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师范学校(现在叫教师学院)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和输送师资而开办的,目的是确保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如果这听上去和生产的批量化、零件可替换、产品测量和质量控制等概念有相似之处,它决不是偶然的。

当然,世界已经变了。当今社会是由市场驱动的,这个市场懂得如何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如何发现各种边缘和古怪的需求,如何迎合个体的不同需要,不再坚持整齐划一。

将大规模定制的理念用于学校教育很难。但是,难道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连大规模生产和大众化市场都在土崩瓦解,我们确实无权要求这个为不同时代设计的学校系统满足今天的需要。

对学校的前途感到担忧的人们面临着几种选择,但是很显然,维持现状不是其中之一。一个选择是将学校内部划分出较小单元,使之看上去不那么工业化,每个单元可以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领袖和公民。另一个选择是,使学校认识到:规模也可以是优势,但前提是,学校必须重视而不是抗拒个性化教育。

目前的系统是在追求低成本的一致性以满足最低标准,而这样的教育正在扼杀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文化和我们自己。

注释

[1]霍瑞斯·曼(Horace Mann),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

8.教育是培养公民的事业?

霍瑞斯·曼关于普及公共教育的核心理念很简单:如果所有的人都受过教育,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当时美国的民主体制刚刚起步,而民主权力由未受过教育的民众掌握是可怕的,所以,人们感到全民教育势在必行。

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使民主制度得到巩固,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约翰·杜威[1]说过:“如果选择教材的主管部门将大众教育赋予狭隘的功利性目的,而让少数人的高等教育沿袭精英式传统,那么民主主义事业就无法繁荣。认为初级教育之‘要素’就是机械地教授‘读、写、算’的观点,是基于对实现民主主义理想之要素的无知。”

这一观点在实际中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就会拥有更多的医生、科学家、开明的企业和敬业的教师。确实,教育的花费相当高,但是,生活在一个无知的世界里代价更大。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曾经有着共同之处。这两种教育途径都重视博闻强记的能力。在一个知识资源匮乏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够记住所学的东西,不需要现查资料,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要问每一位校长和每一所学校的董事会:“现有的教学大纲是否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强大呢?”

注释

[1]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

9.霍瑞斯·曼的三项遗产

在麻省做教育总督期间,霍瑞斯·曼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公立学校,只不过他称之为“普通学校”,因为这种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让普通人受教育,以提高文明水准。从一开始,这种学校的理念就是:

培养品格和教授“读写算”同样重要。通过灌输服从权威、按时出勤、听铃声做事的概念,给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在一次自费的普鲁士之行之后,霍瑞斯·曼将那里的准军事化教育系统引入了美国。他撰写了关于普鲁士教育系统的报告,并说服其他地区改革学校。美国的东北部最先采纳了他的建议,逐步地,这种模式的学校遍及全国。

他的第二项遗产是发明了“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的作用是训练高中学生(通常是女生)学习社会礼仪规范,并派遣她们去普通学校作教师,将这些规范灌输给每一个学生。

他的第三项遗产——对此我是赞同的——就是禁止学校体罚学生。这位创办了公立学校并将其工业化的前辈的下面这条训诫,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良苦用心:

……假如你在有生之年没有对人类做出过贡献,那么你应该问心有愧。

可惜的是,他的教学大纲里的这一部分几乎从未被纳入过教学。

10.弗雷德里克·凯利(Frederick J.Kelly)和选答测验的梦魇1914年,堪萨斯州的这位教授发明了选答测验。是的,这种测验的存在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当时情况很紧迫。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迅速升级,成千上万的新移民需要安置并接受教育,工厂也急需大批的工人。政府就在不久前才将两年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系统,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临时而高效的方法筛选学生,迅速地将他们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

用凯利教授的话说:“这是一个为普通人设计的低智力层次的测验。”

几年之后,已经是爱达荷大学校长的凯利矢口否认选答测验是自己的发明,指出它只适用于极小一部分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摒弃。结果,实业家和大众教育家们群起而攻之,他也因此而被解职。

