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读李广田散文《花潮》
- 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 余光中 严家炎
- 2711字
- 2019-03-05 15:45:15
◎林友光
作者介绍
林友光,1933年生,广东潮州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北岳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推荐词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头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古往今来,在文学的园圃里,吟咏花事的优秀散文不甚多。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今人秦牧的《花城》、杨朔的《茶花赋》,都是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李广田的《花潮》,也属大家手笔。全文不到三千字,有色,有景,有声,有情,不愧是当代散文中的佳作。
《花潮》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昆明圆通山圆通公园海棠花花会的盛况;构思精巧,文笔清丽,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开卷读之,如入千悠百态的风景画廊,美不胜收。
文章一开头,便先声夺人,渲染了一种“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气氛,造成了一种浓浓的赏花的空气。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魅力,诱惑着读者也要畅游圆通山。接着,作者泼墨展纸,由远而近,由淡而浓,由静而动,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幅花会的盛景。你看,游人刚走近公园门口,遥望山头,“只见一片红云”,层层绿荫。这是从远处写海棠花,落笔虽淡而色彩却浓。一俟游人一口气攀上圆通山,便“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这是从近处写海棠花,寥寥数字,却很传神。从“红云”变幻为“红海”,如电影镜头,在瞬间可就换了情态,准确地捕捉住人们由远望而近看时视觉上的微妙变化,使人大有亲历其境之感。这里,诗人首先着意点染海棠的“色”。他像是个手笔高超的画家,把朱笔往画幅上轻轻一点,看来似不经意,却把海棠花热烈的色彩突现在读者面前。尔后,文章如流水行云,以极经济的文字写花的盛景,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这春意盎然的海棠花开放得简直叫人酿醉。然而,这花虽然浓烈,沁人心脾,但这只是从静态中写它的色和景,还是没有生命的,不足以表现海棠的神韵。于是,诗人以富有音响的语言,刻意写了花的动态——花潮:
你不要乱跑,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经这一番不落俗套的铺陈,海棠花立时有了声音的色彩,在本是恬静的千朵万朵花丛中,唱起了春之歌,回响起海的涛声,把一般赏花人视为静止的花赋予跃动的生命力。这里,诗人没有写花的形状和香味,但读者仿佛和千万赏花者一同在花潮中荡漾,看到繁花似锦,闻到花海腾香。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功力,令人击节赞赏。文章从开头写到这里,区区六百字,写了花的色彩、花的景致、花的潮声,由色入景,由景入声,丝丝相连。可以说,如此描绘海棠花可谓达到了穷形尽态的境地。读来一气呵成,又从容舒展。这俨然是一帧艳丽、婀娜的海棠花会图。
但是,文章如果有景而无情,或景浓而情寡,那就索然无味了。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写真景,抒真情,创造一种贮满诗情的艺术境界,才能把读者引入佳境,牵动读者的情思。《花潮》在写花咏物时,虽也曾倾注了诗情,但作者笔端凝聚的浓郁的感情,主要还是倾注在写赏花人上面。他用一半多的篇幅写人们如何在树下花间看花,“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人们在花下“一步千徘徊”,不忍离去。男女老少,徜徉在花海中,如痴如醉:扶着拐杖的老妈妈,竟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朵插在鬓发;穿红着绿、点胭脂、抹口红的姑娘少妇,欲与花争妍,“显得很突出”,那些带弹弓来射鸟的孩子们也被花“惊呆了”;画家和摄影的人们,更是目不暇接,不知要画花,还是要照人;连娇艳的茶花,俏丽的梅花,妖娆的桃花,旖旎的滇池,丰腆的平林和原野,在海棠花事面前,都黯然失色,无人问津。这样一写,不仅进一步烘托了“花潮”,而且写了人潮,潮潮相激,在读者心里涌起层层心潮。这因写花而写人,写人对于大自然的质朴的感情,表现了李广田散文一贯的风格,但却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李广田早年的散文,如《山之子》等,有一种对大自然和故乡的朴实的感情,但有时不免带着淡淡的忧郁情调。而《花潮》却感情浓烈,色彩斑斓,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已成了生活的主人,大自然的主人,他们不再为生计忧虑、奔波,劳作之余,尽情游乐。作者为这海棠花会的盛况所撩拨,情思邈远,见景生情,因此,他写花——描出花团锦簇的良辰美景,写人——写出万众欢愉的赏心乐事,写花之可爱,写人更可爱。写花,写人,写新生活,浑然一体,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花潮》的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读者意料之外。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有“曲巷通幽径”的妙趣。作者连续排列了十六个人谈诗论花的对话,揭示了海棠花内在美的品格;抒发了人们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明天。在作者的笔下,人们不喜欢冯延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悲侧愁怀,而玩赏诗圣杜甫充满生机的诗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吟诵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现了花的、也是人的高尚情操。“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这是赏花人们的共同心情。这里,或谈诗,或咏花,或借物寄情,或托诗言志,虽然一气写了十六个人的对答,但无重复、累赘之嫌。相反,在这些话语里,蕴蓄着诗般的激情,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最后,以“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的诗句收束全篇,点明主题,诉说着诗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未来满怀希望的真情。这不能不说是大家手笔,正如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头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没有真知灼见,写不出这样具有时代精神的散文,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文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花潮》写于1962年,那时,我国的困难岁月还未过去,而且,作者被错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经过周折才刚甄别平反。但作者对祖国前途毫不悲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个人的遭际也不怨恨,而把他对生活的爱、对光明的追求,熔铸到文章中,使这篇《花潮》真正达到了“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境界,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选自《名作欣赏》1982年第1期:“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读李广田散文《花潮》)
§§第六章 满腔郁怒写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