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T 1 了解肝脏,探秘肝病世界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的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

亲兄热弟,话说肝病兄弟们

肝虽然是坚强有韧性的器官,并非就百毒不侵,一旦肝功能受损,仍是会引发全身的不适应症,因此,掌握一些肝病的基本知识,是预防和维护肝健康的必要手段。

病毒性肝炎大家庭:甲乙丙丁戊庚六兄弟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依据肝炎病毒的不同,所引起的肝炎名称也不同。不同的肝炎病毒有着不同的结构、大小,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同,感染人的途径也不同。病毒与病毒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就像互不相识的两个侵略者,一同侵入同一个村庄,烧杀抢掠,各取所需。主观上互不相识,客观上互为狼狈。而机体只对感染过的病毒产生识别和免疫力,而未感染过的病毒仍然可以长驱直入。

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甲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一般情况下,呈周期性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多为生活接触传播。甲型肝炎病毒通常随粪便排出体外,故粪-口途径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即通过消化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而患病。当人们饮用或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蔬菜时,就可能被感染。夏、秋季时,大量水产品上市,食用未煮熟的毛蚶等引起发病率上升,这说明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与它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甲型肝炎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者,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的重要条件。可见甲型肝炎与“生”有关。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要严防“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消毒生食,尽量少吃生食,可避免患上甲型肝炎。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分散的小规模流行。

乙型肝炎

乙型肝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成原发性肝细胞癌。

▲盘点乙肝的传染途径

(1)乙型肝炎之所以令人感到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传染性强,而且不易治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能够通过血液、精液、唾液、泪液、汗液和乳汁等各种体液排至体外,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母婴围产期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3种主要途径传染易感者。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体内。所以,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常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以产道感染最为常见,且婴儿期感染又常易演变为HBsAg持续携带者。在HBsAg(+)母亲的子女中,HBsAg检出率可达30%~40%;而HBsAg(-)母亲的子女HBsAg检出率低于1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3)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液暴露传播的几率极小,所以,根本不必过于担心。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染。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至于性接触,只要做到洁身自好,以及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性接触时避免体液接触(如使用安全套),也无须过分担心感染危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使用乙肝疫苗是可靠的保护手段。

▲易感染乙肝的6类人群

(1)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发病,但会传染给下一代。另外,孩子在幼年时期很容易被携带乙肝病毒的父母传染。如果母亲有生育计划,并发现自己携带乙肝病毒,一定要先控制好后,再考虑要孩子,以免传染给下一代。

(2)儿童肝脏相对成人来说,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不能及时清除,且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肝后,容易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有肝炎家族史的小孩。

(3)孕妇比一般妇女更易患乙肝,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妊娠后,胎儿生长发育所需大量营养全靠母体供应,造成孕妇的肝脏负担大大加重,抗病能力也随之明显下降。

(4)老年人身体各内脏器官的功能都会发生退化,其中肝脏改变亦很明显。首先是肝血流量减少,肝脏吸收营养、代谢物质和清除病毒的能力也相应减退;其次是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肝脏损伤后,肝脏的恢复能力下降,同时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老年人也是乙肝的易感人群。

(5)喜欢在路边卫生条件不好的小店就餐的人、因病需要输血或血制品的人或性生活不检点的人常易患乙型肝炎。

(6)长期嗜酒者,可导致肝损伤,极易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于酒精性肝硬化。因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长期酗酒可导致脂肪浸润、肝细胞炎症、变性,引起肝功能异常,易感染乙肝。

特别提示 认识“大小三阳”

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理论上应该查三对,因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仅存在肝细胞核内,在血清中检测不出来,所以,只有查抗-HBc。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对半”,也叫做“乙型肝炎五项”。这五项中任何一项阳性,都表示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HBsAg、HBeAg、抗-HBc是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此三项均阳性俗称“大三阳”;而HBsAg、抗-HBe、抗-HBc三项呈阳性,俗称“小三阳”。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丙型肝炎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占输血后肝炎的70%。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我国较乙肝病毒携带者较少,在健康人群中,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率为0.7%~3.1%。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与乙型肝炎相似。HCV为含脂质外壳的球形病毒,具有囊膜和刺突结构,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研究还发现,HCV有一个多变异性特点,在同型各株间,甚至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病毒亦有差异。但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数量极少,故目前还不能用电镜观察到此病毒颗粒。

丙肝通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由于肝脏的巨大代偿能力,大部分人感染丙肝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偶然体验时发现,或者可能很多年后,出现不适症状时才发现。

