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处着眼的智囊(4)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 (明)冯梦龙
- 5416字
- 2014-03-13 18:34:29
刘邦于是给义帝发丧,全军都穿白色孝服,宣告诸侯,说:“我要统率关中全部大军,编纳三河之地的壮士,沿长江和汉水南下,愿与天下众诸侯共伐杀死义帝之人。”董公此说,实际上就是判断刘邦与项羽谁是谁非的标志。
即后,随何招降英布,郦其食游说齐国,不用一兵一卒,使齐七十余城归反,他们的说法大都与此同出一辙。许庸斋认为,刘邦成就功业,关键是激发了天下所有的能人,张子房虽号称帝师,也未有这一大计。我朝的进士卢廷选,在楚地做按察史,一次突然昏死过去,好久才醒过来,回忆说,他刚才在梦中见项羽在阴界告发刘邦,便给他们评判。高祖刘邦派遣九江王黥布暗杀了义帝,却推罪于项羽,且假意为之发丧,欺骗天下后世之人。卢廷选在汉朝就是九江王黥布。此事也颇为奇巧。
智囊
“明其为贼,敌可乃服”,这是一句古训,意思是说,将对手的罪行公布于天下,这样才可以战胜他们。项羽恃勇自傲,将自己摆在了霸王的位置上。董公抓住了项羽这一为天下人所共愤的不义行为,向刘邦献计,最后,不仅使刘邦出师有名,又可与各诸侯组成统一阵线,联合抗敌,变军事上的劣势为优势。
古往今来,社会都非常重视舆论的巨大力量和导向作用。现代社会,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新闻媒体已成为传播文化、推销商品的主要宣传阵地。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管什么形式的报道,都必须以争取民心、获得支持为前提。
蔺相如、寇恂不记私仇
赵王从渑池归来,认为蔺相如功劳最大,拜相如为上卿,官位居廉颇之上。廉颇觉得自己功勋卓著,蔺相如仅以口舌之劳,却位居他上,实在难以服气,便对人说:“我如果遇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后,就不肯与廉颇相见。每天上朝时,蔺相如都假称自己有病,不想和廉颇相争。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就看见廉颇,马上叫人驱车避开廉颇。这样,蔺相如的门客们劝谏他,甚至想离开蔺相如而去。蔺相如再三极力劝说他们:“您们认为廉颇比得上秦王吗?”门客们都说:“比不上。”蔺相如又说:“以秦王的威武,我都敢在大庭之上叱责他,并侮辱他的大臣。我虽愚笨,难道还畏惧廉颇将军吗?我所挂念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我赵国用兵,是因为有我二人俱在。如果我二人相斗,势必不会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个人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非常惭愧,便赤裸着上身,背负着荆条,由宾客陪着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以后,他们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东汉时,大将军贾复的部将在颖川杀人,颖川太守寇恂便将此人逮捕归案,并把他处死。贾复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耻辱,后来,贾复的兵路过颖川时,对手下人说:“我要是见到寇恂,必要亲手杀了他。”寇恂得知贾复的预谋后,便有意不与他碰面。寇恂的外甥谷崇此时请求带剑在身边保护寇恂,以防万一。寇恂说:“不必这样。当年蔺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服于廉颇,他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才那样做的。”于是命令所属各县要盛情接待,一人可吃两份伙食。寇恂堂堂正正地在途中迎接贾复部队,但接着又假称自己有病在身而返回。贾复想带兵追赶寇恂,可将士们都喝醉了,只好让过寇恂,大军就这样离开了颖川。寇恂派人把真实情况禀告给了光武帝,光武帝把寇恂召进宫中,让他与贾复和好结为朋友,再到颖川去。
