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孝公求贤
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渠梁即位,即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当他看到其他国家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国力都增强后,便也积极地寻求一条使秦国富强的道路,以重现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的辉煌。国家富强,人才第一,秦孝公广泛地招揽人才,并下了一道求贤的诏令,许诺如果谁有能力使秦国富裕、强大起来,就封给他官职,赏给他土地。
就在这时,有个叫卫鞅的人从魏国来到秦国。卫鞅原是卫国的贵族子弟,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曾受过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
当卫鞅还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手下做小官时,公叔痤见卫鞅很有才能,在临死前曾把他推荐给魏惠王,要惠王委以重任,用卫鞅为相,并说:“如果不用这个人,就务必把他杀掉,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但魏惠王不相信公孙痤的话,觉得卫鞅没有什么本事,无非就是个能说会道的门客罢了,因而没有重用卫鞅,当然也没有按照公孙痤的话把他杀掉。卫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想到其他国家去发展,这时正好听说秦孝公下诏求贤,于是就来到了秦国。
卫鞅到秦国后,先求见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景监向卫鞅求教,卫鞅很有见地地给他讲了天下大势及秦国国事。景监发现卫鞅很有才能,就向秦王引荐他。
三见孝公
孝公召见卫鞅问他治国的方法。卫鞅就以舜、禹为例给孝公讲帝王之道,还没讲几句却发现孝公已经睡着了。卫鞅告退后,孝公召见景监,生气地对他说:“你这个门客太迂腐了,他说的对于我一点儿用都没有。”
景监退朝后回到家中,对卫鞅说:“大王说你讲的他根本不感兴趣。”卫鞅说:“我给他讲帝道,是他不能领悟。我愿再和他谈谈。”景监说:“等过5天,大王消消气,我再给你引荐吧。”过了5天,景监对孝公说:“我那个门客还有话要对您讲,希望大王能再见他一次。”孝公碍于情面,勉强答应了。
这次,卫鞅给孝公大讲王道。听了几句,孝公就对他说:“你确实知道得多,但你讲的这些对我都没用。”卫鞅回到景监家,景监问他:“这回讲的是什么?”卫鞅说:“我给他讲君王之道,他还是不感兴趣。”景监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离开现在的形势而讲以前君王的事情呢?”卫鞅说:“这两次我没弄懂大王的兴趣所在。我怕他的志向太高,所以我先试探了他一下。现在我明白大王想听什么了,倘若再给我一次机会见他,我肯定能让他听得高兴。”于是卫鞅又恳求景监再给他说说。景监叹口气说:“那再等5天吧。”
5天后,景监入宫服侍孝公,见孝公心情不错,就又和孝公说:“我那个门客自称有帝、王、霸三术,前两次他只给您讲了帝、王之术,还没讲霸术,不知您能不能再召见他一回。”孝公一听霸术,正是他所感兴趣的,就同意再给卫鞅一次机会。
这回,卫鞅开门见山,直接对孝公讲治国的方法,他说:“国家不富强,就没有能力整顿军队,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军队不强大,就没有能力防御外敌的入侵。要想国家富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鼓励百姓多开垦田地;要想军队强大,必须休战养息;在政令上必须赏罚分明。这样,国家就会慢慢强大起来……”秦王听后很高兴,说:“你说的这些我都能办到。”就这样,孝公和卫鞅一连谈了好几天,卫鞅给他讲了许多治国安邦的措施,孝公听得津津有味。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就这样,秦孝公决定重用卫鞅,任卫鞅为左庶长,并对文武百官说:“今后的国家政令,都要按照左庶长制定的遵守,如果有违抗的,就和抗旨一样!”
卫鞅对秦国的法令进行仔细研究后,准备实行变法图强。卫鞅将新拟定的法令条款向秦王呈报,获准后,开始推行新法。
首先,他起草了一个改革法令,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3丈长的木头,对老百姓说:“如果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黄金。”不一会儿,很多人围过来,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一个前来扛木头。
卫鞅知道,秦朝自始以来很少讲信义,老百姓对官府的话根本不相信。于是他把赏金加到50两。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一个体格魁梧的汉子跑过来说愿意试试。那人扛着木头往北门走去,后面跟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人们很好奇,也很怀疑,想看看究竟会是什么结果。不一会儿,那汉子就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卫鞅立刻传出话来,赏金50两,一分都不能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轰动了整个秦国,人们都说官府是讲信誉的。
颁布变法令
卫鞅觉得老百姓已经相信他了,变法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在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进行变科,新法的内容包括:
一、编制民户,加强刑赏。以5家为一伍,10家为一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科,别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发的,腰斩。
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努力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可以免除劳役。
