,你知道我不懂政治,换作我,可能只能躲避一下了!”

当时,广州已经谣言四起,风口浪尖上的蒋介石听到“躲避”一词,竟然眼前一亮,陈立夫不愧是蒋介石的福将啊。于是蒋介石拍了拍脑袋门子感慨了一番:“是啊,为什么不躲躲呢?古人都说,攻可进,退可守。以退为进不是没有道理啊!”于是蒋介石决定去苏联躲一躲,借此让汪精卫等人难堪。

1926年的2月9日,蒋介石辞去军事委员和广州卫戍司令等职,要求去苏联“休养”。但是汪精卫却看出蒋介石心机,于是例行公事去黄埔军校劝蒋介石:“老弟,革命尚未成功,你的这个做法是不是有些仓促?”

蒋介石回答:“有汪主席在,革命早晚会成功!”

汪精卫看出蒋介石的心意,就没有强行挽留,故意把球踢给蒋介石,做顺水人情:“如果出去,要注意身体。”

蒋介石此计不成,反被汪精卫将了一军。于是蒋介石的日记中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顷聆季新言,有讽余离粤语,其受谗已深,无法自解,可奈何……蒋介石思考再三,还是决定让陈立夫买了船票。

1926年3月19日,车开到码头,蒋介石又改变了想法。这个改变蒋介石想法的人,又是这个“不懂政治、直言快语”的陈立夫。

当时陪同蒋介石的陈立夫看到蒋介石左右为难,便起了同情之心。据说,陈立夫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性情中人肯定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

到了码头,蒋介石临江眺望远处,老泪差点窜出来。这一幕又打动了性情中人陈立夫。陈立夫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使到了码头,也不定无路可走。此时他又联想到蒋介石说过的国际形势,此时选择政治避难无疑等同自杀。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陈立夫的内心起了变化。

陈立夫道:“校长,手握重兵,岂有躲避的道理?在我看来,应该躲的是他们,不是我们!”

蒋介石琢磨了一下:“是啊,为什么要躲?为什么不直接跟他干?”

由此看来,陈立夫的一举一动影响了蒋介石,而陈立夫在政治沼泽里也是越陷越深。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蒋介石回去之后,一方面防备着汪精卫,另一方面则继续泼共产党的脏水,企图破坏国共合作,把共产党排挤出去。于是蒋介石在陈立夫的帮助下,一手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算是陈立夫进入政治圈后的一次中考,且成绩不错,可以给个优秀。但是陈立夫心思缜密、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地为自己的主子卖命,则说明蒋介石是个聪明人,且有自己的识人、用人之道。陈立夫在“中山舰事件”里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1926年3月19日,车还在回去的路上,陈立夫就劝蒋介石:“校长,既然做,为什么不搞出点声响来?”

蒋介石将信将疑:“你有什么办法?”

陈立夫此时也拿不出具体的想法,但是他说:“我觉得汪精卫是占着茅厕不拉屎,而中共也想借机窃取政权……我们要想个办法,让汪精卫和中共都难受!”

蒋介石:“好吧!”

蒋介石回到学校后,便让陈立夫通知陈肇英、欧阳格等人来黄埔开会,商量对策。这段时间,陈立夫不仅发挥其组织才能,而且在许多问题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期间蒋介石总会问:“立夫,你有什么想法?”

陈立夫:“校长,我们不但要制造点声音,而且还要散布言论:说共产党借机叛变……如此一来,也能给汪精卫一个下马威!”

此时蒋介石命令欧阳格传一道命令,让海军局的代理局长李之龙(共产党)速派得力兵舰两艘。李之龙接到命令,并没多想,便通知了中山舰和宝璧舰开往黄埔。

在一场政治阴谋下,中山舰就这么乖乖地来了……

等两舰到位后,此时陈立夫带领欧阳格等人开始四处散布谣言,说中山舰无故移动,显露共党阴谋……而共产党授意李之龙,准备强行劫持蒋介石、陈立夫两位同志至苏联海参崴,图谋不轨……此时谣言四起,街道上乱成一片。

1926年3月20日的凌晨3点,钟声一响,蒋介石离开家赶到造币厂,下令全城戒严。此时的广州城已经弥散着一股恐怖的味道。

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抓捕行动开始了。首先虎门司令陈肇英和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在广州文德楼的家中逮捕了海军局长李之龙;刘峙接替王斌功二师师长的职位扣押了二师所有的共产党代表,而蒋鼎文则带领二师五团占领了海军局,解除了海军局的武装;而陈策、欧阳格等人则借机控制了中山舰。与此同时,还逮捕了四十多名国民党左派代表,并派人监视邓演达的一举一动。蒋介石还一纸电文撤销了远在潮汕的第一军,完全夺得了粤海第一军权。

中山舰事件就这样发生了,而国府主席汪精卫也终于坐不住了,他咬牙切齿地说:“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委主席,蒋介石这个举动不是成心让我难堪吗?我看他,早就吃了豹子胆,想造反啊?”

在陈立夫等人的献策下,广州沦陷,完全成了蒋介石的天下。就连汪精卫都害怕了。于是他向蒋介石妥协了,偷偷坐车离开了广州。蒋介石的做法其实是“一箭双雕”,既攻击了共产党,又赶走了政治死敌汪精卫。

在陈立夫的帮助下,蒋介石的血压降下来了,自然也就高兴了。机要秘书陈立夫一下子成了蒋介石手上的一张王牌,后来蒋介石提拔他为机要科科长。

4.迁都之争

北伐战争终于开始了!1926年的5月,叶挺将军带着他的独立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作为尖刀,首先向吴佩孚的腹地插进。一直到1926年的7月1日,国民政府终于坐不住了,于是颁布北伐动员令。7月4日,为完成中山先生遗愿,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蒋介石也迎来人生当中的转折点。他成了这支北伐军的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邓演达担任政治部主任。

7月9日晚上,蒋介石掷地有声地宣读北伐誓词:嗟我将士,而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吊民伐罪,歼厥凶酋。保我平等,还我自由。实行主义,牺牲个人。有进无退,革命精神……

北伐战争开始后,身为机要科科长的陈立夫也没有闲着,虽然他没有亲自带兵讨伐(他从来也没带过兵),但却跟着自己的哥哥陈果夫在党内帮助蒋介石搞起了“迁都”这门子事。所谓“迁都”,就是从一个地方迁到另外一个地方。通俗点说,“迁都”就是搬家。但是这个“迁都”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迁都,这一次迁都完完全全、彻头彻尾是一次政治阴谋。

1926年11月,在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国民政府迁到武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迁都武汉是必然的。但此时蒋介石又打起自己的算盘。他认为迁都武汉之后,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前景。恐怕自己费尽心思打出来的局面,都将付之东流。于是他内心起了矛盾,成了迁都武汉的坚决反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