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并有望在未来继续发挥支柱作用。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发展国民经济并增强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本节主要介绍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一)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从1956—1957年间就开始进入信息社会”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到20世纪70年代初,以计算机产业为核心,包含了电子元器件、网络技术与设备、卫星微波、移动和光通信技术产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已经占到了美国GDP比重的50%金建.《当代信息技术产业与技术进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增长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35%,成为牵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美国工业增长的1/3 来自信息产业发展的牵动。

以上的成就主要归功于美国信息产业发展遵循 “创新—开发—产业化”的长线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归纳起来是:以市场牵引为主,从基本研究抓起,通过企业的实验室为“接口”,实现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全方位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支持应用与开发,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美国在十分注重耗资高、费时长、风险大的基础研究的同时,紧紧抓住其他环节,使得美国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市场开发各个环节平衡发展。这也是美国在信息产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二)日本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弥补与美国、欧洲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一条“短、平、快”的信息产业发展短线模式,即执行全面引进技术的政策,先追随、模仿,再转向开拓、创新,这种模式超越了耗资高、费时长、见效晚、风险大的基础研究的环节,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同时注意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结合自主开发,加快推动了日本的信息产业化。日本在应用技术方面取得巨大发展之后,再反过来加强基础研究开发,实现信息产业的赶超发展。

日本短线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引进技术为主,注意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从技术引进逐渐向技术自立过渡;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

(三)韩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韩国是亚洲四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一,其自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但在信息产业方面却具有较强的实力,它的半导体产业、微电子制造和工艺行业以及电脑产品制造业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韩国的信息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最初主要是通过低成本融资和劳动力低廉,帮助外国公司组装零部件等方式发展。到20世纪70 年代,韩国本地企业迅速崛起,外国企业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到20 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到1992 年韩国公司控制了世界12.1%的记忆芯片市场,在许多领域韩国产品甚至领先于跨国公司。1998年,韩国更是控制了世界DRAMS市场的1/3以上,远远高于美国公司。韩国在信息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口导向”型跟踪学习发展模式。由于国内市场小,加上技术基础薄弱,韩国信息产业发展初期,就瞄准国际市场,支持有效地引进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外资,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

(2)采取了高起点、跳跃型的发展模式。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在国外技术的引进中,韩国没有采取传统的渐进方式,而是把国际市场最需要的产品作为主攻目标,跳跃型地发展或引进。

(四)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印度综合国力不强,人均GDP比中国低,多年来印度GDP增长速度也不高,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也较差,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却一枝独秀,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软件大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印度软件产业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李晓东.《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作为发展中国家软件工业的佼佼者,印度1990 年软件产值仅为5000 万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软件出口值已达120亿美元。印度制定2008年要实现软件出口500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的发展目标Zhaombao.《印度软件业崛起的奥妙》.印度门户中文网,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989/2009-04-21.。印度软件不仅畅销东南亚,而且已打入美、日、欧等信息技术大国的市场,大约有60%的印度软件销往美国。

印度在信息产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印度政府制订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分不开的。其实,印度软件业的高速发展,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考察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如印度政府增加对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已在1983—1992年投资了23亿卢比用于微电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还投资了20 亿卢比重点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与开发。1988 年印度政府又拨出专款100万美元用于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2000年科研投入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6%提高到1%,在未来5 年中再提高到2%。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2)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和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3)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平均每两周就可吸引3家外资公司。

(4)采取了突出发展重点领域的模式。根据自身资金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等现状,印度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如在第6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中,印度所确定的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在微电子技术领域主要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在计算机方面以发展小型机和微机为主:在通信技术方面主要发展程控交换机和卫星通信,在软件技术方面,重点进行系统软件、微机软件、电讯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同时,加强光电技术和光纤技术的开发。在第7 个五年计划(1985—1990 年)中,印度又确立了其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大规模通信网、建立国家信息网和信息库、自动化生产程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20 世纪90 年代初印度政府就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并以此作为经济起飞的龙头,1998年印度提出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了发展软件产业及信息产业的108条措施。印度政府准确切入的长远战略决策,是符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的。

(5)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 家公司获得ISO9000 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 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和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印度门户中文网:《印度软件业崛起的奥妙》,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989/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