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产业法律环境研究
- 肖岳峰 蒋琼著
- 13004字
- 2020-08-27 19:30:57
第二节 我国信息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一、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
21世纪,信息产业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信息产业作为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一,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撑,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国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各国争夺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制高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是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
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信息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高度渗透,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技术进步推动着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不断升级演进,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水平将再上新台阶。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将使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服务业成为产业新的增长引擎。传统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宽带和多媒体业务高速发展;传统的出版、媒体、娱乐等行业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软件及相关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不断扩展和深入,信息服务业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世界各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都以相当大的投入,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1993年来,以美国为先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又掀起了兴建“超高速信息公路”的热潮,把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 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任参议员时最先提出来的,但一直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克林顿上台后,便与戈尔一起重提这一大胆设想。
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大产业发展最快的是信息业,从1990—2003年信息业的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5.69%,其中1990—2000年平均增长更是达到6.47%,其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从就业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最为明显,2000年在IT行业就业的人数比1990 年增长了136 万人,占私人产业就业比重的4.8%。毫无疑问,20 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革命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引导其他高科技创新以集群的形式出现,从而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新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给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面和根本性的推动。
在美国现代信息产业的服务业体系中,以金融、物流、采购、咨询、设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00年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金融业增加值2007年是1970年的26倍,专业与商务服务业则为30倍,远高于同期GDP的发展速度(13.3倍)。美国的物流服务、电信、软件、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几大现代服务业已占到了现代服务业总量的60.9%。
2. 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
欧洲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的某些技术方面要落后于美国若干年,但欧洲人并不甘落后,欧洲委员会已宣布了建设整个欧洲信息高速公路的决定,并表示希望与美国合作。同时,欧洲委员会成立了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由电子、信息与通信等企业方面的有关人士组成,负责就如何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提出建议,制订指导方针,另一个小组则负责研究实施这一计划的经济技术,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政治方面的事务。
英国是欧洲起步最早的国家,1993年2月,英国电信公司就宣布它将投资100亿英镑建设光缆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向学校、政府机构和家庭提供新闻、教育、商业、金融和娱乐方面的信息,英国电信公司的这一计划,已成为英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蓝本。鉴于当时大多数英国家庭仍通过电缆与CATV中心相连,所以,英国电信公司还采用电缆与光缆两种传输手段进行“视频点播”以及其他的家庭交互式服务试验,以便对这两种方案的成本和可靠性进行试验。另外,英国电话公司、有线电视公司、卫星与电视公司等都竞相加入到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信息化建设竞争中来。
欧盟为实现“欧洲信息空间”,在5年计划期内拟投资1500亿欧元。欧洲委员会每年提供200亿欧元,其余资金将由欧盟成员国的民间企业分担。英国1994年宣布信息化计划,10 年内投资380 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法国政府在1994 年10 月决定兴建信息高速公路,投资400亿法郎,并在1993年已铺设82万公里光缆,1995年光缆连通法国所有城市,计划2015年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国。德国在1996年提出“2000 年信息— 德国迈入信息社会之路”的计划。到1995 年已铺设光缆140 万公里,连通80个大城市50万家家用电话。人们预计德国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光纤到户的国家。
3. 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
日本早在1991年底就创建了有NTT、KDD、NEC和富士通等25家公司参加的“新一代电信网路增强基地”,目标是运用高速化、宽带化和高度智能化的数字通信综合业务网,实现以图像为主的可视服务,可获得丰富信息的智能服务以及适应每个人不同需求的“个人”通信服务。
在2000年日本开始加速发展IT产业。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了《IT基本法》。2001 年设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为议长的“IT战略会议”以及具体事务机构“IT战略本部”,同时还制定了“E-Japan战略”。2004年5月日本总务省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u-Japan构想。
为了有效地推动u-Japan计划,2004年日本总务省共编列了高达733亿日元的预算,期望通过u-Japan计划的实施,带动日本整体发展。该计划影响的范围包括家电(IA家电)、ubiquitous网络相关市场、设备制造商、商业、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多项产业。其中的ubiquitous网络相关市场涵盖了Infrastructure市场、网络市场、设备市场、平台市场、内容服务市场以及无现金交易市场六个方面。
2004年,日本提出的u-Japan计划显示了未来的网络世界将是一个有线和无线汇集的世界,通过ubiquitous网络的建设及数字化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各项科技应用将更加人性化。科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结合得将更加密切。这些趋向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经济驱动力。为了实现u-Japan的战略目标,日本政府正在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宽带通信和移动通信,通过两者的无缝接轨,形成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系统,使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日本还计划在2010年建成覆盖全日本所有家庭和单位的光纤通信网。
4. 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韩国已于1994年初正式开始实施为期20年的“超高速信息通信网”建设计划。到1999年,随着知识经济日益成为新的发展模式,韩国修改了“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发表了“网络韩国21世纪”的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提前5年,在2005年完成超高速通信网的建设,以全面实现信息化。为具体落实“21世纪网络韩国”战略,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建设关键重大工程的投资计划,其重点就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4月,韩国政府出台了第三个信息化基础设施计划(2002—2006)即E-Korea(数字韩国)计划,总目标是将韩国建立成全球IT领先者。政府准备通过此计划为每一个韩国人创造一个终生学习的机会和上网的环境,促进政府利用在线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能力,并加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E-Korea计划是韩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计划,是韩国进一步制定信息产业政策的基础。
