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80后,在彷徨中努力前行(2)

27岁的邴雅萍经历更丰富一些。2003年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她到报社做了一年美术编辑;又“漂”去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回天津后,她在广告公司做了一段时间设计工作,体验了忙碌和多样的生活。“折腾”了几年之后,邴雅萍现在又回归到她的老本行——美术专业,在天津美术中学当起了美术教师。

教师的工作相对稳定,但收入却不如干设计多。邴雅萍对此看得很淡:“我上小学时就开始画国画,初中又学画西画。大学毕业时,我创作的版画作品给自己一个触动,感觉创作才刚刚开始。虽然广告公司的收入不错,但我的心里总是不踏实。觉得设计做久了,画画能力就弱了。”

离开绘画这几年,邴雅萍内心始终放不下。她说:“感觉画画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轻言放弃的话很舍不得。我高中时学了实用性很强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找工作比较有优势。但是上这么多年学,我一直在画画。我觉得如果大学能够考上一个纯美术专业,那说明我画画非常棒,所以还是选择报考最喜欢的版画系。”

现在上课时,把自己曾经学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邴雅萍感觉挺幸福的。离开纷扰的广告行业,回归平淡的教书生涯,邴雅萍挺满足:“教书,时间上比较充裕,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创作。现在作品不多,还不成熟,等作品积累足够多以后,我会考虑搞画展。”

崇尚自由、追求自我的80后,也许将梦想化作近期的愿景,更为确切。过去的梦想分解为现在脚踏实地的计划,达到梦想的彼岸不再遥不可及。而为生活负累、对家庭的责任,30岁的80后不比70后心理压力大,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事业上进的心态支撑着他们奔跑在梦想与责任的路上。

奋斗,80后的生存座右铭

“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我这么年轻我怕谁”……很多“80后”都很喜欢看青春励志剧《奋斗》,因为里面有太多关于他们自己张扬而鲜明的个性印痕。他们中也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其实离我们很远,不过却让我思考:我在奋斗吗,我在为什么奋斗?”

《奋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存现状,写出了“80后”的精神实质,但那毕竟是虚构的影像,只是一部并不现实的青春剧,一个供人幻想的“成人童话”而已。现实中,我们周围真实的“8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代人呢?他们的“原生态”生活,也许远比电视剧里的更加残酷、更加精彩,他们的奋斗经历也许更震撼、更生动。

抛开电视剧,“奋斗”这个词确实是目前不少青年状态的关键词。对于“80后”来说,“奋斗”这个词几年前离自己还很遥远,似乎是属于父辈的,可顷刻间,就压在了自己的年轻的肩膀上。

是的,当许多前辈们仍然在用略带轻慢的语气以“80后”概念定义整整一代人的时候,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80后”中年龄最大的即将“三十而立”,其中一部分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生活的巨大压力正在笼罩着他们。

众所周知,80后遭遇就业难、婚姻难、买房难等诸多难题,然而除此之外,“80后”这一代还遇到很多看似巧合的尴尬。网络上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到份饿不死人的工作;我们钱挣得刚多一点的时候,房子已经买不起了。”观点虽然有点偏激,却很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代人面临的尴尬。

“到了我们这一代,什么东西都是贵的。”有80后懊恼地说,“和父辈在同样年纪的时候相比,我们的压力更大,面临着更多更艰巨的谋生之难、求职之痛、职场之困。”尽管很多“80后”已经毕业,到大城市里寻梦,他们很多人有着还算不错的工作、收入,但高不可攀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结婚生子的压力等,这些都让他们感觉到郁闷和劳累。

现实有残酷的一面,未来是否一片光明?归根结底,这要看“80后”是否有一颗“奋斗不息的心”。不少人担忧:“80后”是变革、创新的一代,还是颓废、茫然的一代?他们到底还心存多少梦想?他们正在为梦想而奋斗吗?《奋斗》里的主人公陆涛的一段表白很能代表很多“80后”的心声:“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要想,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还要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这种自我质问存在着某种彷徨和迷惘,但是这显然证明他正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且还将有行动跟进。

