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加减交际术的基本模式(1)

§§§第一节当今交际第一大法——加减交际术

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连傻瓜都会用,但即便是圣人也未必用得好。论浅,它是人生的第一课;论深,哥德巴赫和陈景润终其一生也没有窥见它的底。论易,扳扳十个指头就能懂;论难,它穷通古今,察乎天地,无人能及。

这是什么方法?这是加减法,人间第一大法,无人不知,无人尽知;无人不用,无人尽用。它是道之用,道之变,道之行,“君子之道费(广泛使用之意)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说的是中庸之道,也正是加减之法。

它是智慧的起点,数学从它开始,自然科学从数学开始:道从它开始,从一有一无一阴一阳一加一减开始,万物从道开始。

它是生活的双足,不用它,家庭主妇不能采买,企业经理不能经营,军事家不能打仗,政治家不能运筹。

天道有加有减,春夏秋三生,隆冬一杀;三生是三加,一杀是一减。天之道好生恶杀,好加恶减。

人道有减有加,友我相加,敌我相减;加以求利,减以避害;战争与竞争是互减,和平与合作是互加。

加减法,用于物的探究是科学,用于道的询问是哲学,用于利的追求产生了谋略学。

千谋万略,一加一减。善用则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消灾酿福,长盛不衰;不善用则反胜为败,转安为危,其至身死族灭,贻祸子孙。

宇宙的一切道理,都是一加一减,非常简单;好像天平一样,一高一低,这头高了,另一头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减,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数量;这还不算什么,人的智慧发达到最高亦就最简化,只用这十个数字(指从一到十),便把宇宙的法则归纳进去了,只要一加一减就算出来,就了解。

加减交际术是作为这个时代“交际之王”——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加减法”——这一人间第一大法在交际领域中摸索,创造出一套交际的技巧体系。掌握了这一套加减交际术,终于成为这个时代最会交际的一群人。

本书的作者第一次将这套交际体系完整呈现出来,将使读者在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效果获得一次空前的飞跃。

§§§第二节模式的第一步:察势

加减交际术的基本模式如下:

阴阳、

成败生克

加减

这是一个闭环模式,从阴阳到生克,从生克到加减,从加减到成败,从成败又回到阴阳。

阴阳生克是考察与分析,加减是制订行动方案,成败是方案实施的结果。回到阴阳,是对结果作出评价,消除谋略结果可能带来的阴阳失调的负效用,并针对新的阴阳形势,制订新的谋略方案。

这个模式的起点是分析阴阳,是构思交际谋略的第一个步骤。分析阴阳就是察势。

察什么势?主持人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说得更具体些,是人势、地势、时势、事势、名势这五势。阴阳分析,就是“五察”。

“人之势者,势力也”。就是小人势利之势。即权力、名望、资产。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说,效果不同。同样的人,说不同的事,效果也不一样。事势大,效果大。

这是事势。借这个事势,要求别的事,也容易成。事势有了,还要看时势。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言听计从。迟了自误,早了无用。

地势在交际上都极重要。山谷里的大树,还不如山顶上的小草出风头,就是地势使然。父亲,对于儿孙,是地势的一部分。

有些事,在甲地办不成,在乙地就容易办;另外一些事,在A地是大事,在B地就成了小事。

地势说到底是各个地区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不同。

至于名势,孔子说得最清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必也,正名乎!”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灿烂,“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一)

采访克林顿的念头在他脑子里产生是在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九日的华盛顿。

那天,在著名的白宫南草坪上,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再一次握在了一起。

当天中午,江主席和克林顿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并宣布了他们此次会谈的成果。在众多成果中,有一条引起了水均益的注意。作为对江主席访美的“回访”,克林顿定于一九九八年晚些时候对中国进行访问。或许是那种算是“专业户”意识的职业习惯,他暗喜:这个专访美国总统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当年的十二月,水均益他们向上级正式提交了一九九八年克林顿来访时进行电视专访的报告。随后,他们又在一些场合向美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们传递了他们希望采访克林顿的愿望。甚至还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了克林顿总统的法律顾问,希望他能从中促成这次专访。总之,从随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回来之后,在各方面为专访克林顿做准备一直排在水均益工作计划的前列。

一九九八年五月份开始,美方先后派出了三批先遣组同中方共同协商确定克林顿访华的日程安排。而直到六月中旬第三批先遣组到了北京,眼看克林顿的具体访问日程都一一确定,中央电视台专访克林顿却仍没有一点消息,水均益心里多少有些发“毛”。