三、奖励军功,凡在战争中斩得敌人一个首级的,赏给爵位一级。
四、废除井田,“开仟佰封疆”。
五、推行县制,将全国分为41个县,设立县令、县丞等官职。
六、迁都咸阳。
七、统一度量衡。
秦强民惧
秦国自这两次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强大了,农业也发展了,人们也富裕了。
秦孝公见卫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用、信任他。但卫鞅大规模的改革,触及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而且刑戮太重,触犯新法者轻者发配充军,服苦役;重者削鼻砍腿。一次,卫鞅去查看囚犯,竟一日内诛杀700余人。鲜血染红了渭水,哭声遍野,百姓晚上在梦中都吓得发抖。
这样一来,无论大小官员,还是百姓,都对新法有些不满,有人开始反对新法。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卫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从上到下一律遵守,不能因为他是王族就逃脱惩罚,否则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而且,太子是嗣君,不可以施刑,应该处罚他的师傅们。”孝公觉得卫鞅说得有理,就同意了卫鞅的意见,将太子的老师公孙虔割了鼻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则被在脸上刺了字。
卫鞅变法一共推行了10年,虽刑戮严酷,但也确实推动了秦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无盗贼,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军队骁勇善战。随着秦国的日见强大,中原的诸侯国纷纷与秦国交好,连周天子也派使者送祭肉给秦国,封秦孝公为“方伯”。卫鞅变法的实行,为以后秦国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鞅受封
卫鞅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强。秦孝公为嘉奖卫鞅的功劳,特封他为列侯,并把秦国攻打魏国的商於等15个城池赏给卫鞅,封号为商君,此后人们也把卫鞅称为商鞅。
商鞅谢恩回到他的封地,对自己的家臣说:“我以前在卫国当小官,后来归附秦国,幸而得到了大王的重用,助秦国励精图治,几度变法,现在又得魏国方圆700里的土地和15座城池,大丈夫能够取得的成功,我看我已经做到极限了。”商鞅手下的门客无不齐声道贺,争相逢迎。
突然人群内走出一人,径直走到商鞅面前厉声说:“有许多人说顺从奉承的话,不如一个人直言不讳。你们都是商君的门客,怎么能够进谄言而陷害主人呢?”众人放眼瞧去,发现这个说话的人是商鞅的门客赵良。
忠言逆耳
商鞅很是诧异,问赵良说:“先生说众人逢迎我,这恐怕不是事实吧。试问我呕心沥血地治理秦国,即使和穆公时代的百里奚大夫相比,我的功业也不算小了吧?”赵良淡然地回答说:“百里奚是穆公的相国,他帮助穆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并让穆公成为戎翟的宗主。百里奚一生廉洁奉公,酷暑之下也不撑起遮阳盖,累了也不乘车。他去世之时,秦国百姓无不为之痛哭,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悲痛。如今您治理秦国已有8个年头,新法虽然已经颁行,但刑戮太重,人民只是害怕刑罚的残酷,而不是从心里想遵守它、拥护它。太子对于您处罚他两个老师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民间的百姓也早已怨声载道。一旦大王去世,您的处境可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险了,您怎么还能贪商於的富贵,还称自己为大丈夫呢?您为什么不推荐贤人代替自己呢?您只要辞去官职不要俸禄,做一个耕地的农夫,才可保全自己的性命呀!”
赵良的一席话,尖锐地指出了商鞅法令的一些弊端和商鞅所处的险恶环境,但此时的商鞅已经被眼前的荣耀冲昏了头脑,变得刚愎自用起来。听了赵良的话,商鞅不但不深思其中的道理,反而很不高兴,大声斥退了赵良。
又过了5个月,秦孝公得了重病,很快就去世了。秦国的大臣们按照孝公的遗愿,拥立太子驷即位,就是后来的秦惠王。这时的商鞅自恃自己是先朝老臣,孝公的红人,仍然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没有对新君表示出足够的忠诚和敬畏。
车裂之祸
公子虔由于上次被商鞅削鼻,旧仇还未报,就与公孙贾同时向秦惠公上奏说:“臣听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将要面临着危险,尤其是在君王身边的人,君王也是很危险的。商鞅变法治秦,我国虽强盛,但天下老少妇幼都说是商鞅的法律,而不说是秦国的法律。现在他又得封邑15个城,位尊权重,日后必然叛乱。”
惠公说:“我早就恨死这个老东西了!但他是先王的臣子,不能轻易动他,所以姑且不理会他,但也不能让他太嚣张了。”于是秦惠王派人收回商鞅的相国印,让他回到自己的领地去。商鞅辞官回家,乘着自己的马车浩浩荡荡地出了都城,排场大得能和诸侯相比。
公子虔密告惠公说:“商鞅不知悔改,他车队的规模可以和您的媲美,如果这样让他回去,日后必定谋反。”惠公大怒,命公孙贾引兵3000追捕商鞅。公孙贾领命出朝。因为商鞅的新法令中刑罚很苛刻,多数老百姓对他都有恨意,听说公孙贾要去捉拿商鞅,都愿意跟随,一下子跟来了数千人。此时商鞅走投无路,只好逃往魏国,但魏国人也恨他在秦国操纵朝政时的无义之举,不肯接纳他。商鞅只好又逃往郑国,还没到郑国,就被公孙贾的队伍追上,最后被生擒了。公孙贾将商鞅带回都城,秦惠公历数其罪,吩咐将商鞅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
在强秦的朝廷纵横捭阖一生的商鞅,就这样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固然是因为商鞅的才智遭人嫉妒,但也与他治国手段过于严苛,失了民心,同时自身太过骄傲自负有关系。法与情经常是矛盾的。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强大,秦国统一天下也许就要延后许多年,或许根本没有秦国的统一。但商鞅刑罚太重,虽然立了威,有了信,但却失去了人情,甚至失去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