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都在纷纷研究制订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如加拿大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7.5亿加元,建设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到2002年,“信息高速公路”就要通达和服务到哈利法克斯、魁北克市、蒙特利尔、多伦多和艾明顿,最后遍及到全加拿大。
美、日等国竞相掀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正以迅猛之势扩展为一个全球性的宏大工程。这是全球信息革命的又一个巨大浪潮,是人类跨入信息时代的一个新里程,也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二)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对一些高端产品,仅仅是加工,获取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加工利润,有些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另外,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硬件制造业相比,比重依然偏低,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太低。区域结构不合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集中了电子信息产业的90%以上,而西部地区许多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却几乎是空白的。
(2)传统产业信息化程度低
在我国传统产业中,由于缺乏能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熟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大多停留在岗位层次的单机、单项业务,信息意识不强,短期行为多,信息化的动机与效果均不理想。我国2000多万个企业,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实现CAD与MIS的不足20%,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不足10%,在中小企业中约有30%的企业尚未开展企业信息化。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广泛开展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一,信息化人才匮乏,企业部分领导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尚缺少内在的动力、人力、财力与物力。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行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少,广大职工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3)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效益下滑
目前国内各地重复投资、各自割据的IT企业,可以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大伞下生存,但是经不起像电信、有线电视和卫星通信的AT&T公司的竞争,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产业重组迫在眉睫。另外,虽然我国的IT产品出口提高很快,但约70%以上是靠“三资企业”带动的,国内和民营企业所占份额小。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出的本年度全球IT业百强中,我国内地竟无一入选,而中国台湾却有11家入选百强,仅次于美国。2005年也只有中兴通信作为中国内地唯一的IT企业入选“2005年全球IT百强榜”。到2009年中国大陆也只有腾讯、中国移动、比亚迪、中兴通信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五家IT企业入选“全球IT百强榜”。
(4)缺乏技术标准,市场不规范
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些硬件设备(如摄像机、扫描设备、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光盘、声像磁带、电缆、电线、卫星、光纤传输线、微波网、转换器、电视机、监视器和打印机等)和软件(如应用软件、应用系统和无缝接口等)及信息数据(如各种介质的电子化数据和多媒体信息等)的生产和销售很不规范,缺乏一定的技术指标和标准。在国际信息防护能力评估中,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被列入世界最弱国的行列中。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我国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张琪司长2004年3月11日上午在信息产业部和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上表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大而不强,软件就更为弱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以及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国内用户应用及国家信息化建设对IT产业及软件的配套需求。
(5)开发手段滞后,资源利用率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利用等环节,还处于分散、单干和手工的自发阶段。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和信息更换的滞后性,都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数据库利用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前的“信息孤岛”现象特别严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一哄而起,粗制滥造;只管建库(指各种数据库),不管使用;口说共享,实则封闭。多数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财务和管理等系统互不联系,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就更谈不上资源共享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基础差,规模小,发展相对迟缓。我国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信息集成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6)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乏力,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加工形式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竞争力,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依赖进口,有些行业在统计上虽被划为高技术产业范畴,但实际上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业务。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左右,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平均水平约15 个百分点。
而且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程度不高,缺乏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在市场发展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如果与新技术的拥有者合作不好,则基于旧技术的产品在市场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许多重要产品和部门也将受制于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然位居世界前列,然却是只大不强,在关键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非常少,整机产品所需要的关键元器件、电子材料、专业设备和仪器还需要大量进口,行业经济效益比较低,销售利润率只有3.5%,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有关行业的水平。出口的92%是原材料加工,只有8%左右是一般贸易,自主品牌更少。
(7)缺乏高层次人才,研发能力不够
由于科研、教育,特别是IT业资金投入不够(“九五”期间仅投入IT业资金15亿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对我国信息产业高层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信息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在层次结构方面呈现橄榄型的分布状态,不仅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技术和学术带头人比较缺乏;而且,基础层面的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
在2004 年六部委联会发布21 世纪紧缺人才报告中,从电信行业来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够大,专家梯队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到2004年,电信行业高级人才仅为738人,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0.14%。在调查中有96.3%的被调查的企业认为复合型的企业高级管理者比较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缺乏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不利于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
(8)国际贸易纠纷不断增加
加入WTO以后,国外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提供WTO优惠待遇(如关税下调、配额取消、国同待遇等)的同时,开始频频利用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阻碍我国产品进入,一些跨国公司更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机遇