汾阳王郭子仪在堂上与李光弼在对拜,想法和蔺相如的一样。寇准以蒸羊迎接丁谓,用意和寇恂一样。安思顺统率朔方郡时,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牙门都将,但是两人互不相让,即使在一起吃饭,也常常怒目而视,连一声招呼也不打。等到郭子仪接替了安思顺担任统帅之后,李光弼打算离开朔方郡,但犹豫不决。过了十天后,玄宗皇帝下诏书命令郭子仪领兵杀进赵魏之地,李光弼闻讯后,进堂拜见郭子仪,说:“我个人死不足惜,只求您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过来,抱着李光弼,流着泪,说:“现在国家正处于动乱,皇上被迫迁都,在外避难,除了您还能有谁能东征呢?难道是报私怨的时候吗?”于是两人紧握着双手,连连相拜,当即共同商讨破敌之策。
北宋大臣丁谓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途经雷州。早先丁谓曾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此时,寇准派人送来一只蒸羊给丁谓,以示地主之谊。丁谓很感动,想见见寇准,寇准回绝了他。寇准听说家僮们都想找丁谓报仇,寇准立即关上门户,不让他们出门,直等到丁谓走远后,才放人进出。
智囊
能否作到不计恩仇、纳贤荐才、驭将以德,是衡量和反映领导者能否具备谋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谁能保证一辈子都不做错事。因此,对待有过错、与自己斤斤计较的人,要有宽广的胸襟,用真心和实际行动来包容他、感化他。不能说优秀人才就不能有过失,相反,要像对待一个普通员工那样平静地对待他们的过错。
吕夷简办事得体
宋仁宗久病不能上朝理政。有一天,他的病情稍有好转,想召见主持政务的大臣们。于是坐在便殿,召中枢省、枢密院文武二大臣紧急进宫。
吕夷简被召后,过了一会儿才起身入宫,枢密大臣催他快点走,而昌夷简却象平时一样,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宋仁宗见到他们就说:“我病了这么久,非常想见见你们,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吕夷简从容禀奏皇上:“陛下身体不适,朝廷内外都很忧虑。一旦突然召见大臣,我们如果慌忙奔跑进宫,恐怕会被人们误认为出了什么不幸的大事,引起不安。”宋仁宗听后,认为吕夷简辅佐政事,考虑周全,办事得体。
李太后死后,仁宗的丧服还没脱掉,吕夷简就马上劝谏宋仁宗立曹氏为皇后。范仲淹不同意吕夷简的见解,马上去晋见皇上说:“吕夷简又教陛下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过了几天,吕夷简对韩琦说:“这件事外人不知,圣上年事已高,郭后和尚美人都双双失宠被废,后宫以姿色进御的,数不胜数,如果不立即册立新皇后,就无法平息后宫进御之风。”吕夷简每做一件事都寓有深意。
智囊
吕夷简辅佐政事,考虑周全,办事得体,每做一件事都寓有深意。
得体是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不是太难,知道不要去做,不能做好,难。不自量力的时候,总是太多,换个角度,也不一定是错。但如果错了,大半是在不自知。所以,从来就是失意易,得意难。
一个人,要说话好,合理,得体,得当,到位。是不太容易。回顾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一半都挂在他的脸上,枯涩,骄横,自矜,狡诈,一举一动当中,藏无可藏,也无可躲。所谓阅历生活,不过是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些,不至于太过自惭形愧。而其中得到什么,失去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这话切中要害,但这样做的人,大半可能已经在惭愧和自卑当中。生活是无数场搏弈,每一个棋子都想在棋盘里面存活,以证明自己的重要,哪怕结局只是仅能站稳脚跟。可惜多数只能暗淡离开,被吃,拿掉,死去。最后的大局大多和你无关。可是哪一粒棋子无足轻重,哪一个可以甘于冷落?都争一口气,在期盼,张望,都不甘心。
说好自己能说好的话,做自己能做的事,努力,沉静,不骄妄,不自卑。争取,也懂得应该不要太在意,就好。不执着,可以得自在。
李渊论功行赏
高宗李渊攻克霍邑后,要论功行赏,军吏中有人认为那些以奴仆身份应征为伍的,不能和良家子弟享受相同的待遇。李渊说:“箭矢弹丸之中,没有贵贱之分,论功行赏之时,为什么又搞等级差别呢?应当一视同仁才行。”于是,他在西河会见霍邑的官吏和老百姓,犒劳赏赐他们,从中选拔壮丁,让他们从军。关中军官士兵想回家,都授予五品散官,让他们返回故乡。对他的这些作法,有人进言劝谏,说他把官授得太滥了。李渊便向他们解释说:“隋炀帝舍不得给官行赏,以致失去人心,我们为什么要仿效他呢?况且用官职收买人心,不是比用兵力去征服他们强吗?”
