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什么禁锢了你和你的财富

★方向禁锢:按部就班的你,其实一直走在别人的路上

李白有诗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人其实误解了这句话:以为我存在总是有存在的道理,上天既然让我存在,就总会给我一个实现价值的位置。实际上,这句话涉及的是一个深刻的生存命题——关于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决定一个人财富成功的关键很简单: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合理利用经济的规则来创造财富。那种按部就班,习惯于占座和稳定的心态,肯定不是一个最有优势的竞争策略。

但你呢?你是否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是否已经按部就班地走过了人生二十几年?性格决定命运,方式也同样可以改变命运,你改变不了性格与过去,却可以随时改变你的方式。

很多想成功的人都读过很多成功学方面的书籍,但往往读得越多,感觉能做的越少,因为你的每一次阅读都是跟随别人走了一趟,如果你不能洞悉背后的东西,这每条路就只能成为阻碍你的歧途。

心理学上有一种“幻觉禁锢头脑”的说法。打个比方来讲,你打车回家,一段路堵车严重,你会不耐烦,而司机则可能因为着急也说这条路平时不堵的,怎么今天堵车这么严重,这是怎么搞的!这就是生活在幻觉中,你和司机都活在过去那条“平时不堵”的路中,于是不能接受这条真实的、暂时处于堵车状态的路。我们走入一个大厅,即便沉默不语,心里也是一直在对话的——对每个人言谈举止的评价,对大厅装修的一些意见,都会不自觉地在内心运动,这些都属于幻觉。也就是说,我们内心在多年的环境影响下,已经形成一套既有的“正确”系统,符合这个系统的,就是可以肯定的,不符合的,就不去肯定。

就是这个系统首先禁锢了你头脑中对自己事业方向的选择。你和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处得太久了,以为只有那样才是绝对的真实,至于生活中各种不符合系统的事实,你是不愿相信的。渐渐的,你在那些别人的路上越走越远。你为什么没有那个笨蛋有钱?首要的原因就是:你选错了方向,所以尽管你无比努力,尽管你做到最出色,却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其实这句话的本质不在于“走别人的路”,因为当你能“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时候,这条路上只有你自己了,这路早已不再是别人的路。这个时代,没有人会主动为你让路,所以要想成功,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你拼命地挤上别人获得财富的独木桥;第二,你自己另外开辟一条新路,去迎接你自己的财富。

你觉得理想离你有多远?远到遥不可及吗?

你觉得你的财富梦离你有多远?远到遥不可及吗?

你现在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1000万元资产对你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但请你首先看看脚下的路,你是在平庸穷困之人的路面上还是在富人的独木桥上?

的确,人们都去走的路是更安全的,但那注定是一条平庸之路,你走在别人的路上,财富如何能遇到你?是的,你在寻找,但那些笨蛋有钱人是被财富碰上的,因为他们恰好走在了那些不同寻常的险途中,而财富也在那里。

我们一般总会抱怨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因为人们总把现实与理想混淆。理想就像是篮板,你跳一跳就够着了,不跳就够不着。很多人把理想看得如此高不可攀,是因为很多人都只是仰头看篮板,而不愿尝试去跳;或者是在遇到挫折时,就会下意识地否决了自己的理想,认为那是幻想。一般人有的都只是想法,不是理想。理想是内心的信仰,不是头脑发热。我们总喜欢去高谈阔论理想,潜意识中认为它是一个伊甸园或乌托邦,才觉得现实总是与理想格格不入。做事需要激情,但很多事的结果与激情并没有很大关系,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东西不断重复。

所以,不要“神话”或“幻化”了我们的理想,而去务实地准备,厚积方能薄发,随时准备它的实现吧。

给你讲一个小寓言:

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虽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来,可好景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一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陷阱。

喝上一口茶,回忆一下你是如何选择你脚下之路的?也许你是从百万考研大军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胜利者,也许你是从公务员考试队伍里挣扎出来的办公室一族,也许你是北京、上海写字楼里的漂泊者……

你很少敢于去想改变什么,你总觉得自己当下的状况已经不错了,应该知足了。你作下一步决定的时候,经常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去做什么。