SAT[1],这个用于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一个筛选工具,就是基于凯利的低智力层次测验(几乎没有改动)而设计的。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它能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因为它能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持续、大量地生产学生。

注释

[1]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学术能力评估测验”,是美国大学招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11.强化恐惧(扼杀激情)是学校高效运作的法宝。学校体制的工业化、规模化和可计量化的特点,意味着它必须利用恐惧心理使人就范。要想让几百或几千号学生听话,要同时教育这么多人,不步调一致是不可能的。

而恐惧和一致性的负面作用就是扼杀激情。谁想学得快一点,或学不同的东西,或关注某一问题,都是不允许的。赶紧!把这个要点记下来;过两天要考试。不用说,是选答考试。

难道恐惧还不够多吗?

或是激情还不够少?

12.态度能教么?

由一个组织机构来教授什么东西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按照传统,人们认为那些当了画家、歌手、工匠、作家、科学家和炼金术士的人,最开始都是出于兴趣,然后拜人为师,然后才开始学艺。那种随便从大街上拉几个人、教他们学习科学或声乐、直到他们产生兴趣的概念是很荒唐的。

现在,工业模式的群体教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而我们又鬼迷心窍地认为,唯一可教的东西是在SAT考试中得高分的技巧。

别信那一套。

我们可以教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克服恐惧,如何与人坦诚共事,如何采取主动,如何规划一项任务。

我们还可以教人们一生热爱学习,大胆表达自己,勇于创新。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也可以扼杀勇气、创造力和主动性,并且,这正是教育系统一直在做的事。

学校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化系统,有诸多不可忽视的副产品,包括对我们的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态度和情感的破坏。

为了给下一代高效率地灌输可测验的知识,我们努力地把他们训练成循规蹈矩、具有竞争力的僵尸。

13.先有汽车,还是先有加油站?

先有出版商,还是先有书店?

社会随经济而变化,而不是反过来。当经济需要一个系统来大量炮制顺从的工人时,我们就建立了这样的系统。工厂的出现不是因为有学校,而学校的出现却正是因为有工厂。

人们之所以长大以后要去工作,是因为我们的经济需要人们长大以后去工作。

先有工作,才有了工人。

在这个后工作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产业工人,而学校的关注点却还停留在过去那个时代的需求上。

14.愿望和梦想之问

如果你有一个愿望,那会是什么呢?如果一个小精灵来到你的身边,让你许一个愿,这个愿望是值得实现的吗?

我觉得我们的愿望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朋友的类型、父母的职业,都对我们的愿望有一定的影响。

梦想在我们文化里是一个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而且情况越来越糟。

在学校,梦想家是危险的。他们急躁,不肯全面发展,而且最糟的是,他们很难融入现有的系统。

再问学校董事会一个问题:“你们将怎样鼓励我的孩子去梦想呢?”

15.“我长大以后想当宇航员助理”

杰克·哈尔彭[1]曾对高中生做过一项详尽的调查,其结果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条:

“你长大以后,最想从事的是下列哪一类工作?”

类似通用汽车这样大公司的老板

海豹特种部队的海军

美国国会议员

像哈佛或耶鲁这样的名校校长

著名歌星或影星的私人助理

结果:

女生的结果是:9.5%的人选“像通用汽车这样大公司的老板”;9.8%选“海豹特种部队的海军”;13.6%选“美国国会议员”;23.7%选“像哈佛或耶鲁这样的名校校长”;43.4%选“著名歌星或影星的私人助理”。

请注意,这些孩子对自己不能出名并不在意,只要能为那些过着童话般生活的明星们当当助理,她们就心满意足了。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最佳水平?我们打造出一个要亿万美元供养、有数百万学生、16年一个周期的学校系统,难道就是为了把我们最聪明、最有潜力的孩子们送进去,然后把他们的梦想消灭在萌芽状态吗?难道这个庞大的学校工业所生产的就是无数的助理吗?

