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市场的发展

1.2.1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0世纪初,国外汽车开始进入我国,有了汽车维修业,但我国汽车制造工业是在解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汽车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产销系统由封闭转为开放,汽车生产的市场导向取代了计划指导。多渠道、高效率的汽车商品市场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

从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建设、发展至今,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创建时期

我国这一时期的汽车工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家集中力量先后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主机厂,为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产品主要是中型载货汽车,全部由国家计划生产、计划销售。国家对汽车工业实行计划管理,汽车工业缺乏竞争机制,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汽车工业发展比较缓慢。

2.发展阶段

从1979年到1993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汽车工业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市场逐步成为配置资源为主的机制,汽车工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得以发展,打破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开始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些汽车企业集团。这一阶段,在消费市场需求巨大的拉动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形成了我国第三次大办汽车工业的热潮。汽车生产能力迅速增长,从1978年到1993年,汽车生产保持年均15.4%的增长速度,1992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这一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也开始走出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与国际汽车工业合作发展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工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这些技术涉及汽车、特种车、专用车、零部件和相关配套工业等各个方面。通过KD生产方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由单一的中型货车变为中型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品种商用汽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基本上改变了商用汽车“缺重、少轻”的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间以上海轿车工业的大规模建设为标志,拉开了我国现代化轿车工业建设的历程,并先后在全国形成无数个轿车生产基地。轿车生产量从1986年的1.25万辆发展到1993年的23万辆,轿车产量在汽车总产量的比例迅速上升。

但是,我国汽车工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汽车工业的面貌表现为“散、乱、低、差”。“散、乱”是指汽车工业的生产布局存在严重的分散、重复、乱投资和乱上项目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国共有整车(主机)制造厂家126个,客车、专用车厂家650个,零部件厂家多达3000余个。汽车厂家数目之多,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其中轻型汽车最为分散,生产集中度最低,绝大多数产品没有明显差别,产品重复严重。“低、差”是指汽车工业的整体能力低,包括汽车工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低,先进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以及零部件工业、基础制造业和相关工业对汽车工业的支撑能力低,这将直接导致汽车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差,尤其在经济性、排放性和可靠性等指标上,我国汽车产品明显落后于同期国际水平。

3.与国际接轨的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自1994年开始至2006年,是我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接轨的准备阶段。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建设和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背景是我国经济全面实现“两个转变”(即国家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以2002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为标志)。至2006年,中国的汽车进口管理已完全达到WTO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开放汽车市场使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这一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表现并将继续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汽车工业的整体结构和产品的质量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汽车厂家数目增加的趋势得以遏制,2001年整车厂家名义上虽然还有114家,但事实上有一半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中小企业纷纷加入大型企业集团,甚至大型企业之间也在走向联合或合并,汽车工业的“散、乱”现象得到初步扭转;汽车产量基本集中在前20家,汽车工业的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持续提高,新技术的装车率不断增加,汽车的车型品种迅速丰富,结构趋于合理。二是汽车生产数量平稳上升,增长速度合理。1994年我国的汽车总产量为135.3万辆,2006年的汽车总产量为720万辆。在这一时期汽车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不像前一阶段那样大起大落。三是汽车工业的投资在保持外资大幅增加的同时,以浙江吉利集团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或私人资本首次进入整车(轿车)项目,丰富了汽车工业的投资主体,私人资本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四是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正在实现“两个转变”,即汽车工业整体由以载货汽车工业为主向以轿车和汽车零部件工业为主转变,汽车市场从单一的公费购车向多元化市场结构转变,私人购车比例迅速上升。有资料显示,我国轿车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在于私人购车比例不断增加。目前私人购买轿车的比例已经增加到77%左右,2006年私人购买的轿车已接近300万辆。而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也成为私人购车的主要方向,在2006年全国完成的720万辆汽车产销中,仅1.0~1.6排量的车型就占据了销售总量的54%,成为小排量车销售增长最明显的一年。五是汽车工业企业积极寻找对策措施,为同国际接轨积蓄力量。这些措施包括新一轮的企业重组,新一轮的对外深度合作(如东风集团与法国雷诺、PSA和日本日产公司的合作),以及加强修炼企业内功(如降成本、上质量、拓品种、增实力)等。