再看看那个比你有钱的笨蛋吧——他总是那么不安分,总是选择去做一些别人看来很陌生、很危险的事。当你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地努力学习的时候,他却四处奔走探看赚钱的市场空白;他也看书,看的却几乎都是闲书,他从来不看老师要求的书,他的头脑时刻都为自己转动,是老师眼里令人头疼的不听话的笨蛋。

但是,你发现了没有?他一直都在作自己的选择,而你则没有。你只走在大多数人走的路上,你只是一直在完成别人为你定下的任务,你获得了高分,那分数却不是你自己的分,始终只是成绩单上被排列的数字而已。他则一直在为自己积攒分数,渐渐地,他自己的分越来越高,他的头脑里总是有令你从来不可想象的赚钱方案。

著名的演讲家、原微软智囊团成员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曾经专门讨论过关于选择的问题: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庸”之道。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要记住,你总是走在你自己选择的路上,你的今日是昨日选择的结果,你的未来是今日抉择的必然。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一书里,提到百度老板李彦宏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在进入Info seek的时候,公司的股票是5美元,到1998年底,它的股票涨到了100多美元,他手里有一笔不小的Info seek股票期权,此时获得了不菲的账面回报。而在Info seek任职本身也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状况已经是很值得满足了,但李彦宏不想继续这种生活,换句话说,他毅然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回国创业。纵然更为辛苦、风险倍增,他终于还是成就了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事业。

★方法禁锢:他们的评分规则太多,你习惯了说YES

在很多人眼里,那个笨蛋虽然有钱,但总归有点混,因为他习惯于对规则与他人的要求说“不”,他拒绝被框住,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5岁的小姑娘刘明明,是北京某机关大院里的孩子王,常常被幼儿园阿姨追到家里找父亲告状。带着一群小朋友爬树偷摘园里刚刚成熟的苹果,替受了外班同学欺负的小伙伴去打抱不平,反正每样闯祸的事情都和她脱不了干系。

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福伊特造纸技术(VOITH PAPER)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刘明明,坐在她上海的办公室里回忆童年:“我从小胆子就大,而且敢作敢当,性格特别像男孩子。”事实上,刘明明今天仍然是一位以“大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总裁:为了上亿美元的大项目敢和顶头上司针锋相对,在意见不同时敢于坚持,力排众议说服犹豫不决的集团总部给中国市场重新定位,甚至最初获得“首席代表”的身份也颇有些传奇色彩:“他们最早想让我做副手,我说,我自己去和董事会谈。”

从一个捣蛋鬼、小女子到一位身价不菲的女总裁,正是她身上那股敢于说NO的勇气,让她成功走上有钱人的道路。而你是否曾经是那个经常被欺负的小孩?现在坐在机关办公室,每日一边完成着领导分配的任务,一边看着财富朝那些偏离轨道的笨蛋口袋流去。如果你还揣着财富梦,你就必须学会说NO。

规矩是一种标准、法则和习惯,合乎标准和常理的人总是规矩最忠实的践行者,但他们终生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毫无创意可言。

还记得那个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拿破仑吗,他可谓是当时欧洲政坛最没规矩的人物了。他从政没有规矩:一个没有贵族血统、没有门第背景的人,依靠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挤进了法国政坛。他打仗没有规矩:别人都是列着队敲着鼓走到跟前了再放枪,可他打仗是先用大炮轰,然后再让骑兵冲上去一顿乱砍。他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用人没有规矩:除了法国,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元帅是鞋匠木工小摊贩,可他的26位元帅中,有24位出身于此类平民。他甚至连加冕都没有规矩:别的皇帝都是跪下让教皇把王冠给他戴上,他竟然是站起来抓过王冠,自己给自己戴上的!如同当时欧洲的贵族们怒斥的那样:拿破仑这个土匪是世界上最没有规矩的人!

