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身份之争(4)

然后,政府再利用其手中的舆论将这种好处放大,使得所有人都想参加。久而久之,人们便会上钩,到那时政府就不再分摊保费,但人们却会争着投保,政府就只坐等大量的保费源源不断地支援各种财政空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和发国债一样,也算是一种政府投资行为。或许卡洛斯看中的就是这一点,他毕竟是个商人,做什么都离不开自己的利益。一般政府补贴保费会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但是如果有这么多钱政府也就不会花那么大周折变相举债了,所以一般推行这种政策时政府本身就处在一种财政拮据的状态。这时,像卡洛斯这样的人便会来为政府解围。他以公益的形式为交不起保费的人们代缴一部分保费,又从政府获得的保费总额中获得比投入更多的“补贴”。这样卡洛斯的慈善形象更加高大,政府的亲民政策也就更深人人心,皆大欢喜。但有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于是更加大了对卡洛斯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正是卡洛斯的高明与虚伪之处。”

在参与当下的社会事务之外,卡洛斯也对未来表示关注。他出资救助所谓的失足青年,把大量的因为轻微犯法被判刑入狱的少年保释出狱。墨西哥贫富悬殊,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中很多人沦为流浪者,也就是游民,而犯罪者往往在这些人之中。这些人缺少谋生的手段,大多数人在城乡之间流动,没有什么收入,为了生存而做的一些违法事情往往出于无奈,自己也不愿那么干。一旦被抓之后,往往十分沮丧,总是在绝望中进一步的堕落。而狱警们把他们当做罪犯对待,这样会加大他们与社会原有秩序的对立情绪,以后即使被放出去,也有可能重新走上更大的犯罪道路。这些人多数并非大恶之人,只是因为贫困而失去了重生的机会!

往往一些能改变社会现有秩序的人也产生在这个群体当中。卡洛斯似乎要把他的理想延续给这些受他恩惠的年轻人,对他的保释行为,也是有人称好,有人责怪。

卡洛斯自己则认为这是他从社会中获得财富的同时,给社会所做的一点回报而已,没什么特别的用心,也不是什么政治投机。用财富给大量失足的年轻人自新的机会,是他拟定好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在卡洛斯看来,用财富赐予失足青年改过自新的机会,对墨西哥前途大有裨益。失足青年们在绝望中获得这样的重生机会,势必会更加珍惜人生,努力弥补过失,重新找回正确的人生方向。这不光有助于改善社会治安,还有利于产生更多有为青年。

此外,在卡洛斯看来,墨西哥的司法制度是不完善的,其工作效率之低,容易让许多犯错并不严重的年轻人枉受牢狱之累。这种不公容易让这些年轻人对社会产生厌恶情绪,不光不利于这些人改过自新,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早一点把他们保释出来,就可以早一点让他们避免堕落。

正因为这种态度,卡洛斯为失足青年们重生机会的投资毫不吝惜。他设立的基金会,除了不断向教育投入外,还积极地为大量第一次入狱的年轻人支付保释金。到2006年为止,卡洛斯为5000名第一次入狱年轻人支付了大量的保释金,让许多年轻人为此而兴奋不已。

除了上述改造社会的行动之外,卡洛斯还花了大量精力为底层民众的利益奔走。他借助自己的财富基础,以及曾在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工作过的经历还有政界商界的各种关系,在他的倡议下、墨西哥各党派负责人、商界领袖以及非政府劳工组织,在小镇查普德庇克共同签署了《查普德庇克协议》,这是一项旨在通过公私部门的合作,拉动墨西哥经济发展的计划,借此推动墨西哥的经济增长与对贫苦民众的投资。他说:“我们所需要的是投资、教育、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今世界上,相比其他任何事业,健康与教育更能体现公平的机会。”他一直倡导用商业的手段解决贫困,并不断地向其他商人推广他的这种观点。

另外卡洛斯还关注教育,他还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基金会。到2006年,卡洛斯已透过这个基金会,向墨西哥的贫困儿童免费捐赠了9.5万辆自行车、7万副眼镜。同时,卡洛斯还为众多的贫困大学生设立奖学金。截至2005年,他已经为15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奖学金,解决了这些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2006年,他又为1.7万名大学生颁发了奖学金。而根据他的计划,这些数字离他的目标还很远,他将在此后的时间里继续提供大量资金,以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