消灭梦想的时代必须终结。这个问题相当紧迫,它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行动刻不容缓,而行动人就是你。

注释

[1]杰克·哈尔彭(Jake Halpern),美国作家,评论家。

16.学校很花钱

而且,我们需要它做的事它还做不好。既然我们无法节省这笔开销,那就只有想办法把学校办得更好。

不是要它把现有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要它在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方面做得更好。

你需要雇一名能干的电话客服人员吗?学校很擅长培养这样的人。但是,这太贵了。真的有必要花这样大的代价培养更多顺从的电话客服人员吗?

既然我们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那么不仅我想知道,而且每一位家长、纳税人、学生也都应当想知道:这个大方向对吗?这是建设我们想要的经济和文化的最佳方式吗?

学校的职能是什么?

如果你不问这个问题,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给你一点提示:学习不是强加的,学习是你主动的选择。

17.重塑学校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新型人才,而且新技术和互联网正在改变学校的授课方式,那么改革是时候了。

重塑学校可以考虑以下这些方式:

白天做作业,晚上上课

允许随时查书查笔记

所有课程公开,允许世界各地的人选修

教材注重“专而精”而不是“泛而全”

取消选答测验

以实际经验而不是考分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不以培养服从性为目的

互相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政

对非主流的学生、教师和观点给予鼓励

教师角色转型

终身学习,尽早工作

准名牌大学消亡

在今天,不论是开办一所学校,还是在学校里引进最新技术,或是改进教学方法,都比过去要容易得多。可是,如果我们将这些手段用于培养顺民和消费者,我们就只会得到顺民和消费者。学校不仅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它的传统职能——为未来培养产业工人。

18.快速、灵活、专注

很显然,经济形势已经变了。我们对最佳公民的要求与期望也变了。这不仅体现在人们上班所做的工作上,而且对那些希望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机会也增加了。

同时,互联网在不断地改变着知识的获取方式。那些忙着把时间耗费在facebook和YouTube上的人不会注意到这样一点,即互联网是有史以来最高效、最强大的信息传输系统。

经济的变化与网络信息传输相结合,使这种变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快速的变化周期让工业化教育系统越来越跟不上形势。

结果,教育产业——这个一百多年来有效地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律师、护士以及士兵的系统,现在过时了。

我们要么重振它,要么改造它。

“我们还是要这样的教育,只是要它更好,更廉价。”我认为这个想法不现实。事情不会这样发展,而且我想,我们也不见得想让它这样发展。

我们需要学校生产不同的东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全新的角度去质疑和挑战现有教育体制的每一个元素。

教师、校长、董事会成员给出的回答如果还是按照规则改变前的思路,我们必须叫停,让他们重新开始。

不,我们不需要你们培养服从性。

不,我们不需要你们训练死记硬背。

不,我们不需要你们教学生安于现状。

一个学校如果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那不仅是在浪费金钱,而且根本与我们的要求背道而驰。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梦想,以及实现梦想所需要的资金和决心。

不要改良。要革命。

19.毁梦容易筑梦难

本质使然,梦想易逝。梦想在大放异彩之前总是摇曳不定、若隐若现的。这些闪烁的梦想很容易被家长、老师或者同龄人所扼杀。

筑造梦想要困难得多。它常常取决于我们在哪里长大,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以及生命中是否有贵人出现。

有一份单调而稳定的工作算不上是令人振奋的梦想,安于这种梦想没有意思。梦想着被选中——不论是上电视、还是选入一个球队、或者中个什么奖——也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只有幻想,没有那种在逆境中能够给他们以力量去应对和调整(或者更进一步:去领导)的梦想,那么我们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我们需要的是自立自强的梦想。这种梦想不应当基于现状,而应当着眼于未来。我们需要学生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激励自己,以宽容和坦诚的胸怀与他人合作,使梦想变成现实。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在毁灭梦想上卓有成效,而另一方面,我们紧紧抓住的那些梦想却远远不够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