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趣说历史——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段闪光的历史(3)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 雅瑟 青萍编著
- 5127字
- 2014-01-23 15:10:57
后来,“润笔”就一直沿用了下来,成了书画酬金的代名词。所以,现在通常所说的稿费,也被称作“润笔费”。
古人的稿费
古代文人所得的润笔费,即稿费,数目十分可观。钱泳《履园丛话》载:“白乐天为元微之作墓铭,酬以舆马、绫帛、银鞍玉带之类,不可枚举。”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光寺碑》,字数不过三千,裴度赠给他车马丝绸,皇甫湜嫌少,裴度又酬谢绢九千匹。韩愈为文,必索润笔。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这虽是形容之词,有所夸大,但也说明当时稿酬是十分高的。古来作家们的稿费之最,就稿酬总收入来说,要算唐朝的李邕了。《旧唐书》讲,“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受纳馈遗,以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倒霉”原是“倒楣”
汉语里,带“霉”的字多含晦气的意思,如“霉头”“霉气”“走霉运”,口语里常说“倒了八辈子的霉”。“倒霉”一词也不例外,它指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好的事。这个词语怎么来的呢?清代顾公《消夏闲记摘抄》中有一段讲到“倒霉”之由,其中是这么记载的:明朝时候,科举考试很难通过。从乡试开始,考生们就在自己家门前竖一根旗杆,考中了便挂上一面旗,旗上写着“捷”字,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假如京试也考中了,更要换成黄色的旗和杆,大大庆贺一番。如果考不上,就要把原来竖起的旗杆放倒,自认“倒楣”。
后来,“倒楣”一词运用得更为广泛,凡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被称作“倒楣”。又经过长期的流传,“楣”字被更能代表沮丧心情的“霉”字替掉,“倒霉”一词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
说“倒霉”
有一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四清”工作人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马山区参加四清的工作人员集中开会。正当会议进入热潮之际,忽然从外面传来一份信件,会议主持者接过一看,只见信封上的字迹十分潦草,尤其是收信人姓名,蟹走蛇行,模糊难辨。主持人紧皱眉头,开始揣度起来:姓,像“张”字,又好像“纸”;名字的第一个字,像老、考,又像志、孝;第二字,像虎、彪,又像虑、虚。联系到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姑且就叫他“纸—老—虎”吧!会间休息时,主持者挥动着这封信对大家说:“谁叫纸老虎?快来拿信!”引起了阵阵笑声。收信者姓张名志彪,当他接过信后,风趣地说:“想不到我这个张志彪,一下子就变成了纸老虎,实在倒霉!”
“倒霉”一词还有个笑话:从前,有一户人家过年时请人写了一条幅,原意是:“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但写字的人把字句都连着写,忽略断句,语句之间既没有标点,也没有间隔。初一,拜年的人一见条幅,忙问道:“你家遇到什么倒霉事啦?”主人怏怏不乐地说:“干吗一进门就说不吉利的话!”来人指着门上的条幅说:“你这儿不是写着吗?‘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桂冠”的由来
在雅典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翠绿的橄榄枝桂冠成为环绕在最优秀运动员头上的光彩晕轮,而在以前,颁给竞技优胜者最早的却是月桂枝冠。“桂冠”即为用月桂树叶编的帽子。在各种比赛中,人们对一举夺魁的第一名,常常称之为赢得“桂冠”。
“桂冠”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有一个儿子叫“阿波罗”,他是一个俊美的后生,力大无比,是专门掌管太阳的“太阳神”。有一次阿波罗看到小爱神丘比特正拿着弓箭玩,他不客气地警告丘比特:“喂,弓箭是很危险的东西,小孩子不要随便拿来玩。”并说了很多轻蔑的话。丘比特听了阿波罗的话十分生气,就说:“你信不信我会用我的箭射中你。”阿波罗当然不相信,于是丘比特对着天空射出了两支箭。
原来小爱神丘比特有两支十分特别的箭,凡是被他的那支用黄金做成的利箭射中的人,心中会立刻燃起爱情的火焰;要是被那支铅做的钝箭射中的人,就会十分厌恶爱情。
丘比特第一支箭射中了阿波罗,第二只箭射中了河神的女儿——一个名叫达芙妮的美丽少女,她是神界中第一美女。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就像疾病一样无法控制。他如影随形地跟着达芙妮,向她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然而,性情孤僻、喜欢清静的达芙妮却立志过独身生活,几次回绝了阿波罗的求爱。阿波罗并不灰心。一次,他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可是因为丘比特的箭的作用,她不停地逃开他。阿波罗不肯罢休,立即紧紧追赶。眼看快要被阿波罗追上了,达芙妮不得不向父亲河神求救,于是河神将美丽的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枝叶婆娑的月桂树,开着淡黄的小花。痴情的太阳神搂住这棵美丽的月桂树,似乎听到她的心脏还在跳动,久久不忍离去。他立志永远爱她,并要使她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