约85%的人在感染丙肝病毒后会发展成慢性肝炎。当病毒侵犯肝脏的时候,人的体内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以抵抗感染。如果不予治疗,就会发展到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 肝硬化,还有少部分人会发生肝癌。肝脏的损害程度可以通过肝脏活检来评估。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复制,以慢性患者与携带者为主,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丁肝病毒抗原检出率为5.33%~19.70%。其临床表现及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有报道重叠感染者能使原有的乙肝病情加重,故应引起重视。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同,也是从消化道感染,但其传染性比甲型肝炎低,不如甲肝那样常见,所以,大多数人对其不甚了解。

▲可呈多种传播方式

(1)日常生活接触的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或直接与口接触传播;

(2)水传播:水源被粪便污染所致;

(3)食物污染:带有HEV的粪便污染食物,特别是未煮熟就吃了的蔬菜或壳类水产品;

(4)媒介的传播:苍蝇和蟑螂可充当传染媒介,使食物受到污染。

戊肝病毒持续存在至转氨酶恢复正常。感染后,第7日(即转氨酶升高前5~14日),胆汁中戊型肝炎病毒RNA即为阳性。机体感染戊肝病毒后2~3周出现保护性的中和抗体;3~6周后达高峰。该抗体可保持终生。故人在一生中只得一次。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孕妇感染了戊肝病毒,有可能发生严重黄疸。

已型肝炎

已型肝炎的病原尚未确定和公认,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仍主要采取排除法。临床上排除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六种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乙型肝炎的诊断。

已肝的治疗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类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症和综合治疗,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并及早处理好疫点,防止播散。

庚型肝炎

庚型肝炎病毒(HGV)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炎病毒,自发现庚型肝炎病毒以来,庚型肝炎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庚型肝炎病毒常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庚型肝炎病毒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同单独丙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所导致临床表现比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目前对庚型肝炎病毒是否单独致病尚存在争议。

庚型肝炎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肝炎特点,也可在暴发型肝炎中流行,其表现缺乏明显特异性,有一般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例如:食欲不佳、恶心、右上腹部不适、疼痛、黄疸、肝肿大、肝区压痛等,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一般来说,庚型肝炎病例大部分呈急性过程,经休息、护肝治疗可获痊愈,只有少部分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至于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目前尚不很明确。

庚肝普遍存在于乙肝、丙肝及具有肠道外肝炎感染高危因素的人群中,提示庚肝病毒与丙肝病毒、乙肝病毒有相似的经血或肠道外传播途径,因此,可发生联合感染。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引起,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肝硬化是具有广泛肝细胞损害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以肝脾肿大为主,有的则有腹水。本病大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或久泻、久痢之后,此病与长期饮酒、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和情志抑郁等因素有关系。肝硬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弥漫性改变。其特点是一种病因或数种病因反复、长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后,肝内结缔组织再生,出现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同时肝内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形成遭到破坏,形成假小叶。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下面就盘点一下诱发肝硬化的罪魁祸首:

病毒性肝炎

一般来说,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与丁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都可能会经由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而引发肝硬化。从具体的肝病上来看,丙型肝炎比乙型肝炎更容易发生慢性化,因此,它也更容易引发肝硬化。而丁型肝炎则会使肝脏受到的损害增大,从而导致肝硬化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不会引发肝硬化。

酗酒

酗酒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它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引发肝硬化。近年来,在我国有增加趋势。其发病机理主要是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害,发生脂肪变性、坏死、肝脏纤维化,严重者发生肝硬化。一个健康人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超过1克,长期饮酒10年以上,就会引发肝硬化。肝脏天生能够不很费力地处理一定量的酒精。但是,如果过于频繁、过于长期过量饮酒,肝脏的生命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脂肪累积起来并形成瘢疤。这种悲惨的局面就是所谓的肝硬化。它在45岁以上的男人当中最为常见,而患这种病的妇女的人数也在持续地增长。

令事情更糟糕的是,饮酒太多的人一般都有不良的营养习惯。由于酒精替代了食物,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从食谱中消失了。于是营养不良使肝硬化进一步恶化。

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感染可导致血吸虫病,治疗不及时,可发生肝硬化。

胆汁淤积

长期慢性胆汁淤积,导致肝细胞炎症及胆小管反应,甚至出现坏死,形成胆汁性肝硬化。

遗传和代谢疾病

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的肝脏病变逐渐发展而成的肝硬化,称为代谢性肝硬化。例如:由铁代谢障碍引起的血色病;先天性铜代谢异常导致的肝豆状核变性。

