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有的人潜能已经苏醒了,有的人潜能却还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会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你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任它沉睡,那你就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了。
确实,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必须由你自己亲自来锻造。锻造的过程,就是释放你的潜能、唤醒你的潜能的过程。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的:“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
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
波拿巴·拿破仑曾说:“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
并不是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而有权利说这样的话,而是他有这样说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才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
台湾著名音乐人王杰,在一次采访中吐露了他的成功之路。15岁那年,他还是半工半读的少年。有一次在茶楼打工,肚子太饿了,客人买单离去后,他趁人不注意偷吃了一个客人剩下的叉烧包,谁知被经理看见了,硬说他偷吃茶楼的食物,他死不承认,经理恼羞成怒给了他一记狠狠的耳光。当时他的头脑一阵眩晕,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了,而他也被开除了。他一边哭一边走回租住的地方。
其实那只是一个两层铁架床的上层,香港称之为“笼屋”。他跟住在隔壁床位的老伯哭诉,老伯慈祥地安慰他,他问老伯:“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12岁爸妈就离婚不要我了,上学受人欺负,打工也被人冤枉,难道我注定要一辈子这么倒霉吗?……”
老伯看着他好一会儿,实然笑出了声:“嘿!小鬼头,胡说八道!谁告诉你人是要被注定的?要是这样那还有什么惊喜,连做百万富翁也没什么意思了。你这个小笨蛋!”说完他便去上班了。他是个当夜班的保安员,平时总是喋喋不休,王杰向来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但他这一句“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却把王杰一语惊醒。
王杰转念一想:“是啊!人不可能被注定,我有我热爱的音乐,无论路有多难走,我都坚持走下去。”10年之后,《一场游戏一场梦》面世了。
《一场游戏一场梦》是王杰的第一张唱片,它也见证了他生命的转折点。记得唱片上市的第一天,公司的一位“前辈”刺他:“王杰,你的唱腔实在太奇怪了,你觉得你的新唱片能卖多少?”这位“前辈”的眼神不太友善,但王杰知道这是自己十年心血的结晶,信心也不像以前那么脆弱,于是很坦诚地说:“应该可以卖到30万张吧。”没想到,不到半天,他的回答就被当成笑话传遍了公司,甚至有人见到他开始叫他“30万”——在他们眼里,他是想一夜成名想疯了。看着他们的嘲笑,甚至连唱片的制作人都不帮他说句话,他只有在心里默念着老伯曾经说过的话,告诉自己: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即使这一次不成功,还有下一次。唱片推出的第7天晚上,王杰下班后坐计程车回家。车窗外不断流逝着美丽的夜景,闪烁的霓虹灯照耀着街上的夜归人,隐约中,计程车的收音机里传出一个悦耳的声音:接下来播放的是本周流行榜的冠军歌曲。一阵音乐的前奏响起,熟悉的旋律让王杰的心开始狂跳。主持人继续说:“本星期的流行榜冠军歌曲,就是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一瞬间,王杰泪流满面。
第二天,他推开唱片公司大门,所有人的脸都在看到他的一瞬间挂上笑容。之后,他听到很多恭喜的声音,他不断向他们说着多谢,他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改变命运的时刻已经过去,而我也彻底相信了,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
到现在为止,《一场游戏一场梦》销量已经超过1800万张,可能大家不相信,其实王杰走红后的生活一直过得不好,而先是遭遇感情突变,接着在一场官司中散尽一切家财,但他并没有气馁,总是能心平气和的重新开始。在世事动荡中,他对那位老伯的话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人的一生是不可能被注定的,人来到了这个世上,就是为了体验惊喜与激情,同时,跌宕也难免。有过不一样的体验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就像那位老伯,他只是个守夜的,可是谁能想到他心里的快乐与富足呢j所以,尽一切可能改变自己、丰富自己,享受生活中的各种惊喜;这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自我怀疑是十分愚蠢的事
在梦中,你可以做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转换场景和环境,穿墙而过,变成富翁和名人,克服大障碍,跟父母相处,创造巨大的财富,写出畅销书。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你从来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你能想象在梦中质疑自己的能力有多荒谬吗?你能想象自己说:“等一下,我不能那么做?”在梦中,你常失败吗?少之又少。可是,如果你失败了,通常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去学习某件事,去测验你的力量,去克服大障碍,进A成长的下一阶段。
因为你不怀疑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在清醒的状态中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每天都浪费了一大堆精力,去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们的一大损失。我们几乎在每个转弯处都怀疑自己: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值得拿多少薪水,或者我们对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有多少价值或贡献。我们怀疑自己不具有克服拒绝、重新来过或面对挑战的能力。一条错不了的成功策略,是将怀疑从你的生命中放逐——统统放逐——这并不表示你应该开始做傻事,或做幼稚的决定。它只是说你应该开始信任自己,创造内在的认知,知道你拥有一个胜利者所应具备的一切条件,可以让梦想成真。
唯一的真正障碍就在怀疑本身——而所有的怀疑则又来自你自己的思考。
生命中总是自我怀疑是十分愚蠢的事。它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所有的怀疑都浪费精力,而且干扰了你与生俱来创造财富的能力。
不论你心头逗留的是怎样怀疑的念头,让它们走吧。这比你所想的还容易,而且将会产生莫大的回报。
4.人格:神话与现实
相信许多关注些“窗外”事的人,对谢彦波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我国罕有的神童。以11岁年龄,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戴着红领巾走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据谢彦波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当时,谢彦波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走下坡路的开始。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原因是没有平常心
