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平板显示年鉴(2011)
-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
- 3928字
- 2020-08-27 17:10:06
第1章 专文
调结构 转方式 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娄勤俭
2010年6月3日,2010年(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出席会议并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同志们,各位来宾,企业界、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隆重发布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并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就国内外经济形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等热点议题发表见解,献计献策。首先,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进入新一届百强名单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支持和关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企业界、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一、产业结构调整贯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始终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收入规模跃居全球第一。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45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8%;从业人员755万人,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0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六成。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本届百强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24%;华为、海尔、联想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2家,主营业务收入最低标准为19亿元。总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由大变强成为全行业的根本任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经历了3次具有跃升意义的结构调整。1978年,随着全党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转移,电子工业率先军民结合,加快了以彩电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带动了产业整体升级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相继启动金桥、金卡、金关等系列信息化重大工程,带动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的极大发展,同时,彩电等消费类产品进一步普及;2000年以来,全行业抓住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手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电子工业实现了由单一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应用及信息服务等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变。
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在国家一系列积极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了“V”形反转。2010年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7903亿元,同比增长31.4%,比2008年同期增长22.2%。同时,产业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一是产品结构升级加速,平板电视对CRT电视、笔记本电脑对台式机的替代加快,平板电视占彩电比重由2009年的40.5%上升到68.3%,笔记本电脑占微机比重较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二是内资企业比重提升,2009年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利润、投资、出口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比2009年上升了3.4、26.3、13.8、1个百分点;三是内销比重上升,2009年内外销比例由2008年的1:1.71变为1:1.36;四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新变化预示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也为更深层次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二、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不断调整,但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深层次问题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已成为制约产业由大变强的瓶颈。
——产品结构方面:大部分产能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核心基础产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电子信息百强企业80%的企业以加工制造整机为主,核心芯片、高端元器件、专用设备及关键材料、组件等主要依靠进口。2009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1199.05亿美元,进口液晶面板349.81亿美元,集成电路连续6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
——企业结构方面: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大,本土企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外资企业的投资、产出占全行业60%以上。中小企业资源分散,形不成独特优势。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合计销售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一。
——市场结构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高,2004—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额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超过60%。
——区域结构方面:东部地区由于劳动成本上升、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原因,使得原有发展模式遇到严峻挑战,中西部大多数地区配套能力亟待增强,资源、劳动力、本地市场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此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缺乏整体、宏观的顶层设计,资源投入分散,大市场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是技术创新融合加快,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地球”、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推动硬件与软件、系统与终端、制造与应用的高度融合,整合和延伸了原来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将带来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
二是社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要求加速发展绿色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各行业、各领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在能源紧张、环境恶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全社会对绿色信息技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产品的无害化、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无害化将成为必然要求。
三是国内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船舶电子、智能交通等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逐步得到普及;动漫、游戏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是国际市场恢复缓慢,贸易保护倾向加剧。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萎缩以及信息技术投入相对减少等不利影响将依然存在,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很难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特别是利用专利等技术壁垒起诉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事件越来越多。
五是已有的刺激消费政策对产业拉动效应可能将逐步递减。2009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广实施,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应对危机、保持持续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消费刺激政策使大部分农村市场需求提前得到释放,政策拉动效应将逐步递减。农村市场持续消费能力、城市消费信心恢复和提速仍面临多重考验和制约,这对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带来很大压力。
综合来看,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为推动产业由大变强做出全面部署。
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以及今后更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线,产业将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制造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转移,产业层次将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为实现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奠定基础。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核心器件,大幅度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绿色电子材料及关键传感器件。推动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和通信设备等骨干产业的升级。
(2)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继续推进“大公司”战略,提高国内企业的产出、利润、出口、投资等占全行业的比重。
(3)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实现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改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销售比重,降低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农村市场。
(4)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统筹规划,加强引导,超前部署太阳能光伏、下一代显示、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智能信息终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实施智能传感产业培育专项,加强下一代显示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5)“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提高吸引外资的水平和层次,尤其是增强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6)统筹区域布局,根据各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的格局。进一步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地区的聚集效应,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引导生产制造环节向土地、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7)大力促进两化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应用电子产品;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物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国产关键硬件产品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进一步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
同志们,各位来宾,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跃升的坚实基础,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是未来十年我们的总目标。任务艰巨,信心百倍,我们要携起手来,扎实工作,为建设电子强国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