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礼》——中国式管理的社会规范(1)
- 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
- 李晓蕊
- 4744字
- 2015-11-06 17:02:27
《三礼》内容广博精深,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借鉴意义。《周礼》、《仪礼》要求企业管理须建立合理、健全的运行规则、制度;《礼记·学记》则显示了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孔子认为,《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讲周朝官制;《仪礼》讲各种典礼节仪,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周礼》、《仪礼》、《礼记》作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一说。“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只有《仪礼》由孔子整理编订。
《三礼》可分三部:《周礼》一部,《仪礼》一部,《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视为一部,但它们是不可等同看待的。《周礼》和《仪礼》是经,《礼记》是传,其中一部分解释《仪礼》,一部分为通论。《仪礼》所记载的礼仪是儒学意义的载体。梁启超论《三礼》时说:“《三礼》的名称,比较地发生得很迟,从前并没有。东汉末,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才合称《三礼》。即现行《十三经》的三书是。”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周官礼》,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为西周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的汇编。全书6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其中《冬官司空》早已散佚,汉代时补以《考工记》。
对《周礼》的作者、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周公所作,有人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代青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书于汉初。
历代都有对《周礼》的注疏之作,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是后人研究《周礼》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礼》详细记录了西周的官制,正是这样系统的分工,社会才得以正常运转。分工合作、团队精神是《周礼》给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发。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辅助周天子的大官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太祝是最大的祭祀官;太卜管卜筮,位于人神之间;太士是神职官吏;太史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太宰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总称为卿事寮。
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司空管理百工职事;司马管理军赋;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三有司”。五司下有很多僚属,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
此外,周朝还设有许多专职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物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周朝官吏大都世袭,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封国被称为“四方”,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称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拥有公卿头衔,如周公和召公。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由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机构更加庞大,体制更加系统。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对封建社会有很大影响。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来说,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周朝庞大、系统的官僚机构是周天子麾下的一个团队,维持着整个周王朝的运转。
《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由《周礼》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等级和阶级的构成,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尚。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旧说《仪礼》作者为周公或孔子,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其中的《礼》就是《仪礼》。
《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是春秋、战国时代部分礼制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冠、昏、丧、祭、朝、聘、宴享等典礼的详细仪式,主要讲人从小到大应当注意的各种规则、家族活动必须遵循的各种行动礼节、官场应酬应该依照的各种次序以及各种礼器的陈设,宫殿、弁冕、牲醴的制度。
《仪礼》共17篇,大致内容如下:《士冠礼》第一,讲述士阶层的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加冠的仪礼;《士昏礼》第二,讲述士在家长主持下,议婚、结婚的程序和仪式;《士相见礼》第三,讲述贵族之间首次带礼求见和回拜对方的仪礼;《乡饮酒礼》第四,讲述古代社会基层乡里为明长幼之序举行的敬老尊贤的酒会礼仪;《乡射礼》第五,讲述乡里举行射箭比赛大会的礼仪,通过礼仪的训练,培养人的品德;《燕礼》第六,讲述诸侯宴请大臣举行酒会的礼节;《大射》第七,讲述国君主持各级诸侯参加的射箭比赛大会的礼节;《聘礼》第八,讲述国君诸侯去他国访问的仪节;《公食大夫礼》第九,主要讲述国君举行宴会招待各国外交官员的仪节;《觐礼》第十,讲述诸侯朝见天子的仪节;《丧服》第十一,讲述对死去的亲属按远近亲疏在丧服和服期上各有差别对待的礼节;《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记载低级贵族从死到葬的一系列仪节;《士虞礼》第十四,讲述士埋葬父母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特牲馈食礼》第十五,讲述士家庙祭祖礼仪;《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讲述大夫家庙祭祖礼节。
17篇的次序有内在联系,依次为结婚、社交、集体活动、公务活动、去世、死后,这些礼都为道德而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要严守其制,各安其位,不得僭越。礼在调节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重大价值。
贯穿《周礼》、《仪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一切制度化,统摄这些制度的就是礼和法。《周礼》中的官制、军事组织形式、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国家财政赋税、土地人口、社会保证等礼法、经济和政治制度为后世改革和变法所效法。《仪礼》通过冠、昏、丧、祭、朝、聘、射的具体礼仪活动体现人际交往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使人们不知不觉养成良好品德。
《周礼》、《仪礼》中礼、法将一切制度化的思想,提醒管理者要建立明确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定分止争”的功效,使员工分工合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目标一致。
《礼记》又称《戴记》或《小戴记》,是先秦及秦汉之际关于礼制的一部论文选集。所谓“记”,是对经义的说明、补充和发挥。
《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关于其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认为,《礼记》由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由汉人戴圣传述,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
《礼记》第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是以君子撙节退让以明礼。”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深沉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共20卷49篇,保存了先秦时代的大量社会史料。
第一,关于婚丧祭礼的17篇对于研究先秦以及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礼运篇》描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大同世界。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第三,《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科学的治学方法。《学记》中说:“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些语言闪现着教育理论的精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第四,《内则》中记载的家庭规则和敬老制度,《大传》中尊祖敬宗和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学》中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等,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礼记》按内容共分5类,第一类为通论,也是《礼记》中最有价值、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礼运》是政治学论文,提出以礼治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制度的理想;《学记》是儒家教育学论文;《乐记》是文艺论文,探讨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经解》是经学论文,论述六经的教学目的;《儒行》是德育论文,论述对儒者品格和行为的基本要求;《中庸》是哲学论文,论述儒家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大学》是哲学论文,论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第二类为诠释《仪礼》的专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宴义》、《聘义》、《丧服四制》。第三类记述孔子言行及孔门杂事,有《孔子闲居》、《仲尼燕居》、《檀弓》、《曾子问》等。第四类记述古代的礼仪制度,并加以考证,有《王制》、《曲礼》、《明堂位》、《礼器》、《祭法》、《丧大记》、《少仪》等。第五类记录古代格言。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深刻的教育理论著作,以较多篇幅论述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教学相长”、“官先事,士先志”、“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师严道尊”、“善譬善喻”、“善问善答”等原则,直到今天仍为教育名训。
《学记》重视教育的作用,把国民的学习和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这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方针告诫管理者,要积极培训员工,将教育和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其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