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文与习武

陆游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大约在6岁避乱东阳时,他就开始入学念书了。当时的学习条件很差,陆游在诗中如此描绘当年:“灶墨磨断瓦,荻管随手画。”但他学习仍然很用功。回到山阴后,他开始进入乡校,正式从师受业。这时有两位老师给他的印象最深,一位叫韩有功,为人正直,有骨气;另一位是陆游的族伯陆彦远,他非常崇拜王安石的学问。他们都是陆游的启蒙老师。

陆家是书香门第,也是当时江南一带有名的藏书之家。后来南宋政府在临安建秘书省,陆家就曾献出珍贵的图书一万三千多卷。陆宰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常常深夜还在灯下督促他们的学业,指导他们学习儒家经典。他还不止一次地给陆游兄弟讲述他们的祖父陆佃少年时刻苦自学,最终成为著名学者的事迹,以此来勉励后代。在父亲和老师的辛勤培养下,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陆游学业进步很快,12岁时,就能诗善文。

陆宰希望儿子多在儒家经典上下工夫,以便将来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可是年少的陆游却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对陶渊明、王维、岑参的诗歌更是爱不释手。十三四岁的时候,陆游有一天偶然发现父亲的藤床上放着一本陶渊明的诗集,便拿来翻看,越读兴味越浓,舍不得放下。家人招呼他吃晚饭,他也装着没听见,饿着肚子一直读到深夜。

年少气盛的陆游在乡校中结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他们经常互相砥砺,在一起探讨疑难问题,对获取功名颇有信心:

少时业诗书,慕古不自量。

晨暮间弦诵,左右纷朱黄。

积书山崇崇,探义海茫茫。

同志三四人,辩论略相当。

落笔辄千言,气欲吞明场。

——《目昏颇废观书以诗记其始时年七十九矣》

16岁那年,陆游初次来到临安应试,他和同学都住在西湖边上的灵芝寺里。除了复习功课、参加考试外,这些年轻人就尽情畅游名胜古迹,饮酒高歌,纵论天下大事。在《送韩梓秀才十八韵》一诗中,陆游追忆当时的生活:

束发走场屋,始得从君游。

灯火都城夜,风雨湖上秋。

追随不隔日,岩壑穷探搜。

摩挲石屋背,摇兀暗门舟。

酒酣耳颊热,意气盖九州。

夜卧相踏语,狂笑杂嘲讴。

但恐富贵逼,肯怀贫贱忧?

这次入都应试虽然没有结果,但他结识了一些朋友,增长了不少见识。回到家乡后,陆游就学于鲍季和先生,继续学习。18岁那年,陆游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曾几,并拜他为师,开始正式学习诗歌创作。曾几不仅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还是一位爱国之士,他对陆游的影响很大。

少年时代的陆游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生活也给予了他很大的熏陶。南渡之后,陆宰虽然没在政府中任职,但他对国事还是很关心的。当时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经常来陆家,议论朝政和局势,表达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投降派的愤怒之情。陆游常常在一旁聆听父辈的爱国言论,受到深刻的教育。父辈的爱国思想,在陆游的心田里播下了杀敌报国的种子,使他从小便立志要“扫胡尘”“清中原”,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奋斗。

陆游感到,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不能单单学文,还必须习武,掌握杀敌的本领。大约在20岁左右,陆游对“文章句读”一类的学问产生了怀疑,认为埋头经书,讲明古义,虽能博取功名富贵,却无济于事,无补于国,因而是不足道的。他崇拜的是姜子牙、诸葛亮一类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英雄人物。于是,陆游开始研读兵书,学习剑术,结交江湖奇士,度过了一段诗酒豪纵的游侠生活。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有生动的反映:

少时酒稳东海滨,结交尽是英豪人。

龙泉三尺动牛斗,阴符一编役鬼神。

——《夏夜大醉醒后有感》

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

术成欲试酒半酣,直蹑丹梯削青壁。

青壁一削平无踪,浩歌却过连花峰。

世人仰视那得测,但怪雪刃飞秋空。

——《融州寄松纹剑》

这些诗篇可以反映出陆游青年时代生活的一个侧面。为了实现灭敌复国的理想,陆游曾走出书房,离开家门,到社会上去求师寻友,习武学剑。他拜一位人称“白猿翁”的老侠士为师,学得了一手精湛的剑术。在江湖侠士中,陆游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并且性格豪爽,对兵、剑、诗、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都认为他文武双全,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这段生活经历在陆游的一生中,虽然只是一个插曲,但对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他广泛结识了各阶层的人物,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胸怀更开阔,性格更豪放,知识也更丰富了。陆游在百姓中积极宣传抗金,主张用兵,赢得了许多同情者和支持者。在朝野上下弥漫着妥协投降气氛的时候,爱国青年陆游已经以“喜论恢复”而闻名遐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