药物性或化学毒物因素

某些药物和化学毒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长期使,用往往容易引发肝硬化。具体来说,甲基多巴、双醋酚汀等药物以及磷、砷、四氯化碳等化学物质,都有可能引起肝硬化。

此外,α1-抗胰蛋白酶、糖原贮积病、酪氨酸代谢紊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长期营养不良、营养失调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特别提示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早期诊断肝硬化有重要意义。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有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和脯肽酶(PLD)。其中,临床常用组合为:PCⅢ+PC IV-C+HA+LN,称为肝纤维化4项检查。

脂肪肝

正常的肝脏脂肪含量不超过5%,一旦肝脏内有过量脂肪沉积,就为病理状态,成为脂肪肝。脂肪肝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

肥胖及血脂过高性脂肪肝:过度肥胖者约有半数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这是因为进食过多的脂肪与高糖食品,而且,活动量又少造成的。此外,有的人并不肥胖,但是,长期有高脂血症,也可形成脂肪肝,并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1)酒精中毒性脂肪肝:长期酗酒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妊娠急性脂肪肝:孕妇怀第一胎时出现急性重型肝炎者,在妊娠后期可能患本病,死亡率较高,尸检为严重的脂肪变性。

(2)中毒性脂肪肝:多种金属中毒和药物中毒,都可以引起脂肪肝,尤其是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脂肪肝,特别值得重视。此外,糖尿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消耗性疾病、长期使用激素或甲状腺素等药物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都会形成脂肪肝。以上的脂肪肝只要治疗原发病,不必针对继发的脂肪肝进行治疗。

(3)肝炎后脂肪肝:迁延性与慢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脂肪肝,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注意。本病具有这些特点:①大部分患者患了肝炎后,长期休息,很少活动,部分患者每天卧床4小时以上;②进食总热量与脂肪量的高低,同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关系;③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活动消耗又少的肝炎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就较高;

(4)营养失调或不良:临床上,营养失调或不良通常指蛋白质本身的摄取、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发生异常的现象,使得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发生障碍,进而导致三酰甘油在肝细胞中排泄不良,而逐渐形成脂肪肝的病变。糖尿病性脂肪肝,大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存有脂肪肝的病变,而1/4左右的脂肪肝患者又有潜伏性的糖尿病。

特别提示 给过胖的肝脏瘦瘦身

要给你的“胖”肝瘦瘦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到这样几点:

(1)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原则。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一旦三餐定时定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饮食过量、进零食、吃夜宵等不良习惯,忌食过甜的食物。

(2)高蛋白饮食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优质蛋白质应占适当比例,如豆腐及豆制品、腐竹、瘦肉、鱼、虾、脱脂奶等。低脂肪饮食,可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少吃动物油。维生素要充足,最好多吃些新鲜绿叶蔬菜。

(3)限制食盐的摄入,适量饮水可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4)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病因都是长期饮酒而造成的。受“无酒不成席”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影响以及社交的需要,很多人成为酒精依赖者,80%的酒精肝患者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平时应酬多的30~40岁的男子,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引起酒精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饮酒量及饮酒年限:每日饮酒40~60克,发生肝硬化的相对危险性升高6倍;每日饮酒60~80克,发生肝硬化的相对危险性升高14倍;每日极重度饮酒(210克/日),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22年后为50%;33年后为88%。有报道,每日饮酒35克即可引起酒精性肝病。

(2)性别:一般男性酒精中毒的患病率较女性高3~4倍。嗜酒男性患病率为19%~29%,女性为4%~5%,前者较后者高3~4倍。嗜酒是24~64岁男性最流行的精神障碍,但24岁以上女性中,嗜酒不属于前者诊断的精神疾患。女性对酒精较男性敏感,其安全饮酒剂量较男性低。女性嗜酒患急性和慢性酒精相关性疾病较男性多见,对酒精性肝病较男性易感,且治疗后易复发。

(3)遗传:不同个体对酒精代谢存在个体差异,某些患者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为该患者缺乏乙醛脱氢酶或者该酶相对偏少。乙醛在体内的增多使肝脏发生脂肪变的可能性增加。

(4)营养:慢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体内成分分析表明,其体内存在蛋白质缺乏,这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经济水平低的患者,蛋白质热量营养缺乏常常先于肝损害,但经济水平较高、膳食充分的患者,肝损害与营养无关。

身体这些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肝炎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人体患病就好比经历一场战争,各型肝炎病毒就是外来侵犯的各种敌人(病原),肝脏就是敌人攻击的共同目标(靶器官)。以战争的时间长短和激烈与否,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