但他成为了蜚声于世的拿破仑,成为一代代军事迷追逐的神话。

如果你在做事过程中是习惯对规则说YES的人,别担心,首先你是幸福的,因为它会让你过得很舒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的研究,习惯的形成需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

第三阶段,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

一般而言,这三个阶段对非特异的理念、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这是大量实验与实践的结果。

我们顺从规则的习惯大约从幼儿园便开始,顺从让我们很容易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舒适而不愿意再改动什么。如果你愿意,这真的没什么不好,只是有一点请记住,财富从来不青睐习惯顺从的人,更别说大多数盲从的人。

我们所说的对规则说NO,主要说的是对人们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式敢于提出挑战,而不是不遵守法律。法律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需品,它约束我们不做对他人有伤害的行为,唯有来自上辈人以及大多数人习惯的定式规则,才是禁锢我们头脑的一大天敌。不论个人还是企业,一旦头脑被禁锢,他的发展就一定受到限制。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多弗·塞德曼提出了HOW时代理论。在这个时代,HOW比WHAT更重要,在透明文化盛行的今天,产品和技术(做什么)极易被复制,而正确的方式(怎样做)才最具创造力。因此,在这个时代要做成大事,获得财富,则不仅要“放手去做”,更要“正确的做”,“遵从规则”已过时,“超越规则”是杀手锏,我们不仅要考虑“能够做”,还要学会“应该做”。塞德曼在《HOW时代:方式决定一切》一书里,提到不同的企业管理文化下,不同的发展效果:

一个工厂的企业文化要求全体员工对生产安全的规章盲目服从。盲从行为在工业时代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当中随处可见,比如19世纪欧洲的大型制造工坊,20世纪早期美国的旧式组装工厂,以及他们在封建时代的雏形。在过去,工作岗位奇缺,而劳动力十分充足,并且大多数劳动者都缺乏足够的训练,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作。那时候的大实业家、野蛮资本家和垄断经营者都竞相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夺取霸权,并不约而同地用铁腕政策统治自己的下属。在2号工厂里,所有人都得照老板的吩咐办事,没人敢挑衅老板的权威,不然就自食苦果。他们并不一定懂得为什么要戴安全帽或穿蓝工装,也不关心这些,只需要盲从于老板的吩咐,他们便能达成个人目标。于是,他们把问题藏在心里,戴上了安全帽,穿上了蓝工装。

另一个工厂看起来既整洁又明亮,它的企业文化中充满了默认和顺从。默认与顺从的文化是一种规则本位的文化,想加入这一文化,首先需要学会规则并恪守规则。在3号工厂,各种详细的规章条款都早已制定规范,工人们能做的事就是要么对规则千依百顺,要么花额外的时间来与规则共舞,并从中牟利。在20世纪资本主义商业世界中,默从式的企业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相对来说,规则本位的文化体系更适合高效率和大规模生产活动。在自上而下的企业组织模型里,高层管理者发出的指示可以轻松通过组织的脉络渗透到整个底层,而且一般都能达到可预估、可控制的效果。这样一来,尽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增的员工也都能接受到有效的培训与管理。规则本位的企业文化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具有高度可预估、可控制的决定性特点,那些了解这一文化运作规律的企业精英们就可以在企业等级阶层的任意角落里崭露头角,并沿着规则的道路爬上成功的顶端。

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也如同一个企业,盲从是最大的禁忌。是的,我们首先必须生活在法律社会的基本框架中,我们必须遵守最基本的法则,但我们也必须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走出自我捆绑。换句话说,你只有明白规则,才有对规则说NO的资本。你必须清楚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些是你想要的,哪些是你不想要的。

国外的经济学家总结出一种十分重要的商业理论,叫做“沉没成本”,它是指人们因为难以放弃已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而往往不顾已经不断滑坡的投资形势,他们的头脑被一种传统的观念统治,该放弃的时候不放弃,而导致赔本的结果。很多商业学基础课程中,都会提到这个概念,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那就是:当需要你作出投资决定的时候,你必须忘掉与过去投资相关的事项,你只需要问自己:从此刻开始,我在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是否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人的习惯状态,即不喜欢改变自己已经作出的决定。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人的这种心理习惯再次得到了证实。不论是购买一支股票、开发一种新产品还是聘用一位新员工,人们在实行任何一项投资时的心态都犯过类似的错误,人们总是不愿意去否定自己之前所作过的决定。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你做的下一件事往往是为了证明前一件事的正确,因此,你必须不断地遵守人们私下里定下的规矩:你期末拼命拿个好成绩,是为了证明你“三好学生”的称号是对的;你努力的提高业绩,是为了证明老板聘用你是正确的……