后来,希腊人为纪念太阳神的诚挚感情,就把用月桂树枝叶编成的冠冕赠给有名的英雄或诗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这以后,欧洲一些大学也纷纷效法,把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献给各种比赛和竞技的优胜者。
吴刚伐桂树
我国的民间传说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马虎”不得
大家都知道,“马虎”是说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马”与“虎”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二者水火不容,但它们却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这是为什么呢?
“马虎”一词,据说来自宋代。相传,当时京城有个粗心大意的画家,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动物,但又不细心观察,有时仅凭想象信手乱画。有一次,他正在画一只斑斓猛虎,可刚画出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就接着虎头画了一匹骏马的身子。那人看了莫名其妙,问他:“马乎?虎乎?”画家答:“马马虎虎!”那人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失望地走了。这位画家却自鸣得意,把这张画挂在墙上自我欣赏。他的大儿子看见了,感到很惊讶,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虎。他的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马。
一天,他的大儿子出外打猎,看见一匹马在树林里的草地上溜达,他以为是虎,张弓就射,将马射死了,结果不得不赔偿马主的损失。又一天,二儿子去野外玩耍,碰到一只老虎,气势汹汹地向他扑来,他以为是马,不但不躲避,反而上前要去骑,结果被老虎咬死。
事后,画家伤心不已,这才追悔莫及,痛心地将这幅画从墙上撤下来,烧掉了,并写诗自嘲:
马虎图,马虎图,
似马似虎。
大儿依图射死马,
二儿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
奉劝诸君莫学吾。
此后,人们便把办事不认真、粗心大意的人称为“马虎先生”了。
画像失真
明代苏州蒋思贤父子为人画肖像。为了展示样品,父子互相对画,画好后将画像公之于众,但所画皆失真,有人嘲之云:
父画子不像,子画父不真。
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路人。
“抬杠”这样来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人们称之为“抬杠”。这里的“抬杠”还不同于斗嘴,斗嘴可能停留在互相戏谑几句后就完事了,如两口子斗斗嘴,说不准还颇有亲密的意味呢,而抬杠则是较上劲儿了,用俗语说叫动真格。不过这种嘴上工夫,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理”字上,正如《红楼梦》里的一句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
“抬杠”一词来自民间的习俗。过去,民间春节闹元宵常常会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些地方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道具是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只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帽翅的丑官。奇怪的是,这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而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至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这样,后来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称之为“抬杠”了。
有意思的“抬杠铺”
古时候有个“抬杠铺”,互相“抬杠”赌输赢。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着毛驴来到这里,觉得这事很新鲜,就掏出银子下赌注,要和掌柜的赌输赢。抬杠铺掌柜问他:“大仙整天骑着毛驴游荡,究竟是往前走呢,还是往后退?”张果老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朝前走!”掌柜的说:“你总是倒骑毛驴,怎么能说往前走呢?”一时把张果老问得张口结舌,只好认输。