通过各种努力,卡洛斯想要改善他的公众形象。他不愿被人们嘲讽为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但他的一些做法依然有着强烈的商人特色,他习惯了做任何事都要一举两得,这不得不让人对他的一些做法有所怀疑。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俨然一个越俎代庖的救世主。面对人们的非议和劝阻,他总是这样回应:“为别人的意见而活,那就无异于行尸走肉,我才不管在我死后人们怎么看我呢。”

§§§第六节踏实能干的企业领袖

他总是尽可能地精简管理层,以便能与有限的主管人员保持直接并且紧密的联系。但他尽量不辞退以前的员工,而是继续留用他们,这也使这些人倍加感激,在老公司丢了饭碗的他们,在新主人门下干得更加卖力。“和他们比起来,我并不比他们懂得多。”卡洛斯总是这样谦虚地说,“对于该企业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经营专家。”

卡洛斯商业航母的每一次壮大都与那些被他低价收购进来的企业的巨大贡献有关。能让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价值的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并使之成为自己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不仅让人们对他的独特眼光刮目相看,更为他的经营之道拍手称奇。

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墨西哥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大型企业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大都保持着垄断经营的模式,为了保持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政府不得不出面对相关行业进行管制。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一些跨国公司和世界区域贸易组织给这种形式带来很大压力。加之在9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拉丁美洲盛行,在短短几年间就造就了所谓的拉没奇迹。在这种形式下,1988年墨西哥放开了对电信行业的管制。一时间美国、法国、德国的通信公司都来墨西哥发展业务。

作为墨西哥电信行业老大的墨西哥电信公司,因为以往的垄断地位,长期处于优越的状态,对客户态度极其恶劣,而且费用高昂。其他外国公司纷纷乘机拉拢客户,使得墨西哥电信公司受到强烈冲击,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因为机构庞大,反应不是那么灵敏,应对措施也难以很快生效,墨西哥电信公司几近倒闭,不得已政府只能将其推出,准备作为国有资产处置的试点项目。

卡洛斯看准时机,联合美国西南贝尔公司以及法国电信公司共同购买了这家企业。但墨西哥电信公司和其他外资电信服务商相比,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费用昂贵、服务效率低下、通话质量差、服务品种单一等。

接管墨西哥电信公司之后,卡洛斯充分借鉴另两家合资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对这个烂摊子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

他的第一个举措是进一步提高电信费用,但是同时他采取了分期付款和“提前支付”的做法。这样把安装电话的一次性花费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分摊到更长的一个周期,最后客户累计交给电信公司的款项要比以前多,但每次交付的却比以前少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赊账给用户,以挽回信用危机,重新获得用户的青睐。一方面减轻了用户的短期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收入。

毕竟电信服务的利润重头在收取电话费而不仅仅是电话机安装费。所以根据新公司规定,用户只要缴纳很少的一部分费用,就可以在自己家里安装一部电话。在当时电话还是一种奢侈品,所以人们很乐意接受。这使得电信公司的业务迅速增加,随后又要求客户在电话费中不断补交以前的安装费用。

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通话质量,加强员工培训,转变服务态度,不断拓宽新的业务,增加服务项目。使得装一次电话的时间,从以前的40天,缩减到4天,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此外,墨西哥电信的服务项目也大大增加。早期的电信公司只提供通话服务。卡洛斯又不断开通了各种形式的套餐,方便了电话商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革新,他又把业务进一步延伸到包括手机、互联网服务、门户网站和电话咨询等等。

就这样一个已经瘫痪的公司,经过卡洛斯小小的改动,便又焕发了活力。正是电信公司良好的业绩,才使得卡洛斯进入亿万富豪的行列。他不仅挽回了电信公司在墨西哥的市场份额,形成垄断之势。而且把业务不断延伸到了美国、巴西等周边拉美国家。在技术改进的同时,他也做出了相应的商务结构调整。在墨西哥电信公司的基础上,他把新的移动通信部分离出来,组建了拉美移动公司。

美国希尔斯百货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它的总部所在地希尔斯大厦保持世界第一高楼的地位长达40年之久。他们的自由挑选模式对美国消费者的购物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因为在零售技术上的许多突破,希尔斯公司在西方商业界被称作“零售科学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创新的“百年老店”,它的发展历程也并不足一帆风顺。