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信息产业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趋势中,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国信息产业同样也面临着发展机遇,有着有利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务实推进,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应用日趋成熟,全球信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发展环境更加良好,国际国内市场更为广阔。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的转移、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因此,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形势,面对严峻的挑战,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就会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直至赶上国际信息产业的先进水平,更好地为发展市场经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信息产业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中就提出了要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政策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我国信息产业非常重视,先后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强调在“八五”期间和20世纪90年代把信息产业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并列为同等重要地位加以推动,拿出当年抓“两弹”的魄力来抓信息产业。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规定要重点培育信息市场,实现信息商品化、产业化,信息服务机构要面向市场,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增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九五”期间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加强,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化放在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在党中央全会决议中是第一次,是党中央站在时代的前列做出的伟大战略决策,这对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振兴我国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信息产业“十五”期间的紧迫任务。到“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强调把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十七大”又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这些重大的决策,不仅为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而且明确指出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二)我国信息产业有着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需求刺激是创造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文化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信息产业的依赖和需求,特别是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各行各业的振兴,还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都迫切要求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据调查,目前全国特别是沿海城市对有关信息产业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主要表现在:
(1)对高速数据信息需求剧增,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需要的各种数据需求和企业扩大自主以后对公众信息,数据的需求。
(2)对视听信息需求迫切,特别是数字电视、数字视听技术已普及到全国中等城市,对教育、娱乐、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
(3)对新一代IP即IPv6的需求,如更大空间的地址,更高的网络整体吞吐量,服务质量和更好的多播功能,安全性更强,即插即用和移动应用更容易强烈,特别是在科研、经贸领域内迫切需要通过这些信息手段加强国际交流和对外贸易。
(4)对高端电子产品的需求,如对集成电路设计、集成器件制造(IDM)、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的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的需求。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种强烈的需求动力,必将牵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也表现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信息产业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信息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有了较为厚实的基础和有利发展的条件;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到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4.4万亿元人民币,是“九五”末的4.6倍;完成增加值1.3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提高到7.2%。电信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成效显著,资费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邮政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邮政法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邮政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网点设施、网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新业务发展迅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国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取得进展,频率资源配置和台站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无线电监测能力明显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和软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教育和金融等国民经济和社会重要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电子签名法》进入实施阶段,电子认证服务管理、信息化培训等基础工作有序开展。
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规模以上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13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规模继续在世界保持前列,计算机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四成;移动电话用户新增9392.4万户,用户总数为6.41 亿户,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47.3 部;软件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8.3个百分点。
(四)我国信息产业有着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与国外的差距,又要重视研究借鉴国外的经验,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加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新路子。在这方面,我国日益重视研究借鉴国外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21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国际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外130余名教授,专家和企业界人士,云集一堂,就信息化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信息化发展道路的关系,作为会议的一项中心议题,专门作了研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由于中国的信息化不像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出现于工业化成熟阶段,而是在工业化进入全面展开的过程中开始的,因此,中国绝不能像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先走完工业化,然后再推进信息化的老路,更不能用信息化取代工业化,而必须同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只有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共进过程中,努力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才能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先导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这些重要的见解,都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对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展望