无论如何,奋斗,早已经成为了80后的生存座右铭。陈楚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这个名字,已经随着2007年“快乐男声”冠军的头衔而变得家喻户晓了。从家乡三亚到异乡深圳,从修摩托、送快餐到酒吧驻唱、炙手可热,陈楚生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终于证明自己可以在这条兴趣之路上走得更远。

籍贯广东、出生在海南的陈楚生从小就喜欢吉他,喜欢音乐,在海南立才农场中学上学的周末,就常常拿着吉他到三亚市区的一些酒吧里串场,开眼界,练胆量。高中没念完,陈楚生就离开校园。2000年4月,19岁的他和父亲一同来广东寻找机会。众人皆知深圳酒吧歌厅是“炼星厂”,曾飞出李春波、戴军、陈汝佳等一批红歌星,最终他们也选择了深圳。

很少人知道,他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给餐厅送外卖。但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陈楚生也没有放弃自己对于音乐的爱好。说来也巧,有一次陈楚生背着吉他走在大街上,和深圳一位资深音乐爱好者小春偶遇,两人惺惺相惜,于是小春把他推荐给夏冰——深圳广播电台音乐频率专门推广本土原创音乐的资深主持人。

2000年8月,夏冰在电台的录音棚里为陈楚生录制了第一首歌曲《姑娘》,并邀请他上《我唱我歌》栏目做嘉宾,现场自弹自唱,向全深圳的观众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陈楚生很快也凭着自己的实力在深圳一家酒吧找到了自己的舞台,随后到了本色酒吧。

在本色酒吧驻场期间,陈楚生去的最多的就是华强北店、东门店以及布吉店。他的工作是每晚唱3场,每场40分钟,刚开始的报酬不过100元。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有一段时期,陈楚生和同事因果兄弟、格非合租了一部面包车,每晚一同穿梭在城市的夜色之间。他在演唱之余还坚持创作,从第一首原创歌曲《小镇心声》开始,到《有没有人告诉你》、《姑娘》、《寻找》、《他们》、《一夜》、《睫毛在跳舞》……他一手包揽词曲及弹唱的许多歌曲经常在酒吧及《我唱我歌》的电波中唱响。观众在“快男”的舞台上看到陈楚生的吉他弹唱发挥如此稳定,是与这段酒吧驻场经历分不开的。

机遇很快在陈楚生面前降临。2001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等18家电视台联合举办“亚洲新人大奖赛”,陈楚生报名参赛,并最终获得“亚洲最具潜质新人奖”。2003年8月18日,全国PUB歌手大赛在湖南长沙举行。陈楚生最终获得冠军奖杯和30000元奖金,百代唱片公司还跟他签了3年的约。在参加“快男”之前,陈楚生在深圳原创乐坛已经占据一席位置,尤其在年初的“鹏城歌飞扬”季选中,《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让龙岗区文化中心大剧院沸腾,一举入围2007年“鹏城歌飞扬”第一季度的十佳金曲。

2007年4月,陈楚生决定参加“快乐男声”比赛。当他把参赛的想法告诉本色酒吧音乐总监郭翔和深圳电台《我唱我歌》主持人刘洋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感到担心,生怕他那种内敛羞涩的性格并不能适应“快男”的舞台。那个周末陈楚生本来要在深圳歌手刘冲的歌友会上当嘉宾,演出前两天他打电话向刘洋请假,刘洋冲口而出:“你去参加‘快男’不合适吧?!”可电话那头的陈楚生腼腆而坚定地回答:“我想试试。”见他如此坚定,刘洋于是帮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全力备战“快男”。

当时“快男”5大唱区的报名都已经全部截止,西安赛区也剩下最后一天时间。4月22日,陈楚生赶到西安,在“快男”的最后期限报上了名。从这一天起,他一路过关斩将,并于6月16日站在全国7进6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