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说(1)

《世说新语》

记叙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

作者:刘义庆。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南朝宋。

一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另外,刘义庆还撰有《幽明录》、《徐州先贤传》等作品。

二作品档案。

在我国汉末魏、晋时代,由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行为也日趋复杂化。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注重人的行为和道德的研究,评论人的道德和行为在士大夫阶层中是很时髦的事。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是一种专记在社会、生活有影响的、知名人士的轶闻琐事的小说,约流行于魏晋时代。这类作品以写人记事为主。内容大多描写当时文人名士的言行风度、清谈隽语、传闻轶事,并多加以褒贬。有的作品也涉及政治黑暗,揭露贵族奢侈等题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世说新语》封面。

《世说新语》就是在这样的士大夫阶层的风气中产生的,它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对人物作出评价的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三内容概要。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世说新语》共三卷36门中,《世说新语》赞颂了一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如《简傲》、《雅量》中都记述了嵇康不依附权贵,而最后惨遭杀害;《白新》中的周处勇于改过自新;《德行》又记述了一个不畏强暴忠于友情的苟臣伯。同时,《世说新语》也记录了统治者的奢侈和残暴,如饮酒之时必斩美人的石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冷酷和贪婪的本性。

管宁割席。

管宁和华歆俩人一块儿在园中锄菜,他们同时发现了埋在土卫的一块黄金,管宁毫不理会,如同见到石头土块一样,而华歆却把它拿在手中看了看,也把它随手扔掉了。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同在一桌读书,有一顶大官的轿子从他们门前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观看。于是管宁就对华歆说:“算了,我们分手吧,您不是我的朋友。”

交斩美人。

石崇每次请客吃饭,都要安排美女在旁斟酒。他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哪位客人不把美人斟的酒喝完,那么,这个美人就要被斩首。

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应石崇之邀到其府上做客。丞相从来滴酒不沾,但在这种暗藏杀机的酒宴之中,为了怜香惜玉,王导强迫自己喝下几杯,不大一会儿,不胜酒量,似乎要醉倒了。然而,大将军这边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不管美女如何斟酒,如何哀求他,劝说他,王敦都置若罔闻,坚持不开金口。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看看石崇到底有什么动静。看到王敦如此怠慢,石崇勃然大怒,一连杀了三个斟酒的美女。然而,无论石崇怎样发火,王敦依旧稳坐钓鱼台,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悠闲姿态。在回来的路上,王导责备大将军,说他不爱惜生命。王敦说:“石崇杀的是自家人,和我有什么相关?”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去石崇家做过客。

刘伶病酒。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放荡,狂狷,嗜酒如命,一日不见酒,就没法过下去了。有一次因为得了病,口渴得受不了,于是向自己的妻子要酒喝。刘夫人十分生气,一怒之下将酒全部倒掉,将杯子全部摔碎,泪眼汪汪地劝他道:“你看,你的酒喝得太多了,以至于健康都有问题,应该把它戒掉。”刘伶喜出望外,忙说:“这个主意很好,不过,我只有当着巫祝的面向鬼神发誓,才能将酒彻底戒掉。要我戒酒,就请你替我准备酒肉吧!”妻子听后,十分高兴,于是根据刘伶的吩咐,准备了一桌好菜,并伴随着美酒,请刘伶对着神发誓。刘伶单膝跪地,祈祷说:“上天生下刘伶,因为饮酒出了名,一次能喝十斗,五斗酒可以解除酒病。妇人之言,不可信。”说完,抓起一杯酒,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不一会儿,即烂醉如泥,瘫倒在地。

广陵散。

嵇康被绑赴东市去杀头,临刑前神情若常。他向人索琴弹奏,弹了一曲《广陵散》。一曲奏完,说道:“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曲子,我过分爱惜,不肯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将成为绝响了!”太学生三千人联名上书向朝廷请愿,希望别杀嵇康,留下当音乐老师。但朝廷没有允许。司马昭不久也后悔不该杀害嵇康。

孙兴公答抚军。

抚军将军司马昱问孙绰:“刘惔怎么样?”说:“清廉简洁,美好茂盛。”问:“王潆怎么样?”答:“温和恬淡,厚道。”“桓温怎么样?”说:“高明豪放,超群出众。”“谢尚怎么样?”说:“清廉简易,通达美好。”“阮裕怎么样子?”说:“器量大、温厚而又通达。”“袁羊怎么样?”说:“像流水般清爽而快便。”“殷融如何?’’说:“摆脱了俗务,具有理想、情操。”“你自己呢?”说:“下官的才华能力都不如以上这些人,至于衡量时事,对大局作出筹划,也不及他们。然而正因为没有本事,常常寄托名理,钻研《老》、《庄》,萧然尘外,不把世俗之事萦系心上。自己认为这种思想感情,并不弱于这些名流。”

