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卸下包袱,开启静心之旅(4)
- 静下来,才能看见自己
- 舒心
- 2802字
- 2015-07-08 11:52:36
上苍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这是一种不能再坏的生活,却偏偏剑走偏锋,造就出千秋人物。
温室里的盆景,舒适安逸、风雨无忧,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却注定永远长不出栋梁之材。
每一棵小草都有一滴属于自己的露珠,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
小草遍布天涯海角,只要一缕阳光,就会春风吹又生;人类足迹五湖四海,只要足够勤劳,就会生生不息。
有几位在极端困苦的生存状况下没有被困难所压倒,仍能屡败屡战,执着追求,奋力拼搏的后来居上者,看他们的发展趋势,他们成就一番事业可谓是当仁不让。可后来的事实是,他们随着生存环境的根本扭转,渐渐松懈了、停滞不前了。
探其缘由,是他们陆续有了妻子、儿子、房子、车子和票子。一言以蔽之,是生活安逸了,他们没有继续把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慢慢从一个奋斗者变成了一个享受者。我们不能评判他们的得失,毕竟那也是一种生活。
其实,生活从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好,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它有时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有时像一条路,总有那走不完的坑坑洼洼;有时像一条藤,总开着一朵朵希望之花。尽管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好坏都是生活,但面对未来,我们可以趁早亮出自己的积极态度。冷静地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亮出积极的态度这张王牌,康庄大道、美好人生就在等着你。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感受乐趣和内在满足,最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霍兰德
许多人谈论某位企业家、某位世界冠军、某位著名电影明星时,总是赞不绝口,可是联系到自己,便一声长叹:“我不是成才的料!”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出息,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职业生涯无法发展。理由是:“生来比别人笨”,“没有高级文凭”,“没有好的运气”,“缺乏可依赖的社会关系”,“没有资金”等等。而要获得职业成功就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地规划设计,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卑感扼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另外,它会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感严重,不敢干或者没有魄力,这样就显得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旁人会因此说你无能,旁人的议论又会加重你的自卑感。因此必须一开始就丢掉自卑感,大胆干起来。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缺点往往是优点的过分延伸。过于谦虚,或者由于自卑而谦虚,都是不应该的。几乎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自信,可以使你精神振奋,勇于进攻、战胜困难。所以,必须积极寻找自我解脱之路,走出自卑的心理误区。
古人说:“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但不能振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皆因无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总是梦想如果能有别人的机缘,便将如何如何。其实,只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职业情绪的低谷。”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杰出的才能。中国古代有个叫阿留的人,各方面都很无能,但在绘画方面是个天才。陈景润当不好数学教师,却会进攻世界难题。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著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和素质。如果你选对了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能够成功;如果你没有选对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多少会埋没自己。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能力的高低不同,才有伟大人物与平民百姓之分,才有声名赫赫与默默无闻之分。
但是一个人长于此,未必长于彼,“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能写的人不一定健谈;擅于思考的人不一定有好的记忆力;学者富于抽象思维能力,却缺乏具体的操作能力;伟大人物能率领千军万马,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对家庭琐事却可能一筹莫展。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规划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职业的进攻方向。即使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也不仅要擅于观察世界、观察事物,还要擅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社会对人才也有多层次的需求,既需要工程师、科学家,也需要售票员、清洁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倘若一味地与别人攀比,好高骛远,只能导致失败、挫折,从而加重心理创伤。
认识自己的整体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途径认识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整体。
研究发现,每个正常人都有其独特的才干以及用才干构成的独特优势。所谓才干,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无法培训;而优势则是指一个人天生能做一件事,总比其他人做得好。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建立在这个优势之上。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地评价自我。一个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的人,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
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
通过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同伴的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
不过,在比较时,要寻找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这样才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第二: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人人都会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而且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怎样评价自己。当然他人评价比自己的主观认识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有较大的相似性,则表明你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好、较成熟;如果客观评价与你自己的评价相差过大,则表明你在自我认知上有偏差,需要调整。
然而对待别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只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应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
第三: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
是兔子绝对不要去学游泳。
“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
成功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职场中人,如果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
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这样定位的结果,又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物理学大师。
杨振宁的实验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他的导师泰勒帮助他把注意力从实验物理学转到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重点上。由此,便有了杨振宁对宇宙不守恒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典型案例。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点,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性格、才能和优势,不妨寻找机会表现一番,从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