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冠軍是怎样炼成的》丛书总序

北京大学前校长 许智宏

被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先生赞为“无与伦比的”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历史。北京大学有幸为书写这段历史而奉献全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主办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这一国际性奥运论坛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夕,由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的艾伦·斯奈德(Allan Snyder)教授发起,旨在揭示“冠军”成功的秘密,促进青少年自我塑造与成长。2008年8月4日至5日,“冠军论坛”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诸位嘉宾与青年学子们共同分享了关于“冠军是怎样炼成的?(What makes a champion?)”的体会与心得。论坛及论坛前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相约冠军·名家讲坛”、“你就是冠军”优秀青年评选活动等,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2012年,“冠军论坛”又将在伦敦举办,它作为奥运会前的人文盛典,将深入探讨和阐释奥运精神。我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它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套丛书,即是从各个侧面记录下2008年“冠军论坛”的无数个精彩瞬间。我诚挚地希望,它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借此次作序的机会,我也想就奥运精神与北大精神如何融合,“冠军精神”如何启发我们的青年朋友奋发进取,阐述如下看法。

第一是梦想与超越。一百多年来,奥林匹克用公平竞技的无穷魅力,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健儿,奋勇拼搏,争当冠军;聚焦全世界的目光,让人们为胜利欢呼,为英雄呐喊。这种魅力,源于人类共同的不断进取和不懈追求。所谓冠军精神,就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创造“更快、更高、更强”的奇迹。

与体育竞技一样,大学对超越有着“格外的情感与追求”。大学作为社会动力与精神家园,担负着人类宏伟的超越使命。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曾经说过:“大学应时常给社会以必需品(what the society needs),而非给社会以所欲品(what the society wants)。”大学的超越需要通过培养具有超越性的人才来完成,即能够孕育出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并完成自我价值的人才,从而领导社会、引领时代。对大学本身,这种超越则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提升,表现为大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第二是交流与分享。“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指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采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内容和形式,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一百多年来,奥运会用体育竞技的形式增进了世界各国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培养了人民之间的真诚理解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精髓,奥运会也已成为文化的盛宴。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体育健儿的一次大团聚,更是世界各民族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盛大节日,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蕴含着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和谐原则的高度认同。北京奥运会阐发了中国对当代奥林匹克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展示了东方文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探索和贡献。中华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这次的“冠军论坛”上,很多中外大家都对此作了精辟阐述。

北京大学正是在中西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1898年,大学堂的创办者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立学宗旨,倡导“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以西学为学堂之一门”,探其究竟。蔡元培校长曾要求北大师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北京大学通过“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实践,不仅成为输入西方文明的基地,也成为研究国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

通过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传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时也努力将它传播出去,与人交流和共享。

第三是传承与创新。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奥运会与人类文明共进步,通过不同主办国的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日益丰富。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愧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超越、和平、友谊到绿色、科技、人文,在这个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在实践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

当今世界,创新精神就像奥运圣火一样照亮每个人的心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不仅是精神之家,更是创新之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关键,教育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灵魂与生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开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艰巨使命。111年来,北京大学不仅孕育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而且形成了“学术至上、守正出新、教研相长、诸育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教育理念。她通过滋养学识、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智慧,培育探索精神,促进知识创新,引领文化潮流,推动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九年里,我与全校师生一起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也希望,未来的北大,更能发挥“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勇敢地改革,争取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在这里,我还想多对青年读者寄托自己的希望。你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甚至充满了奇迹的伟大时代。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遐想二十年后再次承办奥运会了,可能世界上不会有人怀疑这一点,因为中国人已经证明了自己卓越的能力。

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我当然相信,二十年后的中国,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自信和开放,我们将会创造更加伟大的奇迹。但是请你们记住,在未来中国的奋斗之路上,主角是你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你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

在2008年4月翻译出版的《什么造就了冠军》一书的序言里,我曾经对“什么是冠军”作了自己的阐述。我认为,“第一名”未必就是冠军,真正的冠军,应该是那种胸怀天下、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善于学习一切人的优点的人。在此,我还想再作两点补充:

第一,冠军的精神,就是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的精神。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任务极为艰巨繁重的情况下,青年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赢得挑战。

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可能有的青年朋友因此暂时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危机只是一时的,而且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既是挑战,又蕴涵着机遇。21世纪的中国,还将有一个比较长时段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国家所提供给青年人的,是机会,是让你们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你们当然还可能遇到很多挫折。人的一生中,难免潮起潮落,但是,即使是遇到再困难的处境,也应该将其看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美好目标的追求。

两军相逢勇者胜,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当不了冠军。

第二,冠军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格精神。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一段名言。他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所钦佩的各行各业的冠军,并非仅仅是纯粹的“工匠”,而是善于将自己的工作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的“大师”。

人格不健全,价值观不正确,精神世界不丰富,也当不了冠军。

青年朋友,你们延续着我们的学术生命,延续着我们的事业与梦想。我盼望,今日中国的青年,团结起来,争作“冠军”,保持让世人赞叹的“精、气、神”,发扬自信沉稳的大国民风度,将那代代相传的火炬继续高擎!

2009年12月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