四主要人物形象。

王戎。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祖上世代任官,家庭殷富,早年和阮籍等人是好朋友。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得势后,王戎投靠了他们,并参与伐吴。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头脑,为人处世势利狡猾,又很能逢迎司马氏,使得在仕途上一路顺风,官做到中书令、司徒等职。王戎嘴里大谈老庄虚无之道,私下却爱好名利,时人讥笑他贪鄙无耻。八王之乱时,死在出逃的途中。

陆机。

字土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祖父陆逊曾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任吴国大司马。吴国灭亡后,陆机在家隐居达十年之久。太康末年,和弟弟陆云来到洛阳,以文才出众而被世人敬重,时称“二陆”。陆机曾担任过平原内史,故人又称其为陆平原。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义,任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后被杀。陆机有诗、赋、散文传世,所作《文赋》,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孔融。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于153年,卒于208年。孔融少年时就以文而闻名远近,献帝时,在北海(今山东寿光)当了地方官,人称孔北海。他性格刚正不阿,直言进谏,数次将曹操弄得下不了台。后来以“败伦乱理”的罪名被杀。文章大多爱议论时政,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荐祢衡》、《论孝章书》是其代表作。

阮籍。

字嗣宗,三国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210年,卒于263年。曾经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世称“阮步兵”。年轻时壮志在胸,无奈处于魏向晋的过渡时期,政治局势险恶,社会情态动荡不安。为了远离祸害,保全生命,于是将建功立业的志向换以狂饮滥醉,来应付世间一切事情。他与统治集团的关系似远非远,似近非近。平时崇拜老子、庄子虚无的思想,爱好清淡但从不品评人物,不议论时政。阮籍今存五言《咏怀》诗82首,回言《咏怀》诗13首,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愤懑和生活上的抑郁之情。现存其赋6篇;散文《大人先生传》为名篇,文章对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有音乐论文《乐论》流传后世。

山涛。

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部)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司马氏统治集团关键人物。少年时胸怀开阔,但又自命清高,不人世流。性好老庄哲学,韬光养晦,和阮籍等人为好友。山涛生于205年,和司马师、司马昭为中表兄弟,四十岁时开始任郡主簿,后来乡人举其为孝廉,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进入晋国统治阶层,备受青睐。官至司徒,权倾一时。朝廷每选拔人才,山涛都会参与其中,亲自参加评论,时人称“山公启事”。原有集5卷,现佚。

嵇康。

字叔夜,谯郡侄(今安徽宿县)人,三国魏文学家,生于223年,“竹林七贤’’的领袖。和曹操称得上半个老乡,并且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响当当的一个人物。嵇康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有优秀的音乐天赋,能弹得一手好的琴曲。在书法方面善于草书,笔力苍劲,是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有“奇才”之美誉。嵇康崇拜老庄的哲学,鄙视礼法的束缚,对服药养生之事深信不疑,并锲而不舍地追求之。他为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政治上反对司马氏集团的高压政策,公元262年被杀。嵇康在魏晋时期,堪称散文大家,《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古代散文名作。全篇骈散相兼,引证繁富,辞意丰厚,汪洋恣肆,别具风格,反映了作者愤世嫉俗、桀骜不驯的性格,表达了对黑暗时政的反抗精神。

五精彩文段推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六文学成就。

《世说新语》堪称我国记叙轶闻琐事笔记小说的先驱。《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短小精悍,其中很多故事都成了后世诗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对偶是书中常用的方法,如“苟子秀出,阿兴清和”,“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短短二字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有时使用的词语,在对偶中又往往结合比喻和形容,如称稚恭为“荒年谷”(指有匡世之才),称庾亮为“丰年玉”(指有廊庙之器),比喻形容十分恰当。而且,这种现象俯拾皆是。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形容人的胸襟气度;“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表现处境的危险;“悬河泻水,注而不竭”,突出口才的锋利等等,不一而足。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七名家点评。

(《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鲁迅。

《三国演义》

古代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罗贯中。

文体:章回小说。

成书年代:明代。

一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或说是施耐庵学生,生平漂泊不定,不知所终。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二作品档案。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产生,有它自己的成书过程。全书共120回,其创作来源较复杂,主要以晋代陈寿的《三国志》与南朝宋裴松之作的注为史实依据。根据历史记载,最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元时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列为流行,

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元代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书中“尊刘反曹”的倾向已很鲜明,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可见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元代的《三国志平话》的出现则标志着三国故事由口头文学向案头文学转化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三国演义》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