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剑桥的孤独者

1661年6月初,牛顿动身前往剑桥。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往后十八年中,尽管他也偶尔回到伍尔索普,在瘟疫期间,有两次时间呆得还比较长,但从精神上讲,对这种乡村愚昧,他是永远地离开了。短短的三年将使他决无可能重归故里。不过,要保证他能永远留在剑桥,则还需要三年,也许时间更长一些。他曾在休斯特恩停留,是为了核查他在那里的财产;因为要绕过大沼泽,在斯蒂尔顿又过了一夜,于6月4日到达剑桥,第二天到三一学院报到。

当时英国的综合性大学都是由学院组成的,剑桥大学在牛顿入校时共有十六个学院。每一所学院的创始人、学院的教学目的和学院的管理方法都不相同,各自成为独立的学院。其中三一学院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思。

车到了伦敦,都市的繁华有些令牛顿应接不暇,车水马龙的街道,更令他感觉有些不适,他感觉有些茫然,城市的喧闹不免使他留恋起家乡小镇的清幽。那里确有不少值得留恋的记忆,那里有克拉克夫妇、斯托克校长、还有舅舅、母亲,更有他生活了五六年的克拉克先生家阁楼上的自己的安乐窝,在屋中有自己的各式工具,多年积攒的手工作品,还有自己闲来无事创作的只有自己欣赏的绘画“杰作”,好像走时墙上的作品还没收起来呢。

不知不觉中,马车已经来到了剑桥。牛顿提着他的旧皮箱,站在剑桥大学的门口。

校园中繁花遍地,绿草如茵,各种风格的古老建筑隐没于各种绿意之间,石阶路旁绿树柳阴,不远处的幽静的湖面上有几只戏水的白天鹅。牛顿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呆呆地望了好一阵。三一学院的大门前,矗立着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雕像,他创立了英国国教,也是这个学院的创始人。站在门前下意识地觉得自己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顿时感觉有些紧张起来,一阵凉飕飕的感觉从脊背直透脚尖,不知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是以“自费减费生”的身份进入三一学院的。所谓“自费减费生”就是要靠做服务工作维持生计的穷学生,服务对象有研究员,可与研究员同桌吃饭的大学生(花钱买特权——如与学院的研究员一道在高桌上就餐的特富学生)和自费生(一般富裕家庭的学生)。“校助减费生”和“自费减费生”是剑桥大学的专用词,牛津大学称“工读生”,这倒是准确无误地表明了他们的地位。三一学院的章程称他们为减费生中的困难学生,规定他们的社会地位时参考了基督教徒要资助穷人的要求。章程允许招十三名校助减费生,其中三名替院长服务,另外十名为资历最深的十名研究员服务。章程还规定:自费减费生与校助减费生录取方法相同,规矩也一样,但他们要付费听课(比自费生的费用低),伙食自理。也就是说,自费减费生和校助减费生一样,显而易见都要为别人服务,但又没有校方的资助,是侍候研究员,还是侍候可与研究员同桌吃饭的大学生和自费生,完全听从别人的安排。两种减费生的地位本质上是相同的,同在剑桥社会结构的底层,这是英国社会差别的翻版。怎么会成为减费生呢?他母亲原先就不让他继续受教育,后来仅仅是在免去四十先令的学费后才送他回文法学校的;现在又不肯给他上大学的费用,尽管她轻易就拿得出。虽然她的年收入也许超过七百英镑,牛顿记的账却表明,他每年顶多收到十英镑的生活费。

大学四年里,牛顿只交了一个朋友,名叫约翰·威金斯。

这位同学和牛顿的性格十分相像,并且也有伟大的抱负。开始,他们两个被分别安排到和其他富家子弟共处的寝室,每个寝室住三四个人。这些富家子弟大多数是不太看书的,他们到这里来完全是为了捞文凭镀金,寻找进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因为寝室里经常是摸牌赌博、酗酒吵嚷,完全不会好好地学一会。于是威金斯和牛顿商量了一个建议,两个人向校方提出调换寝室申请,结果把爱吵闹的学生调开,让他们在一块。牛顿和威金斯同窗共读了四年。在这里,他就只有这么一个好朋友,牛顿和少年时代一样,还是特别喜欢独来独往。所以,牛顿在剑桥学生时期的生活细节很少有人知道。威金斯是1663年1月进入三一学院的,提到的这次相遇至少应在牛顿入校十八个月之后。这十八个月中,三一学院的屋顶阳台上经常会见到一个孤零零的身影,以后三十五年内也会常常见到。除威金斯外,牛顿与其他同学没有建立起可在他生活中起一点作用的友谊,尽管他与一些同学同在三一学院生活到1696年,就连他与威金斯的关系也是一般。因此,在牛顿成为英格兰最有名的哲学家时,没有一个同学留下任何文字上的东西,说是知道他。格兰瑟姆那位沉默冷静、喜欢思索的少年成了剑桥大学孤独的学者。

有意思的是,威金斯是个自费生。三一学院不像有些学院那样把减费生严格区分开来,院方不给他们单独规定校服,因此,减费生与自费生同室居住是可能的。乍看之下,牛顿似乎更可能在其他减费生中寻找志趣相同的伙伴。一般说来,他们都是严肃的学生。尽管进入剑桥的自费生中只有三分之一继续读学位,可减费生五个之中大约就有四个开始攻学士学位。然而,整体上看,他们又是单调乏味的一个群体,观点狭隘务实,这些下层青年坚韧不拔地期望基督式的恩宠,以此作为进身之阶。牛顿进三一学院时是十八岁,比平均年龄至少大一两岁,这也是使他与他们隔离的又一因素。

像牛顿这样的天才,在任何社会、任何年龄的人中都不容易找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