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把握机遇 再铸我国彩电工业新辉煌

——《中国彩电工业发展回顾》序

彩电是国民经济中一类普通而特殊的商品,它不是粮食、衣物类大众必备的消费品,却具有很典型的大众化消费特征。彩电进入千家万户,已成为广大百姓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发展彩电工业。我国的电视工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我国拉开了彩电会战的序幕。1971年,我国第一批晶体管彩色电视机试制成功;1972年,我国第一只19英寸彩色显像管试制成功。1984年,国家作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原电子工业部组织实施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彻底解决了国内彩电的供需矛盾。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整机为主体、配套元器件为支撑的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彩电工业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门类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彩电工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从进口到出口,进而成为世界彩电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回顾我国彩电工业辉煌的发展历程,有几点经验特别值得我们总结、学习和借鉴。

第一、国家组织联合攻关,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给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彩电产业成长阶段,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强了彩电企业的合作,各企业纷纷组成“联合体”,大大加快了彩电国产化步伐。国家支持的国产优化机型设计项目,调动了研究所、企业、高校的力量,仅两年多就攻克了CAD8903机芯的设计难题,使21英寸遥控彩电成为当时签约整机厂的主打产品。1987年,彩电单机国产化水平已达到85%以上。

第二、完善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国产化一条龙工程的实施,我国建立了从原材料、元器件、部分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实现了从CRT彩管、配套元器件、玻壳到整机装配等的国产化,降低了总成本,提高了国产品牌彩电的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合理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我国改革了产业发展方式,制定了利用外资政策、“出一进一”的外贸政策,支持投资体制多元化,解决了彩电产业资金投入大的瓶颈问题。制定技术政策,先后制定了彩电国产化整机器件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以及有关元器件认定和国产化彩电整机质量管理及评比的政策。

第四、坚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彩电生产最初实行带有很强计划经济特征的定点制,后来完全放开后,调动了地方彩电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最多时国内有160多家彩电生产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优胜劣汰,造就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抑制了无序竞争,有效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产量排名前8家的企业产量基本占国内彩电总产量的80%左右,成为我国彩电工业的中流砥柱。

第五、发展大企业,培育自有品牌。国内骨干企业在与跨国彩电企业的面对面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国内自有品牌彩电的市场份额大大增加,最高时超过70%。

新世纪以来,全球彩电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升级与融合,数字技术替代了模拟技术,数字化3C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产品的换代与转型,平面化、大屏幕、高清晰度、节能环保成为彩电新的发展方向,平板电视逐步取代CRT电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生产更加集成化、模块化,加工组装的利润越来越薄,附加值日趋向产业链上游聚集。全球产业格局重新洗牌,传统的彩电跨国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曾经占据相当优势的国内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原信息产业部一直深入调查研究,在2004年就提出抓住机遇,在发展中谋转型,借鉴吸收彩电国产化一条龙的经验,打造相对完整的平板显示产业链。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密切跟踪这些发展趋势,大力支持新型平板彩电的发展和应用。通过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引导面板生产产业合理布局,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通过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突破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瓶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实现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中国彩电工业发展回顾》重温了几代彩电人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历程,总结了我国彩电工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本书是很多历史亲历者,包括研究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工程师以及政府官员等,以第一手资料整理完成的,很多史料都非常珍贵。我们将秉承和发扬彩电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抓住机遇,自主创新,共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彩电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2009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