我国的信息产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尽管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严峻挑战,但我国党和政府却看准了关系到世界国力竞争的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及其带来的难得的机遇,充分认识到了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七大”又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照此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未来将是一片辉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服务国家目标
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和“21 世纪头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惠及全民,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信息技术的突破,解决信息网络与系统的自主可控问题,保障国家安全。
(2)引领产业发展
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中心环节,将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促进信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大行业的持续快速成长,促进产业由大到强。
(3)市场技术互动
全面把握市场牵引与技术驱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中短期内对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以重大应用带动技术发展;高度重视新技术在长远发展中对新市场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技术的研发;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以业务创新带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以技术的突破为业务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并催生新的市场。
(4)统筹规划协同
针对制约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瓶颈和薄弱环节,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集全国之力实现重点突破。面向重大应用,从产业层面对重大技术的发展做好整体布局;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体;创建技术与产业联盟,实现各方协同。
(二)发展思路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 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由大到强。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术发明;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两大发展方向— 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集全国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子元器件等重大战略性基础科技,超前谋划,以应用为导向,将研发和设计融入网络、装备、整机和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最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国家信息化建设与重大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在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力争基本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重要的信息科技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关键产品的基本自给,初步进入信息产业科技先进国家行列,确立科技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
(四)保障措施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实现未来5~15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目标,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围绕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联合各方力量,举全国之力进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2)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
加强信息产业科技法规、政策的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推动《信息产业科技促进法》的制定工作,以此作为信息产业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龙头,统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工作,指导和规范信息产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实施发展“十一五”重大专项所需的优惠政策,制定鼓励新兴科技发展的政策。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信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加大国家财政预算对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重大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重对企业科研的投资。相关地方政府也应按照相应比例安排专项研发经费。建立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进一步拓宽信息产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4)完善信息技术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深化信息技术创新投入体系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重点信息技术突破。对于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市场前景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建立兼顾信息产业基本技术投入和专项技术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投入有选择地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及重点项目;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的约束机制,明确投资责任主体,提高投资回报率;通过政策法规,维护规范的投资市场秩序,激励社会科技投入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建立政府投入的监管与评价体系。
(5)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域高级专家。建立实施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结合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海外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国家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在重大项目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训和再教育;统筹专业方向,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在数量、素质、结构和地区的协调发展。调整人才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岗位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6)实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施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技术创新者的技术创造热情。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造活动,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大幅度提高专利的拥有数量与质量。推动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之逐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主体。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
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中介服务,建立信息技术专利数据库,研究国外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提供专利检索和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制定鼓励技术转让政策,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利益的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转让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转化。
(7)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并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管理与机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普及标准化教育,加强标准的验证及符合性测试手段建设,建立标准通报、咨询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质量总体水平。
(8)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动态,寻求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开发速度。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消化再创新,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