总之,我国汽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始终坚持开放与加快自主发展相结合,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大企业集团为基础,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现在已形成产品门类齐全,产品质量和技术具有一定水平,企业实力迅速提升的新局面。预计它将在今后得到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汽车工业将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2.2 我国汽车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汽车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并经历了一个“双轨制”运行时期,目前,多渠道、少环节的汽车商品市场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

1.汽车计划供销体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物资实行集中管理,整体平衡的分配制度。汽车属一类物资,执行严格的计划控制下的分配制度为汽车产品流通形式。其分配过程为:国家计划部门编制分配计划,下达给主管汽车生产的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召开汽车产品供需订货会,按分配的指标签订供货合同,汽车生产企业负责汽车产品的生产和供货。汽车产品的需用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申请指标,获批准后列入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供应。

2.计划供销与市场经济“双轨制”运行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后,可自行安排生产,地方和企业可支配的汽车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1976年由地方支配的汽车达3万辆,约占全国产量的1/4,20世纪80年代,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进一步缩小,到1984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汽车占汽车资源的比重由1980年的92.7%下降到58.3%。企业产销自主权不断扩大。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有一部分汽车产品需要进入市场。由于当时汽车产品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经销商多采取价格层层加码的方式,转手获取利润。物资部门为了规范这部分汽车市场,规定只有汽车贸易中心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才能从事汽车交易活动,各地投放到市场的汽车和汽车生产企业的自销车必须进入上述市场进行交易,销售的汽车发票必须经工商局验证盖章,据此办理汽车行驶执照。

1985年2月,国家经委、物资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向市场投放汽车和建立汽车贸易中心的通知”,决定先在北京、上海、沈阳、武汉、重庆、西安等6个中心城市建立汽车贸易中心,由所在城市的省市机电公司、机电产品贸易中心和国家物资部所属的机电产品管理处联合组成,并受国家物资部的委托负责国家指令性汽车计划分配,同时也经营进口汽车业务。

1988年,国家又成立了中国汽车贸易总公司,上述6个汽车贸易中心改为汽车贸易分公司,加上天津、广州两家公司,全国共有8个汽车贸易分公司,并在全国成立了1000多家汽车销售网点,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汽车贸易主干网络。这一时期,汽车流通中出现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自由流通、实物交易等几种形式,形成了计划内价格、计划外价格的双重价格体制。

3.主体多元化的汽车营销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逐步完善,汽车产品流通体制进入了突破性发展阶段,双轨制运行的汽车营销体制亦逐步向以市场为主的体制运行,市场机制开始成为汽车产品流通的主要运行机制。各种灵活多样的汽车营销形式纷纷出现。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汽车超级市场、露天市场、自选市场、4S汽车专卖店、汽车交易市场、汽车贸易城等。汽车生产企业也采取以销定产,按定单组织生产,或实行产品外包销售。消费者购车,可以货比三家,双方议价、权衡利弊、自由选购。政府部门购车,也实行公开招标方式,由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实施,购车部门拟好标书,公开发布,投标、开标、评标、定标按规定程序公平、公开、公正进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汽车营销体制已逐渐形成。

1.2.3 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出基础性作用,我国汽车市场逐渐得到培育与发展。这一时期的汽车市场发展几起几落。

1980年至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汽车市场出现了停滞状态。1982年开始逐步回升,到了1985年,国家基本建设规模迅速增大,工业生产建设速度过高,信贷失控,消费膨胀,出现了过热的汽车需求。1985年汽车销售量达到了60万辆,是建国以来汽车销售的第一个高峰年。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大部分汽车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到了1987年,汽车市场又呈现出了回升趋势,1987年、1988年连续出现两年旺销。但1989开始,连续两年汽车产量下滑,市场疲软,1989年生产汽车50.9万辆,较上年下降了11.8%,汽车销售量下降了8.4%。这是国家“七五”期间汽车产销的两次大波动。