智囊
这就是效仿了高祖刘邦封四千户士兵,以犒劳赵国子弟的作法。论功行赏而不是论人行赏,李渊的做法体现了诚信与公平。在1000多年前李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特别难能可贵。
诚信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没有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古人那里,“诚”与“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训释的名词概念。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所谓“信,诚也”、“诚,信也”,都是“真实无妄”之意。诚是指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含义。信是指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信守承诺、笃守约定等含义。
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精神就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求实的精神。在“诚信”这把精神标尺面前,一切虚情假意、欺瞒诈骗的言行都会无所遁其形,遭到彻底的揭露、批判和唾弃,同时“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
李愬恭迎裴度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节度使李愬率领军队讨伐淮西,雪夜入蔡州,活捉了叛军首领吴元济,将他押往京城长安。出发前,他屯兵在踢球的鞠场,等待宰相、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的到来。裴度进城时,李愬披挂弓箭出来迎接,行礼跪拜。裴度不敢接受他这样的大礼,连忙朝旁边退避开,说道:“蔡州人数十年来顽固不化,不懂上下尊卑之礼,希望裴公能以你我之间的礼节向他们示范,使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裴度这才接受了李愬的拜见。
智囊
司马迁认为:“礼是人际关系亲近疏远分辨区别的最高标准,是促使国家富强的根本办法,是皇帝威行天下、四海归心的唯一途径,也是功业声誉集大成的重要因素。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尊礼行治,就能因此而一统天下,使万国臣服;如果不能遵守礼治,必然会因此而毁灭社稷。”
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可不必再恪守古代社会的繁文缛节,但是,要维护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也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礼仪规范。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靠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有互助互爱的善意。礼节更多的是一种形式。
冯谖买“义”
战国时期,齐、楚、魏、赵四国都有一位仁德贤明的公子,他们广招门客,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其中尤以齐国的孟尝君以礼贤下士着称,据说,他手下门客不下三千人。冯谖也孟尝君的门客之一。
公元前301年,孟尝君出任宰相,他的封地之一薛邑连年受灾,派去收租的人往往收不回田租。传舍长见冯谖能言善辩,就建议孟尝君派他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主公,收完债后,可希望我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不在意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见百姓们的确穷苦,根本就无法还债。于是冯谖把百姓们集中在一起,将债券一一核对完毕后,就假借孟尝君的名义,说是要把这些债券赐还给这些百姓,并当场把所有的债券烧掉了。百姓都称颂孟尝君贤德,无不欢呼雀跃。
冯谖就这样两手空空回来复命。孟尝君问道:“债都收上来了吗?”冯谖回答:“全部收完了。”孟尝君又问:“那你买了什么东西回来呢?”冯谖说:“我私下盘算,您府上珍宝无数,宝马成群,美女歌姬更是数不胜数。您现在所缺少的,只是义而已。所以臣下不才,为主公您买回了义。”孟尝君一听大觉新鲜:“这义如何买得?”冯谖继续说:“现在您的封地不多,薛地虽偏远却是您最大的一块封邑。但是,您却不爱护那里的百姓,反而除了田租外还要收取债利盘剥他们。所以这次,我以您的名义把债款都赐还给那里的百姓了,债券已经被我当场全部烧毁。这就是臣下为您买回的义啊!”孟尝君听完十分不高兴。
后来只过了一年,齐王因为听信谗言,中了秦王的离间之计,很害怕孟尝君的声望超过自己,于是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薛地去。孟尝君一路走来心情都十分悒郁,没想到距薛地还有百里之遥,薛地的百姓们就已经扶老携幼争先恐后的在道旁迎接。孟尝君见后大为感动,他对仍然随侍在身边的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啊!”不久之后,孟尝君就以薛地为根基,加上冯谖为他奔走周旋,很快又再次获得齐王的信任,重返朝廷。此后,孟尝君除了礼贤下士之外,还很重视对百姓宽厚仁德。这样,齐公子孟尝君的贤名更是传走于诸侯之中了。
【智囊】
民为国本,治国之道在于得民,而得民有三种方法:以德,以财,以力。以德兼民最为高明。统治者通过施恩于民,以德行感化百姓,使百姓衷心拥护。
冯谖买“义”之举,正是通过放弃眼前小利,为百姓解困,而换来了长远的利益,即百姓对孟尝君的拥戴,为孟尝君积累了人望,深得儒家谋略思想的精髓。
孙觉为民造福
宋神宗时,孙觉出任福州知府,当地老百姓中有不少人因在市场交易中拖欠官债而被关进监狱。当时正好有许多富贾商人要出500万贯钱来修葺佛殿,并请示孙觉。孙觉缓缓地说:“你们施舍钱财,为的是什么呢?”富人们说:“希望得到福啊!”孙觉说:“佛殿并未有大的损坏,菩萨也是好好的,也没有哪个和尚坐在露天的。如果你们用所出之钱替牢中囚犯尝还国家的欠债,使数百名囚犯免受枷锁之苦,那样所得的福不是更大更多吗?”富人们不得已,只得答应下来,当天就把500万贯钱交给了官府。于是,关在监狱里的人全部放出来了。
智囊
古训说:“法不徇情。”但是,人们千万不能错认为法即无情。当然,法中情,不能理夺,只宜智取。像孙觉那样,第一,不违犯法律,事事得理;第二,不违背情理,处处见义。如果孙觉没有这样的大智慧,以“苛政太猛,民不胜堪”而冲冠一怒,青史上可以留下英名,但是老百姓的痛还不是依然如原样?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只知道钻法律的漏洞,而真正聪明的人才懂得“用足政策”的奥秘。所以,我们称赞孙觉的大智慧,决不是提倡“以情代法”,而只是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苦干加巧干,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法理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