谢彦波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他从小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少年班的班主任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学位拿不到手。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学生比充满傲气的导师还要骄傲,其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其实以谢彦波的年龄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的傲气,完全只是一种孩子气,很单纯的一种孩子样的骄傲,是一种甚至不用动任何念头的直白表现。但就是这一没有较好心理素质支撑的傲气在导师面前受挫时,谢彦波并没有能力化解此举带给他的反作用力,使他在与导师的交往中形成一个可怕的旋涡,一个恶性循环的陷阱,最终无功而返,而且自此打击后穷至今也未能做出人们期望中的功绩。”
在现代社会也有这种情况,有不少神童,大家都说他是聪明的,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长大后可以有出息。为什么?有的学生虽然也很聪明,但是性格孤僻,怪异,不合群,不宜合作。有的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有的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有的冷漠,易怒,神经质,与周围的人很难沟通。特别是有的以“我”为中心,什么都是我,我,我,不关爱他人,不关心他人,总喜欢周围的人围绕他一个人转。有的哪怕是被称为大专家的人,智商特别高,做课题也可能是一把好手,也有一定的名气,但是他们与人合作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对人苛刻挑剔,不能原谅人,不能宽容人,人们对这个大专家怎么办,敬而远之,到后来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形不成能成大气候的科研团队。这些或许很难简单地以缺乏平常心来解释,但这些人的心理素质与他们智商差距过大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一个健全的人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
美国现代社会学家万斯·迪肯说过:“过于自信的思想(即独断专行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或许已远远超过医学上已知的疾病。
过于自信的思想是一个沙丘障碍,束缚了数百万有创新意识的人。”
这种严重的伤害,我们又在谢彦波的受挫中找到了不幸的证明。他本来也许可以向诺贝尔奖得主发起冲刺,但他自己亲手挖掘的目空一切的陷阱,葬送了他的美好的前程。
天才们大都会被同样的烦恼所困扰。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伦·文纳在其所著的《天才儿童:神话与现实》一书中说到天才儿童们必然要面临的一个残酷事实:“(他们)终将进入一个阶段,那时,年龄不再重要。在一个个人魅力和性格更能决定成败的世界,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再重要。这一新的认识可能让人措手不及。”考入少年班的学生,往往是考试成绩比较好,或者说智商较高,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如人格和心理素质方面,往往有较大的不足,甚至因为成绩好而助长了他们的心理上的缺陷。神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童”字,而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是游戏、同龄人及岁月才能给予的精神财富,当神童把过多的精力都用于频繁的跳级和对新知识的猎奇时,其作为孩子的生命架构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比例失调——身子的整体发育萎缩了,而脑袋独大了。当有一天弱小的身体支撑不了沉重的头颅时,整个神话就轰然倒塌。因此,对于早慧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是至关重要的事,不能因一好而掩盖其他的不足。
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对一位科学家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反过来能帮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用心血研究并视同生命的手稿,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后,绝望的他从楼上跳了下去。这时,竟还有人踢他,说他“装死”。十年后,正是这个人,还为自己出国的事,找到了陈景润,恳请他为自己写封推荐信。陈景润二话没说,就给那个人写了推荐信。事后,有入对他说:
“你怎能帮这种人的忙呢?”陈景润却说:“不要计较那么多,都是过去的事了,忘掉它算了。”如果谢彦波能学到一些陈景润的人格魅力,他今天的处境就完全不同了。
李开复博士原为微软副总裁,现为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很多IT专业的大学生对他又崇拜又好奇。李开复归结自己职业生涯的成功为:融会中西的背景,即“中国美德+美国人的做事方法”。他说,父母教育他要以诚待人、要谦虚,这使他受益终生。同时,美国的教育又使他保持了积极的心理素质,能够抱有好奇心地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大学一年级时我学的是法律,一年后发觉自己不适合,于是转向计算机专业;读研一年后又改变研究方向,”李开复说,学会放弃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英国著名文豪狄更斯曾经说过:“一个健全的人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这句不朽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你的心理素质强弱决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5.意识:自我与他人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人类特有的“专利”。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的宗教文献就有关于自我意识萌芽的记载。
如《梨俱吠陀》中就写道:“另有一物,在尔身中。”这就暗示了在人的肉体中,有一个“我”的存在。在公元前1000年~500年间的奥义书上,就已明确地记载了“我”和“自我”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也有“欲胜人者先自胜,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和“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这里的所谓自我,是就人的修养而言的,更接近精神自我的内涵。
我思,故我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很早就开始自觉地认识自我。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首先提出“我思,故我在”。同时,他提出“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自我意识及其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