“这事儿不会黄了吧?”在与外交部主管克林顿此次访华新闻事务的官员杨秀萍电话联系的时候,他忧虑地问。

“不会的,这事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们还在替你们争取呢。”电话那边已打过多次交道,他称之为杨姐的女外交官安慰他。“美方一直表示他们在考虑我们的要求,只是还没有明确表态。”

他仍不能放下心来,杨姐不会是在运用外交辞令吧。

然而,在这之后不久,他接连听到几个对他们专访很不利的消息(这几条消息后来都被证实了)。

一是据美国外交官透露,克林顿在访华期间与江主席的联合记者招待会和他在北京大学的讲演将会被电视直播。另外,应美方的要求,克林顿将在上海一家电台参加一次热线直播节目。

二是美国方面已经同意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在华盛顿接受一次驻美国的中国记者的联合采访。

第三个消息更让人担忧。就在克林顿访华前夕,美国媒介突然报道说,中国方面拒绝了三名反华的“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来华的签证。这件事一时间在美国国内被炒得沸沸扬扬。克林顿迫于国内反对派的压力,在启程访华前专门在白宫为这三名记者安排了一次专访。

按照水均益当时的判断,这些消息都对他们不利。因为如果克林顿又是接受联合采访,又是在电台对话,他的活动又要直播,那么他就可能会认为再无接受他们专访的必要。另外,克林顿此次访华在美国国内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自由亚洲电台”的事情被几乎所有的反对派认为是中国不允许新闻自由的例证。此时克林顿要是再接受中国官方电视台的独家专访,肯定还会招致责难。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他分析的这些原因,直到六月二十五日克林顿抵达西安的时候,他们还是没有接到任何肯定的答复。

此后几天,他不断地打电话给美国使馆新闻官保罗和杨秀萍。他们都还是那句话:美方仍在考虑之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直到二十八日,也就是克林顿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的前一天,还是没有消息。傍晚,他再一次拨通了杨秀萍的手机。

“我看这次‘黄’的可能性很大。”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疲惫。

“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水均益问她。

“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可能性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吧。”

“在上海我们还有机会吗?”他试探着问杨秀萍。几天前,杨秀萍还在帮他分析说,如果克林顿接受采访,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应该是上海。

“我看也够呛。”杨秀萍的声音在手机中显得很微弱。

那天晚上,水均益几乎已经准备放弃了。但仍然按计划专门与策划编辑进行最后一次商量。

“到上海去!”很快,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

这可以说是一个有多重效应的举动。

首先,美方声称仍在考虑(不管这是真是假)在克林顿离开上海之前,白宫仍然有可能安排专访。水均益他们必须处在一旦美方同意,随时能够开机采访的状态。只有在上海才能做到这点。这种状态只有保持到克林顿离开上海,水均益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地最终放弃。因为此后克林顿在中国的几天访问,再也不可能接受什么专访了。桂林只有大半个白天,漓江山水够他看一阵的。而去克林顿访华的最后一站香港专访他,无论对中方还是对克林顿来讲都是不大现实的。

去上海的另一个作用是向有关方面再一次明确表达这样的信息:中国国家电视台非常认真地期待这次采访,尽管它仍未被确定。

当然,要最终促成专访,也并非美国人完全左右,中国方面的愿望是白宫不能轻易忽视的。不过,向自己人传去的信息就与给美国人的完全不同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很敬业。

其实,作为记者,尤其是在进行重大采访的时候,机会的取得与进行采访、制作节目相比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的。在决定采访克林顿到专访节目播出的八个月中,最后关头决定去上海,是最至关重要的决定。

新闻评论部主任袁正明听完水均益的陈述,当即拍板:去上海!

“空军一号”从首都机场起飞几小时后,他们一行十人登上了去上海的民航班机。

在赴上海的计划一被批准,他就向他认为将会有可能在美国总统是否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这件事上起作用的所有人士进行了通报。

一下飞机,还没有到旅馆,他就开始又一轮通报。他先是告诉先期已赶到上海的杨秀萍:“我们时刻听从召唤。”

然后,他又给美国使馆新闻官保罗打了电话。

他告诉保罗,中央电视台有十个人专门为这次专访赶到了上海,我们对这次专访非常重视,希望美方能够认真考虑我们的要求,等等,等等。许多话早已说过,再炒一遍,加深印象。意图就是尽可能让他们追到上海这个举动,最大限度地从心理上向美国人施加对他们有利的影响。

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艰苦的等待。一整天,他们呆在酒店里,一步也不敢离开。

不过,他们没有闲着,他们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确定采访提问,画定了现场摄像机的位置,角度图,几盏灯光的强弱,光比也商量再三,在图上标出,一旦采访实现,编辑,配音,卫星传输如何进行也准备了不同时段的几种方案。

水均益腰间的手机成了大家最关注的目标。每当有电话进来,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看着他的表情。几次之后,干脆听见铃声便起哄:“白宫来电话了!”

