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话老人

八年前,老袁并不知道,架在门外电线杆上的这两只喇叭,究竟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可如今,老袁和他的小广播已经成了乡亲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手机》片段)

少年严守一:俺找牛三斤,他是俺表哥。

负责喊话者:现在广播找人,现在广播找人。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叫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主持人:在现代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您或许认为这样的情景只可能出现在电影当中。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这种古老的通讯方式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还依然发挥着它特殊的作用。

现场:(老袁接电话)喂,在哪儿呢?在四川,哎哟,那很远,我给你喊一下,你等上五分钟,三分钟。打过来。(喊话)喂,打下电话的,打下电话的罗天明,四川打下电话的罗天明,电话来了,赶快来接电话。(女人小步跑进来,接电话)

在固原市原州区的张易镇,每逢农历的二五八,镇上都有集市,人来人往,热闹异常。这个时候也是老袁“喊话”生意最好的时候。

现场:(老袁接电话喊话,忙碌)

喂,中学的学生,李娟娟,接电话,快点,电话没挂。

喂,胡生长,快接上,来了哦。

胡生长(接电话):喂,谁呀?

老袁的名字叫袁入林,本来是张易镇马场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年轻时,有辆自行车就能到处跑,做点小买卖,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就干脆搬到镇上沿街开了间杂货铺。原本生意有些清淡,可自从八年前老袁在店里装了两部公用电话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现场:(老袁帮老乡拨电话)

137,嗯。喂,你好,有人找你。请你把许豆他妈叫一下。

袁入林:当时我电话安上,喊的头一个集,有些人就听到了,说老袁安上了电话,现在喇叭喊着呢!这喊的美得很。喊的字也摆得正,喊起来好像是洋还好像是土,说普通还不普通,说土气还不土气。

当初装电话,安喇叭,买扩音器,老袁一共投进去2700元。他帮人喊一次话,只收五毛钱,喊话认真而卖力。不过,老袁收费的标准却很有弹性,遇到有人少给钱或者不给钱的,他也不抱怨。来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到三个月老袁就收回了本钱。

(老袁忙碌着。)

老袁:五毛钱你给三毛钱,能行。

村民:我身上再没有钱了。

老袁:好的,行。

村民:给他带的刀子、剪子,你说把东西拿来,老汉等着。

老袁(喊话):喂,张彦忠,张彦忠快点,有人取东西呢,你把东西带到这里来,人在这里等着呢,快一点儿!

主持人:起初,老袁喊话的内容只是帮着找人传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这两只喇叭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

(小猫画面)

老袁:有几天?

村民:还不到十天。

老袁:下了一个还是两个?

村民:下了两个,猫娃儿乖得很。

袁入林:一个人说,老袁,这个你能给我喊一下吗?我的老猫没有了,老猫下了一堆猫娃子,猫娃子刚下来,心疼的,老猫没有就饿死了么。嚎的,听着可怜的。我说那能行,我给你喊一下。

老袁喊了不到一个小时,猫就被人悄悄地送了回去。自此之后,不管谁家丢了东西,都会先到老袁这里来说一声。只要老袁一喊,东西多半都能找回来。说起这个,马场三队的村民张玉玲深有感触。前不久,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在集市上丢了,这可急坏了她。

村民张玉玲:人都忙着呢,就把牲口撂了种粮食去了,牲口就没有了。这就找不着,老袁就在广播上喊了。

袁入林:我就喊着,我说,谁拾到一头驴,是新套子王家的,一头黑骟驴儿,你们给牵着来。你不喊,有些人不在意,一喊人都警惕了。

近几年,附近70%的村民家里都装上了电话,可是老袁的生意却依然红火。老袁说,虽然喊话的人少了,可是打电话的人却多了。

袁入林:在我这里打电话的人多,因为咱们费收得合适,不哄人。人家说,老袁一分人家收着一分,二分就收着二分钱,人家不多收钱。

就因为这份实在,老袁店里的公话成了热线。除了为村民传话送信外,他还设立了车票代售点,为外出务工的人提供方便。在外打工或者上学的人,都会记下他的电话号码。村里的人遇到了麻烦事儿,也会第一个想到热心的老袁。

(老袁帮人拨电话。)

电话音: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

老袁:无法接通,没信号。

村民:我们那个娃娃手机信号弱得很,你多拨两遍。

八年前,老袁并不知道,架在门外电线杆上的这两只喇叭,究竟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可如今,老袁和他的小广播已经成了乡亲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袁今年已经整70了,可是他的心劲却不小。老袁对我们说,他准备攒点钱,换个大些的房子,再装上两部电话。说到未来,老人笑了。

(农贸市场上,老袁和一些村民打招呼。)

老袁:你一阵儿来接电话,你儿子给你打的电话。

村民:大儿子还是小儿子?

老袁:新疆的。

袁入林:生活大变化。原来经济的来源也缺乏,生活一天吃都吃不饱,现在就是尽饱吃,想吃啥尽饱吃着呢。我以后老了,只要共产党在一天,咱们生活就有保障。

(一组老袁画面+音乐结束。)

播出日期:2006年8月28日

编导:祁丽

摄像: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