你掌握的理论知识比那个笨蛋不知道多多少倍,但不幸的是,你同时那么容易被你的知识所累。当面对一个问题,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问题得到解决,而那个有钱的笨蛋则首先想到这个问题是否成立。他先是敢于去否定一件事,判断它是否值得大费周折。面对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能够首先摸清问题的本质,学会说“不”,敢于说“不”,你离变为有钱人的捷径就不远了。

★行动禁锢:你的精力大多放在适应环境上,却忘了如何实现自我

“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也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首要前提。如何成为“我自己”?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有句古话说,人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但在逻辑上却忽略了一个大前提:环境首先是由人自身构成的。如果人牺牲自我实现,而一生做了适应环境的奴隶,那么将是人最大的社会性悲剧。

那个笨蛋从前总是喜欢直来直去,经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从不张扬,却一直是坚持己见的高手。他的头脑里,时刻都将自我放在首位,他认准的事情不论遭遇外界多少干扰,也一定要去执行。而你则经常在稍微遇到环境阻碍的时候,就选择放弃了,你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只是去顺应环境,以便活得更加舒服。所以喽,你怎么可能和那个笨蛋一样有钱,你的行动力被紧紧束缚在外界环境上。

我们不妨先来补习一堂如何实现自我(或者说获得财富)的基础课:

补习第一课:认识你自己,然后接受你自己。

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认识你自己。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看清自己,才能做好其他的事。不要做自卑的人,因为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不要做自负的人,因为自负的人过于看重自己;不要做自傲的人,因为自傲的人看不清真正的自己;不要做随波逐流的人,因为随波逐流之人迷失了自我……

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应该首先与自己对话,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到底是个什么类型的人?

(2)我最喜欢与擅长的事情是什么?

(3)我前方的目标是什么?

(4)参照他人,我有哪些缺点?

让自己在内心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你就得到了自我的大致轮廓。找到你的价值,是实现价值的第一步,如同我们出门,如果不明白要去哪里,就算走上一天,也还是没有目的地,没有目的地,无论你在哪里都只是在原地。

补习第二课:接受你周围的环境,不要抱怨,也不必屈服。

一个找到并努力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总是会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相协调。他不会被外部因素左右,他懂得如何利用有利的条件,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我们周围总是有很多愤世嫉俗的人,如果你注意到,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很倒霉,也总是一事无成。他们不断地指责别人,指责环境的不公平,好像这个世界全都对不住他们。世界如镜子,你什么表情,镜子就反馈回什么结果。相反,如果你懂得接受别人,接受环境,懂得看到别人的优点,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经常能得到别人的辅助,有时候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作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自我实现者能够保持儿童的心态。儿童是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他并无争论或者要求。自我实现者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

只有放弃冲突与抱怨,用“正”的眼光看待世界,才会有“正”的结果等待着你。在此,不妨学学那个笨蛋,他从来不对生活挑三拣四。

补习第三课:拒绝传统做事规则,放弃“马屁”心态。

任何等级社会都存在一套上下级生存规则:对待上级要讨好巴结,要懂得伪装;对待下级要心存戒虑,逢场作戏。然而,如果你深入观察我们的社会,你就会发现,旅行这些规则的人,虽然都混得不错,却很少有做大事的人。

这足以说明,做大事的人不是靠这些规则成功的。有句古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力量上显示自己时,就绝不会在技巧上做文章。”所以,你会发现:越是职位低的越会摆官架子,董事长都是平和自然的;越是内心自卑的人越伪装得很骄傲不可一世;越是没钱的人越装得大方慷慨。

要记住,满瓶子的水从来不晃荡,所以那个憨厚的笨蛋才成为有钱人!

