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80后不能承受之重(1)
-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80后的自画像
- 黄伟芳
- 4974字
- 2015-10-21 16:46:21
一毕业就失业
对80后来说,这个社会对于他们实在是太过残忍。他们出生在比父辈幸福的温室里,在父母亲人的宠爱中成长,却要在成年后忍受比父辈们残酷许多倍的激烈竞争。80后所面临的众多困境已经有专业名词来概述——“独生子女”、“就业难”、“剩男剩女”、“啃老族”……每个问题都难以避免地延伸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而当代80后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莫过于“就业难”,一毕业就失业。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中流行着一首网络歌曲,短短几句歌词就唱出了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所遭遇的尴尬处境:为了找到好工作,精心制作了简历,却被招聘方随手扔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并且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就业大军中的一大主力——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变得愈发艰难了起来。
在中国,“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然而等到80后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却已经是风光不再。他们蓦然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高薪和令人艳羡的职位在等待着他们,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许多企业甚至减少了招聘需求。对于很多人来说,毕业并不意味着一个辉煌的开始,相反,毕业就等于失业,前方并不光明。
从2009年的9月份开始至今,毕业于广州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刘佳妮一直忙于找工作,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中。然而却始终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她也看不到什么出路,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到底在哪里。
之前为了找到能够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刘佳妮放弃了家人给她介绍的在本地的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的工作,选择自己出来找工作。在上千份简历石沉大海之后,仅有数十个企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在这些企业中,只有一家深圳的私营企业让她觉得有一点希望。然而,要想进入这家企业,需要经过3轮培训和考试。
企业组织的培训耗去了她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连春节也只放了3天假,在别人还沉浸在节假日的愉悦气氛中时,她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考当中。“这份工作对我很重要,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像沙漠里的骆驼,已经耗尽了储存在驼峰里的水,急于找到水源补充水分。考试之前的那几天我没日没夜地复习,终于通过了第一次考试。”说起备考的艰辛,刘佳妮依然“心有余悸”。然而接下来的考试还没有开始,她就听说了一个坏消息——这家企业的招收名额将会大幅度消减,她又开始担心“霉运”会降临到她的头上。
过度地担忧、紧张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让刘佳妮寝食难安,她甚至后悔自己放弃了家里人给安排的工作,而选择单枪匹马在社会上闯荡了。
刘佳妮并不是个案。和她一样,千千万万在招聘会现场奔波忙碌的80后毕业生,都面临着同样棘手的难题。
早在2007年10月底教育部就曾经发布消息说,截止2007年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54万,但仍然有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2009年,等待就业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11万,当年就业率为68%,待业人数196万。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还在攀升,成了630万。如果加上前几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2010年人才市场上大约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在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古代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到了现代,很多80后们也不得不哀叹“就业难,难于上青天”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80后毕业生们开始降低自己的就业起点。他们认为,“现在如果不找,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努力。”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了许多80后做出的现实选择。
“如果再找不到工作,我就只能回安徽老家了。”来自安徽一个小城市的贺楠因为找工作的事已经犯愁了很长时间。由于是外地生源加上毕业于非“211”的大学,直到2010年6月15日他还没有签署就业协议。他心急如焚,家里更是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一个堂堂大学生怎么能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呢?”因此,或多或少地施加给他一些压力,让他心里的石头又加重了一些。而在学校里,辅导员找他谈过很多次话,催他赶紧找个单位签约,先就业再择业,因为他再不签就业协议就会影响到班里的就业率。
在这之前,贺楠面试了几十家企业,其中有国企,有外企,也有私营企业,然而几乎没有一家是双方相互满意的,“当然,看不上我的比我看不上的要多。”贺楠坦诚地说。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对营销业务也不太了解,这些是贺楠遭到拒绝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期对全国1044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缺少实习经验”以51.7%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的第一大原因,其次是“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43.3%),第三是“专业不对口”(40.4%)。
根据国内较权威的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所做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大学生离校时掌握的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的升高幅度,“211”院校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为53%,非“211”本科院校为52%,高职高专为51%。
从这些数据中也不难看出,80后毕业生之所以会“就业难”,与其自身、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也是不无关系的。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矛盾也不少,社会上“大学生就业寒冬”也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最后依然还是能迎来和煦的春天。实事求是地说,80后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个工作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找到一个理想的、称心如意的工作。面对“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况,首先要做的便是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否则,“就业难”就成了老大难。
北漂族的梦想与未来
漂,从字面上看,就是“在水面上浮动的票”。或许古代的人在造字之初就已经深刻体会了漂泊终究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沉淀归根。
这也是北漂一族的真实写照。
“北漂”,是一个既温暖而又无比残酷的词汇。温暖的是无数个北漂人为个人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希望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打拼出一片天地。残酷的是这个城市所带来的非同一般的生存压力。北京是一个闪光的名词,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圣殿。在很多北漂者的心里,北京永远是充满了成功传奇的舞台,是证明他们能力的最好舞台;北京代表着一种充满了挑战性的生活,是北漂者不愿意沉迷于安逸生活的最好出路;北京也是一个能够承担寂寞的城市,因为这里没有观众,是舒缓生存压力的出口。对他们而言,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它还是一个温暖的心理词汇,北京是方向、目标和翅膀。
北漂一词来源于一个小故事:在水下的鱼类都有鱼鳔,通过鱼鳔鱼类才得以调节身体比重上升或者下降,唯一有一种鱼没有鱼鳔——鲨鱼,为了不让自己沉入海底,鲨鱼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游动。那些北漂族,他们就像是没有鱼鳔的鲨鱼,在北京这深不可测的大海中起起伏伏,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不沉入海底的最深处,他们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每时每刻地游动,这海上时有风浪,他们依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即使生活漂泊不安,但这些没有“鱼鳔”的人们,依然在通过不断的努力而获取在北京的生存。他们漂泊动荡,他们不断努力,希望得到这城市的认可,最终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来到这个城市;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捧着一颗被现实摔得粉碎的心离开这个城市。北漂一族,是这个世界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的最形象的体现,是都市背景下最具戏剧色彩的变幻人生。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归宿,北漂的人也不例外,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往往在寻找的过程中,怅然若失。
是什么让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是什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漂到北京?
