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让孩子少生病的智慧(4)
- 孩子生了病,妈妈怎么办
- 刘海燕
- 4100字
- 2019-07-19 01:15:52
小贴士
有资料表明,轻、中度脑瘫儿早期治疗治愈率最高可达97%,重度脑瘫儿早期治疗治愈率达80%以上。如果错过这个最佳时期,治愈率就会逐渐下降,如果超过一岁,治愈率就非常低了。所以说帮助家长在早期识别脑瘫迹象非常重要,抓住早期治疗是脑瘫儿能否康复的关键因素。 新生儿脑瘫诊断虽难,但也会有一些症状
脑瘫在新生儿期虽难以诊断,不过认真观察也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新生儿吮乳困难无力,觅食反应差。这些都不是新生儿的正常反应。此外,患儿很少有肢体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还可能表现为好哭、易激怒,或者相反非常安静。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今,家长对孩子的营养状况一般都很关心,尤其是补钙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有一些脑瘫患儿早期的表现是肌张力减低,家长往往把这种征象归结于孩子缺钙,盲目补钙,结果延误患儿的诊治时间。
如果妈妈们在孕期出现先兆流产、胎盘早期剥离和营养不良等疾病,或者妈妈年龄超过35岁,孩子生后如早产、低体重、宫内窒息、羊膜炎、颅内出血、胎位异常、产程延长、新生儿惊厥及严重感染等,都是高危因素,家长一定要每月带孩子去正规大医院,让儿童神经专业医生查体。
(二)
早产儿好养
我想对所有早产儿的家长说,孩子是因为我们而出生,我们有责任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拥有一个看上去健康的孩子,就要轻易的剥夺早产儿的生命!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儿子是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4斤。一个早产儿的出生,将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多少焦虑和煎熬,我这一生,亲身体会到了。养育儿子的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算老天眷顾我,我的早产儿子,在我这个医生手中,比较顺利的带大了。
为了更好地养育早产的儿子,我查了很多资料,也积累了一些育儿经验,写出来,希望对那些和我有一样经历的早产儿家长有点帮助。
俗话说,瓜熟蒂落,但早产儿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来到了人世,因为各系统发育均不健全,所以孩子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的功能都不能像足月儿那样运转正常。其中,早产儿最严重的问题,也就是家长最担忧的就是可能出现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问题,这个名字起的有点恶毒,很多家长以为这个病就是低能儿。其实,大部分孩子智力是正常的,只是孩子会表现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为2%~3%,早产儿发生脑瘫的发生率是20‰左右,但是如果能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治疗,很多时候,孩子可以不留任何后遗症。因此,科学的养育早产儿非常重要。我谈谈个人的一些育儿经验:
法则1:坚持母乳喂养
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母乳喂养早产儿,其体外增长和宫内增长持平。所以,作为孩子的妈妈,一定要尽早尽力让孩子多吃母乳。
母乳有记忆功能,就是说,孩子需要得越多,分泌就越多。然而,很多早产儿被迫住进了医院,缺失了与母亲接触,导致妈妈的奶水分泌过少。加之孩子又过早地用了奶瓶,新妈妈不会喂养等问题,很多早产儿妈妈被迫放弃了母乳喂养的机会,这非常可惜。早产儿妈妈,不要轻易放弃给孩子喂奶的机会。如果孩子住院,可以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来,然后装到奶瓶里,送到育婴室里。
如今的医院,大都支持这样的做法。只要坚持喂养,母乳自然就增加了。如果医院没条件喂母乳,新妈妈可以在医生或专业催乳师的指导下,把母乳挤出来进行保存,有资料表明,把母乳储存于独立的冷冻室,保存期最多可以放3个月,如果是-19℃冷冻室,可以储存12个月。冷冻的母乳在解冻时,可放置在冷藏室慢慢解冻退冰。
不要将母乳直接用炉火或者微波炉加热,这样会破坏母乳中的养分。解冻后的母乳直接倒入奶瓶中就可以喂宝宝了。但解冻后一定要在24小时内让宝宝吃掉,并且不能再次冷冻。小于35周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协调,如果不能吮吸妈妈的乳头,需要在医生或催乳师的指导下试用杯子或空针筒喂食,然后慢慢训练吮吸动作。
法则2:坚持按摩抚触
孩子出院后,家长立即要配合医生定期对孩子按摩、运动训练和早期物理康复等。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如今网络带给我们很多便利,家长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学如何给早产儿按摩和抚触。别小瞧这些物理方法,比如抚触孩子的脊背,揉揉小脚丫,对早产儿很有好处。
法则3:不急不躁按需喂养
早产儿肠胃功能很差,稍微喂养不合适就容易吐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要摸索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母乳不够,要选用早产儿奶粉,少量多次,按需喂养。如果呕吐的很频繁,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干预治疗。关于早产儿的喂养,体重小于1800克的孩子,存活能力比较低,通常需要住院治疗,需要营养液的输入和专业人员的护理。大于1800克的孩子,如果一次能吃20毫升,3小时一次,家长们就可以带回家自己喂养了。早产儿需要从微量喂养开始,如每次3毫升,3小时一次,出生后24小时循序渐进,每天根据情况增加奶量,不能急躁。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以每天15~20毫升这个总量增加,2~3小时一次,根据孩子情况慢慢增加。家长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捉摸规律。
