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记(2)

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预感到覆灭的命运之神在向他频频招手。他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沮丧地返回营帐,和身边的虞姬借酒浇愁。无奈,借酒浇愁愁更愁。在酒精的刺激下,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唱罢,曾经驰骋疆场,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流下了悲凉的泪水。虞姬早已经哭成了泪人儿,周围的士兵也都失声痛哭起来。趁项羽不注意,虞姬取出宝剑自杀了。

料理完虞姬的后事,项羽随即跨上乌骓马,率领八百余骑兵,在十万汉军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当趁黑走到阴陵,他们迷失了方向,沿原路返回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百八十人。这时,汉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风尘滚滚地追来,项羽率兵向东退到乌江。前有滔滔江水阻挡,后有大批追兵拦截,项羽知道无法逃脱,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二岁。项羽死后,汉王刘邦用鲁公礼仪将他埋葬在谷城。

四主要人物形象。

项籍。

(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刘邦项羽。

汉高祖,字季,沛(今江苏)人,为人大度。生于公元前256年。少年时期就有很大志向,不爱劳动,曾做过泗水亭长的小官。当年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那壮观场面的时候,也很有感慨,他说:“男人就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活着。”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积极响应,夺取占领沛县之后被立为沛公,收沛子弟得3000人。公元前202年,大败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定都长安。在位时,继承秦朝的统治制度,先后诛灭韩信等异姓诸王,并将六国旧贵族迁到关中,以利于控制,在政治上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享年62岁。

项伯。

项羽的叔父,和刘邦的谋土张良是好友。因他多次帮助刘邦,刘邦对其非常感激。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封他为侯爵,并赐他刘姓。

张良。

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汉高祖刘邦重要谋土,大臣,和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9年。张良的五代祖先都被韩国君主拜为相国。韩国被秦消灭后,张良散尽家中所有财产,招募刺客暗杀秦始皇,未果,于是隐姓埋名,流落到下邳。刘邦举事后,他跟随起义。正是采纳张良的计谋,刘邦一路瓦解秦军,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城。进城后,刘邦只顾贪图享乐,沉迷酒色,大将樊哙劝之不听。张良进言道:“大王刚刚进入咸阳,便只图安乐,这正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采纳樊哙的建议。”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劝告,移军霸上。楚汉争战中,张良对立六国后之举投了反对票。刘邦背运,在战场上总是扮演败军之将的角色,多次依赖张良的计策而转危为安。汉朝建立后,封为留侯。传说他晚年激流勇退,随世外高人赤松子云游天下。

萧何。

汉初三杰之一,丞相。曾经在沛地(今江苏)当过小官吏,与刘邦是君子之交。自从刘邦起义开始,萧何即一直追随左右。刘邦先于项羽进驻咸阳后,手下将领纷纷争夺府库中的金银财物,惟萧何置这些身外之物于不顾,独自收藏秦朝的文书档案。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因为掌握有秦王的图书,所以对天下要塞,人口数量,强弱之处,民间疾苦了如指掌,从而获得关中百姓的拥戴。刘邦刚被封为汉中王,就马上拜萧何为丞相。韩信刚投奔刘邦时,未能引起刘邦的重视,连夜逃走,萧何了解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骑快马将他追回,向刘邦极力推荐他。后来,韩信被拜为大将军。楚汉相争时,刘邦前线连连失利,多亏萧何在后方保证粮草及时供给,才使得汉军一一转危为安。汉朝定鼎江山后,萧何又帮助吕雉用计杀了韩信。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汉初将相中,萧何功劳最大,制定《九章律》等制度。萧何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3年,谥号“文终侯”。

韩信。

秦末汉初卓越的军事天才,大将,汉初三杰之一。生年不详,江苏淮阴人,是布衣百姓,家境贫寒,身材魁梧,相貌伟岸,经常潜心研读古代兵书,身佩长剑,一心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天骄将领。曾一度流落在淮阴市井中,被人羞辱。后得萧何的赏识,被刘邦封为大将,总领三军,汉军上下震惊。在战场上,韩信以屡出奇计制胜,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异姓诸王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逐一消灭之,韩信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性的结局。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军平叛远征,吕后和萧何等合谋以谋反之罪杀害了韩信。一代天骄,千古奇才,被后人喻为“兵仙”的韩信,悲惨地结束了生命。

秦始皇。

姓蠃,名政,庄襄王之子,生于公元前259年,秦王朝开国之君。因出生在赵国,故一名赵政。嬴政登基时,年仅13岁,国家机器实际在吕不韦、太后和宦官谬毐等人手中操纵着,他只不过是个傀儡小皇帝。长到21岁时,嬴政羽翼终于丰满,杀谬毐,逼吕不韦自杀。之后对朝纲朝政大刀阔斧地改革,任用李斯为丞相,辅佐国家大事;拜封王翦为大将,掌管军队兵权,经过10年艰苦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楚、燕、齐、韩、魏、赵六国,结束了多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这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统一全国后,将国家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在全国统一法律、文字和度量衡。自称始皇帝,集中央大权于一身,接着又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定北越,设置四个州郡。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从多方面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焚书坑儒,推行苛捐杂税。凡此种种,不但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广。

汉朝的著名将领,被人们誉为“飞将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年不详。秦将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李家是习武世家,李广生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副凛凛武将之貌,又天生的长臂善射,成为一绝。景帝时,李广任骑郎将、上谷太守、上郡太守,一生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屡战屡胜,使得匈奴不敢再犯汉朝边境。武帝时,封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守卫边疆,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他不顾年老,自愿请求卫青准许自己作先锋,与匈奴首领决一死战,了却毕生心愿。卫青于是派李广从东路侧翼进攻。结果李广的军队在塞外荒漠走东翼偏道,又失去向导,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约定地点,被单于逃脱了。大军扎营后,卫青派人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不愿接受盘问审讯,引刀自刎。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

五精彩文段推荐。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六文学成就。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它忠于历史,双在“实录”的基础上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历史家的科学精神,又有文学者的惨淡经营。这是《史记》的一个重要特点。选材,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材料详细描述,其他则舍弃或一笔带过。

《史记》还通过笔墨经济的故事化手法来描写人物。这种故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避免了平板的叙述。

《史记》语言明白流畅、简洁精练。其最大特色是善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性格。《史记》语句多变,非常丰富,并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善用重复字句,以增强气势。而《史记》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使人物性格突出,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灵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七名家点评。

恨为弄臣,寄心楮黑,感身世之戮辱,传畴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茫茫禹迹溯龙门,耕牧河山汉史村。百世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绘心历历英雄谱,奋笔诤诤血泪魂。岂道名山事业重,是非终峙后贤论。

季镇淮《题〈司马迁〉》

《史记》无话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汇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汉书》

与《史记》并称古代传记文学双壁。

作者:班固。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东汉。

一作者介绍。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班固。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二作品档案。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彪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