汽车工业在“八五”初期,又出现了连续3年的高速增长。在1992年,我国汽车生产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但从1993年7月至1994年,汽车市场又出现了一次波动,汽车产销量继续回落,库存车辆增加,汽车企业处于低速度、低效益运行状态。尽管产量处于低谷,但汽车生产呈增长趋势,产销量仍保持相当水平。在“八五”期末到“九五”期初,我国汽车产销量又出现一次波动。1996年的汽车产销量与1995年持平,增长极其缓慢。

1993年以后,汽车产销量基本处于比较平衡的发展时期,1995年、1996年,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实行经济软着陆,汽车产销量增幅很小,随后又受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幅一直比较平稳。1996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低谷,汽车销量自3月份起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汽车价格,尤其是轿车价格普遍下降。轿车价格与年初相比,下降4.9%;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12.9%。此次汽车市场的波动,既有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受汽车产业尚未完全进入市场机制的良性循环,产品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制约。1997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158.26万辆,轿车占的比例很小。2001年全国汽车产量达到233.44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仅为69.5万辆,轿车在全部汽车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0%。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我国汽车产销开始出现“井喷”行情。当年我国汽车产量一举超过300万辆大关,达到325.1万辆,增长38.8%。轿车产量更是增长了52.84%,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6.24万辆,轿车比重达到32.7%。进入2003年,这一“井喷”行情得以持续。当年生产各类汽车444.37万辆,销量439.08万辆。其中轿车的增长更是令人吃惊。2003年轿车产量达到201.89万辆,销量达到197.16万辆。2003年销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销售国。2004年汽车销量达500万辆,2005年销量达590万辆,2006年销量达720万辆,2007年销量达880万辆。

2.我国汽车市场变化的影响因素

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状况对汽车市场的变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汽车市场的状况反过来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情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1)国民经济主要运行参数直接影响汽车市场变化,汽车市场的变化与国民经济的运行大体同步。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汽车增长速度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5%~10%。当工业增长速度的落差接近5个百分点时,汽车市场运行状况就有所恶化,而落差接近10个百分点时,汽车市场将会出现大幅回落。

(2)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也对汽车市场变化有直接影响。银行信贷及利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购车能力,银行信贷宽松,利率水平低,可降低生产厂和销售企业的成本,利润就会上升。我国在1997年后,连续几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使企业大为受益,汽车市场的平稳发展与之不无关系。

其次,税费和关税的调整,也直接影响汽车市场。增值税实施,收费项目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汽车销售量就会下降;相反,费改税收费项目减少,刺激了消费,汽车销售量就会上升;另外,降低关税,进口车价格也会相应降低,同时迫使国产汽车价格下调,有利于提高汽车销量。

(3)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汽车市场也有较明显的影响。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积极鼓励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因而这些企业对汽车的需求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汽车消费。此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购车越来越多,将来的轿车市场将逐步向家庭购车转移。轿车大量进入家庭以后,汽车市场将更加平稳增长,不会因国家压缩集团购买力和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汽车需求量减少而使汽车市场急剧波动。所以,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将为汽车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2007年GDP位居全世界前3甲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其汽车产量的排名分别是第2位、第1位和第4位(如图1-1所示),汽车保有量的排名分别是第1位、第2位和第3位。德国1/7的就业岗位和1/4的税收收入依赖汽车及相关产业,日本近1/3的从业人员从事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工作,2006年日本汽车出口额占GDP的15%,汽车出口量占国内汽车产量的比重跃升至52%,创历史新高。这就是汽车为什么极大地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原因。

图1-1 2007年世界主要生产国汽车产量(单位:万辆)

在汽车产业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同时,公路事业的发展也为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逐年递增提供了良好的用车环境,促进了汽车经济的飞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公路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如图1-2所示。

图1-2 最近几年我国公路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