孔子周游列国正好路过此地,恰逢盘缠快花光了,一见赌输赢的抬杠铺,心想凭自己的学问,肯定能赚回点银子,便走了进去。掌柜的见孔子来抬杠,就问:“请问孔夫子,《四书》上有名言道:父母在家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否您说的?”孔子答:“正是。”掌柜的冷笑道:“那么您高堂健在而四处周游,并不是游必有方啊,这岂不违背了您自己的教条吗?”一席话把孔夫子问得哑口无言,把仅有的二两银子输光了。孔子的弟子颜回见老师愁眉不展,一问才知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一手拿着杀猪刀,一手拿着一杆秤,来到抬杠铺张口就说:
“掌柜的!我说你这脑袋不过半斤,不信割下来称称!”说着就要动手。掌柜的忙说:“认输!认输!”这样,颜回把老师输掉的银子又捞了回来。颜回此等顽劣做法,也是民间对他的戏谑了。
“黑马”从体坛来
在体育比赛中,我们常听到“黑马”这个词。黑马原本是指在赛马场上本来不被看好的马匹,却能在比赛中让绝大多数人跌破眼镜,成为出人意料的获胜者。因此,凡是那些有潜力,能出人意料地夺取最后胜利,或者取得平时从未达到过的成绩的,都被称为“黑马”。
“黑马”一词最早源于英国。
19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杰明狄斯雷斯在其小说《年轻的公爵》中描写了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风和日丽的一天,赛马场上人山人海,万千目光都聚集在起跑线上十几匹健马身上。比赛正式开始,欢呼雷动,人声鼎沸。刚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全场为之狂呼。不料在接近终点时,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马从后面奋力追赶上来,风驰电掣般地把两匹良种马抛在身后,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第一个抵达终点,夺得了冠军。黑马后来居上,技压群驹,人们无不瞠目结舌。
从此,“黑马”一词不胫而走,并由赛马场上的俚语发展成体坛上的惯用语,不时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当一个初出茅庐或不被看好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获得了好的成绩,赛后的新闻媒体便会以“出现黑马”加以报道赞誉。慢慢地,“黑马”一词又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的报道中。哪个领域竞争激烈,哪里就常用到它,政界、股市也开始纷纷袭用“黑马”这个词。1861年,原本名气不大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时,一些人就把他戏称为“黑马”式的总统。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对“黑马”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黑马”布雷克
美国黑人选手布雷克是ATP大师杯网球赛2000年终总决赛杀出的一匹“黑马”,先是继续扮演了西班牙天才少年纳达尔“克星”的角色,接着又把善战的俄罗斯“劳模”达维登科拉下马,就连卫冕冠军、阿根廷名将纳尔班迪安也不是他的对手。不过,这匹“黑马”在最终的决赛中还是输给了“瑞士天王”费德勒。
何谓“圈阅”
“圈阅”一词现在已很常用,它给人们的印象是文件已经领导审查,意味着权威。
自三国时起,我国就有在文字和契约上签字署名的做法,以表示某人的身份,史书上称为“押”。唐宋时期,改变了过去署全名的做法,臣僚们在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只书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之意。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按照惯例,每次阅过文牍后,王安石都要写上一个“石”字。由于文牍多,他的性子又比较急,且不太注意书写规范,因此,这个“石”字在写了一横一撇以后,干脆把剩余的“口”字画成了圆圈。据史书记载,“他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此,给别人造成了很多麻烦。为了方便和明显,在一次议政会之前,王安石将“阅毕”文牍的符号告诉了大家,即一横一撇后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又索性把横、撇去掉了,仅仅将那个圆圈保留。其他同僚竟纷纷仿效,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时至今日,有些单位仍然流行这种“圈阅”的格式,有人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在上面画个圈,表示他已经阅过。
郑板桥断案
有位丧偶老者,续弦后又得一子。临终时,老者写下遗嘱,关照家人在他死后才许拆封。待老人死后,其家人打开遗嘱封鉴,可老者所写文字却不具标点符号,因此惹来一场争执。老者前妻所生女儿已出嫁,女儿女婿认为父亲的家产应归他们,照他们的读法是: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产尽付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自然不服,遂带着幼子状告到县太爷郑板桥那儿。郑板桥在对当事人实情做了调查后,对孤儿寡母甚表同情,遂用朱笔将遗嘱圈点了几下,当众诵读,老者的女儿女婿便再也无话可说。原来,郑板桥读为: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产尽付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