1992年,希尔斯百货公司遭遇了一次严重危机:亏损39亿美元,著名的西尔斯塔楼也更换了主人,支撑希尔斯的几个主要金融部门-Allstate保险公司、Coldwell银行家地产以及Dis-cover信用卡都已濒临破产。为了制止局势的恶化,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马丁尼兹来立刻关闭了113家经营不善的百货商店,裁减了5万名希尔斯员工,他甚至终止了希尔斯的批发业务,尽管这一业务曾经是希尔斯发展的源泉。而此时,希尔斯在墨西哥及南美洲其他地方的几家分店就成了鸡肋。

卡洛斯深知这一情况,便主动上门要求收购。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进入了主题,他知道要想马上达成协议的并不是他而是希尔斯方面。就像谈判大师罗杰斯说的一样,优秀的谈判手关心的不是如何达成协议,而是如何让对方比自己更急于达成协议。卡洛斯牢牢抓住希尔斯方面的要害,使劲地列举希尔斯墨西哥店的一文不值。以至于谈判不能进行下去,但希尔斯方面仍然不敢暴露实情,只能忍气吞声。

谈判的焦点议题是希尔斯的前途,希尔斯方面准备借以往的名气,让对方高估自己的价值,至少也不能低估,他们不答应收购请求,只是说可以合作,允许卡洛斯注资并持有一定股份。经过半个小时的交手后,卡洛斯坚持立场,声称只有卡尔索能救希尔斯,他不愿意投资持股,他要收购!

“我实在想象不出来,”希尔斯墨西哥首席执行官马丁尼无奈地问道:“难道阁下是在告诉我,希尔斯不懂得零售吗?如果连希尔斯都不懂得该如何经营一家零售公司,那阁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先生,我想可能是我没说清楚,希尔斯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且,我给的价也不算太低。”他很谦恭地回答,事实上他心里早就有数,这和他以往的收购如出一辙,他自信自己的经营方式,在别人看来是鸡肋的东西在他手上肯定会变成美味。他接着说:“这个世界上,没人会怀疑希尔斯在零售业的地位,但是事实证明,希尔斯在墨西哥不成功。原因很简单,希尔斯在墨西哥只有零售商场,配套薄弱,成本很高,再一点你们美国总部派去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把墨西哥人看在眼里,他们不听顾客的意见。你们上的那些货,不适应墨西哥人的需求……”

一段激烈的谈判之后仍然没有结果,对此卡洛斯心中有数。既然上门收购不成,等着送上门来岂不是更好。之后卡洛斯让卡尔索集团下属百货公司迅速开了很多家门店,大有广开门户的架势。希尔斯那边一看,再不出手就卖不出去了。最后只能委曲求全,亲自把美味送到了卡洛斯的门下,而且此时的价格已经是当初的一半了。

在接手希尔斯之后,他首先开始了人事改革。他总是尽可能地精简管理层,以便能与有限的主管人员保持直接并且紧密的联系。但他尽量不辞退以前的员工,而是继续留用他们,这也使这些人倍加感激,在老公司丢了饭碗的他们,在新主人门下干得更加卖力。“和他们比起来,我并不比他们懂得多。”卡洛斯总是这样谦虚地说,“对于该企业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经营专家。”

经常采访卡洛斯的《商业周刊》记者斯蒂芬森说,最近一次拜访卡洛斯时,对方拿出一张叠了很多层的纸,然后一层层伸开,原来是一张手绘的世界主要通讯公司分布图(卡洛斯从不用电脑),他在其中一处标出了自己的所有公司,其他地方则标满了竞争对手,旁边还注明它们的总收入、纯收入等数据。斯蒂芬森说:“我拿起那张纸,随口评论了其中一家公司几句,他立刻滔滔不绝地列举出该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他把所有信息都装到了脑子里。”

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常常达到14个小时。工作之余,卡洛斯还不忘走到员工那里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经常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卡洛斯不断边学边走,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化发展。第一个阶段转变时他的法宝是管理,以新的管理理念来增加价值。第二个阶段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时,他的法宝是,从边缘向中心,以收购代替自创。前者让他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行业,胸有成竹,后者让他节约了成本,走了很多捷径。他要进入一个行业时,往往选择与之有关的例如包装等边缘相关行业,不断地熟悉业务之后,才逐步向行业核心领域发展。从11岁买国债,到上大学时投资股票期货,以及收购一家啤酒瓶厂,再到收购餐饮公司、烟草公司,还有收购一些矿业公司,以及联合收购墨西哥电信公司,到后来收购希尔斯墨西哥,他不断地实践着自己这些经商法宝,最终打造出了横跨拉美的世界级商业航母。不能不让人对他的经营方式、实干能力佩服,不得不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