法则4:练趴的姿势
趴的姿势,利于孩子颈部和身体的发育,满月后,让孩子每天趴到床上,从十几秒开始训练,逐渐增加到几分钟。趴这个姿势对早产儿非常重要。趴睡时,孩子较脆弱与敏感的前胸部、腹部及外生殖器是被包藏保护在内面,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如同又回到子宫内胎儿的姿势,孩子会有安全感、易熟睡、也少哭闹,对早产儿神经发育而言,是有利的。另外,因为孩子胃部特殊的结构走向,趴睡的宝宝胃内容物不易流到食道及口中或呕吐,而且容易蠕动到小肠中,对胃肠的消化吸收甚有帮助。
法则5:不要用学步车
6个月以后,家长一定不能太心疼孩子,一定要减少抱孩子的时间,在孩子不疲惫的情况下,让孩子在床上或地板上活动。我当年就买了塑料泡沫铺在客厅的地上,为学习爬行的动作做准备。不要使用学步车,学步车会影响孩子自然发育的过程。
法则6:正确看待宝宝的发育
每月带孩子去医院找专业人士进行发育评估,注意孩子早产的时间要除去。比如,孩子虽然7个月了,可是早出生了一个月,评估孩子发育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是6个月。所以当孩子评估很差的时候,不要灰心,有时候是评估的不对,有时候是自己在家没有给孩子训练到,孩子没有学,当然不会。如果真的发现落后的厉害,需要尽早进行正规康复治疗。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小精灵。虽然孩子先天禀赋不足,虽然他们容易生病。可是,他们因我们而来,我们要尽全力爱他们,很多时候,爱可以创造出奇迹。
养育一个小生命,尤其是早产儿,你会发现,从我们孩子身上,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
小心牵孩子的手
对于小孩子,尤其是正在学走路的孩子,我们和他一起行走的时候,最好不要牵拉他的一只手,可以在背后绑个带子。给小孩子穿衣服时,也要因势利导,应避免动作生硬牵拉。
一天,我的好友小薇带着2岁的儿子坐上了上海开往西安的特快列车。孩子看着新奇的车厢很激动,在车厢里快乐地跑着。小薇用一只手拉着孩子,跟随着他在车厢里快乐地走着。途中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小薇趁势拉了孩子一把,结果孩子的胳膊马上就不能动了,并且哭闹不止。小薇急忙给我打来了电话求助。
我意识到,孩子患的是典型的“桡骨小头脱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脱臼了,需要立即让骨科医生手法复位。当时车已经开动了,我建议她找列车员通过广播呼叫一下,看看列车上是否有骨科医生,帮助孩子复位一下。过了一会儿,小薇打来电话,说列车员帮着呼叫了,车上没有骨科大夫。她焦急地问我,从上海到西安,需要十几个小时,孩子这种情况能否拖延治疗,就是说到了西安再带孩子去医院。我让她放下电话等我消息。
我询问了我们医院的骨科医生。骨科医生说,考虑孩子年龄小,十几个小时,时间太长,孩子具体情况不详,建议她最好中途下车,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治疗。我把骨科大夫的话转述给了小薇。小薇准备带孩子中途下车,可是忽然灵机一动,觉得还是要再碰碰运气,实在不行再中途下车。于是她抱着孩子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问过去,边走边问谁会给孩子脱臼复位。
老天眷顾了这个有头脑的妈妈,她在一节车厢里碰见了一个外国医生。这位医生抱过了孩子,三下五除二就给孩子复了位。于是小薇带着孩子顺利回到了西安。
小薇的故事让我感慨良多,也受益匪浅。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意外事件,大脑会一片空白,甚至会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其实,凡事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当我们遇见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冷静,至少想出三个不同的解决方法。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俗称“牵拉肘”,多在家长向外侧牵拉孩子上肢时发生。2~4岁的孩子最常见。因为,孩子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较松弛,当强力牵拉时易发生脱位。
所以,提醒刚当家长的朋友们注意,当我们的孩子还小,尤其是孩子正在学走路的时候,我们和他们一起行走的时候,不要牵拉他的一只手,最好在孩子背后绑个带子。给小孩子穿衣服时,也要因势利导,避免动作生硬牵拉。若不幸出现上述脱位情况,不要私自处理,而要立即带孩子去骨科就诊。
如何引导怕打针的孩子
1.不要对孩子说假话。
2.面对孩子的疼痛,家长们自己首先不能恐惧。
3.面对孩子的恐惧,家长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嘲笑、讽刺、打骂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落泪。
周末的一天我值班,正在处理医嘱的时候,病房里忽然传来阵阵小孩子地哭喊:“救命呀,我不打针,我不打针!”同时夹杂着大人们的喊叫声:“哎呀,不许动,别乱动!”那是个小女孩的声音,嗓门非常大“我杀死你,我杀死你,救命呀,救命呀……”那孩子依旧哭喊着。听见这样“撕心裂肺”的喊声,我赶紧站起来,走出值班室,顺着哭声走过去。我看到病房门口站着一个年轻的妇女,她耷拉着脑袋,皱着眉头站在那里。
“哟,这是谁家的孩子,哭成这样?”我问。
“是我的孩子。”门口那个妇女说,她的脸上有泪水。
“你怎么站在门口?”“我进去,她哭得更厉害。”此时,几个护士正要给孩子打针。小女孩顽强地挣扎着,又蹬又踹,护士们无从下手。孩子母亲走过去,准备帮忙扶着孩子的胳膊,小孩子看见母亲,竟然露出憎恨的眼神,照着她妈妈的头打了起来,同时哭喊着:“我杀了你,我杀了你!”孩子的母亲无奈地躲闪着孩子的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