是梦想!
不论是作家、画家、歌手、演员、IT工作者,还是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打工者,身为北漂一族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北京寻梦,寻找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在那些怀着明星梦漂在北京的80后年轻人心中,“北影厂”可以说是最接近梦想天堂的地方,在北影厂的门口总是有一大群人聚集着,他们等待着自己人生中的伯乐。从这群人中走出来并为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王宝强了。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憨厚少年,无疑是北漂一族的典型代表。他凭借着自己本色的表演打动了很多人,而他的北漂经历,也同样令人动容。
1999年,王宝强揣着家里好不容易为他凑起的几千块钱来到了北京,那个时候,他的演员梦正酣。作为一个6岁学武,在少林寺学了不少拳脚功夫的年轻人,他渴望成为像李小龙那样的“功夫之王”,然而,现实却远没有这么一帆风顺。他当过很多大牌明星的替身,当过淹没在几千人里的群众演员,还当过武打演员,拍戏的时候身上受的伤不计其数。这些伤痛还不是最苦的,在这个追梦的少年心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的生活离着梦想渐行渐远。北漂的日子里,他只能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吃最便宜的饭菜,在连武打演员都没机会做的时候,他不得不跑去当刷墙工和建筑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北影厂门口每天都会有人来挑演员,于是,王宝强开始起早摸黑地守候在北影厂门后,加入“等候大军”,希望能够被派到哪怕一个小小的角色。在日复一日、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中,有些人绝望了、放弃了,然而他却始终坚持着。
天道酬勤,命运终于开始青睐于他。他先后参演了李扬导演的《盲井》、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直到在《士兵突击》中担纲男主角,王宝强的北漂生涯变得越来越顺利。正是因为对梦想的不懈坚持,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然而,即使北京是如此光鲜亮丽的城市,也依然会有晦暗的角落,在那里依然生活着许许多多在北京“找不到北”的北漂一族,他们中,有些人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只是心中早已没有了初闯北京时的激情和勇气,梦想似乎已经被枯燥的生活侵蚀得无影无踪;也有些人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砺之后,依然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最初的梦想在现实的冲刷之下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奋斗、努力与残酷的社会激烈地碰撞着,最终甘拜下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当耗尽了所有的力量,他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独自舔伤,或者离开这里,回到二线、三线城市。
在北影厂门口还有许许多多像王宝强一样怀揣着明星梦的80后年轻人在那里日夜蹲点守候,他们期望着有一天能够被某个大导演看中,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像周润发、巩俐那样的大腕。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王宝强那样幸运,生活中更多的是失意的人。北影厂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但是现实却是冷酷无情的,这些失意的北漂们,过着艰辛的日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下去。当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甚至会选择卖血来继续维系自己的梦想,女孩子们甚至靠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为了梦想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
除了北影厂,还有一个北漂的中心词汇就是“中关村”,这个号称是中国“硅谷”的地方,吸引了来自全国的80后年轻人的目光。那些年轻人,把它作为一个绚丽的梦想,为目标不断地奋斗着。然而中关村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美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逐渐出现了过剩的趋势,许许多多怀抱着雄心壮志的年轻人一踏入这里就体会到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找不到工作的他们为了维持生活甚至不得不去卖盗版碟,或者靠贩卖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为生,最初的梦想和锐气被艰难的生活打磨得越来越淡薄,最终消失殆尽。
他们是漂在北京、渴望着真正融入这座城市的北漂人,他们心目中的北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像磁铁一般吸引着他们前去,他们本以为只要来到这里,就能够置身于光芒之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可是当他们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的时候,才明白那其实不过是别人的北京,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无奈之痛,精神上四处漂泊、无以为家的孤寂感,是心中无法言喻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北漂是一艘船,当我们登上这艘船的同时,我们就开始了漫漫的漂泊之旅,或许是如郑和下西洋那样虽历经坎坷但满载而归,或许如同泰坦尼克那样奏出一首悲壮之曲。当我们被推上浪尖的那一刻,不必因为可以极目眺望而欢呼,当我们被抛入浪底的深渊,也不必被凶险所吓倒。因为无论如何,征途就是我们的财富,风浪就是我们的伴侣。”也许,每个人漂在北京的理由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是抱着理想漂在北京,每一个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耕耘着自己的无悔青春。只要还有理想,撤退与留守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一直坚持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