补习第四课:你所热爱的才是真正的人生,懂得享受过程。

如果你对世界充满爱,你就会发现人生真的很美好。如果你对世界充满仇恨,你的人生一定很糟糕。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所在,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的理想里,即便你实现了,那也不是你的人生,你只是替别人完成了理想的模子。

我们的价值不在于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将面临消失于这个世界的同一个结果,我们的价值更多地在于所经历的过程。所以,不要放弃你的每一天,每一天平凡的起床、进餐,平凡的处理事务,甚至每一次阅读,每一次与爱人交谈,都是幸福的。你最终的结果实际上正是取决于这些平凡的细节。

你需要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不要被太多烦琐的外界环境禁锢了生命本身的源动力,你要时刻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平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状态。

补习第五课:认真回答你在第一课中询问自己的第三个问题,确定你的方向。

你必须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这是具有决定性的问题。如果你想实现成为有钱人的目标,就必须定好这个大方向,然后再去确定实现它的小目标,如此一步步积累,才能走到最终的目的地。你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认真地对待每一步。

补习第六课:重视独立思考,不依赖任何精神消遣。

现在的娱乐工具很多,也十分方便,网络的发达常常填满了人所有的空闲时间。懒惰的人看电视或者上网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有目标的人看电视或者浏览网页都是在寻找机会,开阔视野,能够从别人制作的商品里发现新的问题。他们懂得独立思考的价值,可以说,所有的机会都来自于一颗时刻在寻找的头脑。因此,如果你想成为有自我目标的有钱人,首先必须放弃安逸的、不思考的消遣。无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的空虚,有目标的人从来没有时间去无聊。

看清楚周围,并不被周围所左右,你才有实现自己的机会。财富从来不会青睐失去自我的人,随波逐流只会让你成为平庸的穷人。那个笨蛋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比你有钱多了。

认识自己而后完善自我。完善自我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确定一个自我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想成为的样子。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决定你将来走向的核心。你一定要知道,你一生当中想做什么样的人,你要清晰,当你清晰和知道的时候,实质上你的人生就有动力。比如说你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你三年之内要赚取多少的人民币,你十年之内要赚多少的财富,你要创建多大的企业,年销售额多少,员工多少,等等,这些都是你人生当中的目标。可是我们身边很多的人缺乏这样的目标,不知道要去行动,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所以说,确定了目标之后,一定要采取措施,哪怕别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认定了那是可能的,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实施。要懂得去行动以及如何行动。

有这样一个小寓言:在一个人的生命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问他要一分钟干什么呢?他说我要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想一想我的朋友和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我还能看到一朵花从封闭到开放。死神告诉他,你的想法不错,但是我不能答应你,因为过去有时间让你去欣赏,而你没有珍惜,请你看这份账单:你以前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还有三分之一时间是浪费时间,你拖延时间一万次,包括在课堂上的时候,在跟朋友约会的时候,还有跟朋友打电话的时候,你甚至为生活的琐事大发脾气,这个账可以罗列如下——

你做事拖延的时间,从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3650小时,折合1260天。你做事有头无尾,马马虎虎,你甚至总是转过头来看看街头姑娘是不是好看;你总是推卸责任,你总是在上班的时候去跟朋友侃大山,你在工作的时候忽忽大睡,你在工作期间参加很多次无所用心的很多会议,这样你的睡眠远远超过20年;当你跃升为主管的时候或者主持类似会议的时候,因为你对时间的拖延,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善,更多人的睡眠跟着你超标。还有很多,但是死神还没把这个账单说完,病人就已经死了,于是死神告诉所有的人,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像刚才这位病人一样,如果能节约一分钟的话就可以听完我给他记下的这份账单了,而不至于死的时候连我的话都没有听完。

故事到此为止。试想,如果我们珍惜生命当中每一分、每一秒钟,还至于到最后的时刻需要这一分钟时间吗?很多人就是没有立刻行动,对时间的管理是混乱的,这个是在提升行动力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你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适应环境进而过得舒适上,最后只能两手空空的站在公交站,看那个笨蛋开着奔驰从你身边经过。也许你心里不服气,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不懂得及时行动、坚持自我的人,就一定被财富阶层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