然而,消息却迟迟不来。

三十日下午四点左右,他的手机又一次响了,是美国使馆的新闻官保罗。

保罗一上来就对他声明:“我没有任何消息给你,也没有得到白宫的答复,不过,我现在要问你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接着,他询问了《焦点访谈>的具体播出时间、节目长度、收视率情况、中方采访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如何翻译、要不要打字幕、采访内容是否会有删减等等。许多内容以前水均益早已介绍过,保罗仍然非常详细地又一一核实。

末了,保罗对他说:“水先生,我个人非常希望你们能得到这次访问,我祝你好运。”

从保罗这番包装严实的外交辞令中,他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有戏!

晚上九点多,杨秀萍在到上海后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他。她亲自找到了白宫的新闻秘书麦柯里,要求美方务必设法安排专访。

“对方的答复很积极,”杨秀萍说,“麦柯里刚刚给我回了电话,他说,这事现在已经差不多了。”她最后说:“你随时待命,等我的消息。”像是在下一道命令。

在这种时候这两个电话的含义已经是明确无误了。

传达了电话信息后,水均益冒出了一句阿拉伯语:YINSHA-LA(愿真主成全)!这是他阿拉伯语词库中不多的几句之一。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在说话呢!”

水均益同样重要的就是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就是说,你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流畅自如也是因为“有备而来”。采访前要将智慧发挥到最大的极限,设想各种可能,将采访对象研究透了之后,抢占主动。

威廉·梅茨(美国专家)

采访要人时,最糟糕的失误就是表现出你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

俞虹

采访的成功与否与采访前的案头准备成正比。准备做得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越高,成功的把握就越大。经验丰富的记者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主持人采访的准备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考虑顾及的因素也比一般报刊记者更多,更复杂。采访的效果与节目播出的效果几乎直接相关,即使是播基本格局后期剪辑制作也无法调整。因此,主持人采访的案头工作,应在条件可能、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由对话洞悉他人的技巧

一、喜欢使用“我们”的人缺乏个性(言辞与个性)

1.喜欢使用“我”的人。有幼儿般的性格

2.喜欢使用“我们”的人缺乏个性

3.喜欢用外来语,是对自己的才智没有信心的表现

4.喜欢引用名人的话的人,多是权威主义者

5.母亲经常出现在话中的人,在精神上尚未“断奶”

6.过度地使用恭敬语。表明对对方怀有戒心

7.交往很深却不停止使用客气措辞的人,多半是对对方有某种自卑感

8.有意使用粗俗词语的人。想处在对方的上风

9.对女性突然使用亲昵词语的男人。想同对方发生肉体关系

10.赤裸裸地说性方面的词的人有性的情结

11.多用“而且”的人,思维缺乏一致性

12.多用“但是”的人,对逻辑很敏感

13.用“还是”作口头禅。是想将理论强加于人

14.常用“我认为…”的人。推理谨慎,但也有胆怯的地方

二、平常沉默寡言突然变得能说会道,表示怀有不愿被人知道的秘密(说话方式与个性)

1.说话的速度比平时慢时。对对方怀有不满或敌意

2.说话的速度比平时快时。表示感到对对方有负疚之处,

或是话中有谎

3.平常沉默寡言的人突然变得能说会道。是怀有不愿被人

知道的秘密

4.声音的音调变高时。是想坚持自己的任性

5.采用抑扬顿挫明显的说话方式。多见于自我显示欲强的人

6.喜欢小声说话的人缺乏自信

7.采用断定的说话方式的人。对话的内容相当自信

8.将一句话说得很长。说明害怕别人反驳

9.将讲话的末尾弄得暧昧,是想逃避责任

10.重复对方话的人有耐心。好奇心强

11.对对方的话点着头。眼睛却不看着说话者。表明不赞同对方所说的话

12.毫无必要地过多点头,过分地应和的女性,大部分是没有听懂话的内容

13.边说话边自己应和的人,多是不准对方反驳的顽固人

§§§第三节模式的第二步:度数

交际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是生克分析。

生克分析首先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其次还要对客体进行区分,把它分为与主体相生的客体(简称相生性客体)和与主体相克的客体(简称相克性客体)。

交际谋略的主体是我,客体是我之对象。这里的“我”,指适合于第一人称的所有单数和复数。我,可以是我自己,可以是我公司,我单位,我家,我军,我党,我派,我国,等等。这里的“我之对象”,指适合于第二和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其他人,以及非人格的自然与社会存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