就侵犯我们的敌人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所以,任意一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都可探究两个方面:何种肝炎病毒致病和哪一种表现类型。如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发作、乙肝病毒导致慢性肝炎等等。尽管外来的敌人有甲、乙、丙、丁、戊各种肝炎病毒,表现类型有急性、慢性等,但是,攻击的靶器官却是共同的──那就都是肝脏,所以,各型各类肝炎中,有许多共同的表现,肝炎的症状虽然形形色色,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消化不好、乏力、黄疸、肝区痛、皮肤瘙痒、灰白便以及肝外表现等。

8种情况,最好去医院检查

吃饭不香、胃口不好、腹胀,肝病往往被误诊为胃病

一些肝炎病人在病初并未意识到自己患了肝炎,只是感觉胃口不好、腹胀、吃饭不香。按胃病治疗很长时间,吃了许多药不见好,才下决心做胃镜查一下,检查胃镜前一般需常规抽血化验肝功能,才发现胃口不好是肝炎的过错。由此可见,肝炎中食欲差、消化不好还是很常见的,严重的可有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尤其是黄疸型肝炎病人表现更严重。这主要因为肝脏是分泌胆汁的器官,而胆汁对脂肪的吸收消化起着重要作用。患肝炎后,肝细胞大量被破坏,分泌胆汁的功能减低,影响了脂肪的消化,故而不喜欢油性食物。肝炎患者胃肠道充血、水肿,蠕动减弱,胃肠功能紊乱,也会影响食物消化与吸收,加之许多物质因肝脏功能减退,不能由肝脏来充分解毒,在体内蓄积,也会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

因此,长期胃病患者,一定要检查肝功能,以免延误病情。不要忘了肝脏本来就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

尿黄、眼黄、皮肤发黄——肝病特有表现

如果一个人的眼球都黄了,周围发现的人十有八九的会联想到他得了肝炎,即便是自己没有不适,家人和朋友也会劝他去医院,真可谓“黄黄”不可终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白眼球和皮肤变黄这种现象就叫黄疸。黄疸是肝炎中最易被发现的表现。形成黄疸时,皮肤和黏膜就呈现黄色,最明显的是眼白(白眼球)变黄,有时在灯光下不明显,而在户外阳光下易于辨认。为确诊需化验血和尿中胆红素含量是否升高。在此,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胆红素:人的血液中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是120天,当它死亡后,会破裂释放出间接胆红素随血液运送到肝脏被肝细胞吸收,在肝细胞内加工成直接胆红素,后排至肝细胞外,作为胆汁主要成分进入十二指肠,最终随粪便排除。粪便之所以呈黄棕色,就是因为含有这种胆汁的缘故。如果肝脏损伤有病、胆道阻塞,胆红素将无法顺利排泄而逆流入血,抽血验肝功可发现血中的胆红素升高,沉着在皮肤黏膜上,表现为肉眼可见的面黄眼黄,随尿排出,尿就呈现浓茶色,有时胆红素不能排泄到肠道,粪便颜色就变浅,甚至陶土色。

有时黄疸的程度与肝病病情有一定关系,故出现黄疸,首先要想到是否肝脏出了问题,尽快去医院检查。

疲乏无力——肝病最常见表现

疲乏无力是肝炎病人发病的早期表现之一。不同病人表现不同,轻者不爱活动,重者卧床不起,连洗脸、吃饭都不爱做。而且,经充分休息,疲劳感仍不能消除,严重者好像四肢与身体分离似的。其原因主要因为病人食欲不振和消化吸收障碍,导致人体摄入能量不足;其次,是由于肝细胞被破坏,使肝脏制造和储存糖原减少,而糖原是人体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另外,缺乏维生素、电解质紊乱及肝细胞破坏引起血中胆碱酯酶减少,影响了神经、肌肉正常功能,从而出现说不出的全身乏力。

发热——急性肝炎较为常见,危重期也常见

急性黄疸型肝炎早期常有发热,多在37.5℃~38.5℃,高热者少见,一般持续3~5天,而无黄疸型肝炎者发热远远低于黄疸型肝炎者。许多病人发热还伴有周身不适、食欲减退,类似于感冒,故常常误以为“感冒”去就诊。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肝细胞坏死、肝功能障碍、解毒排泄功能减低或病毒血症等所引起。

肝区痛,肋下不适——肝病特征性表现

肝炎的病人常伴有肝区痛。肝脏位于右上腹内(肝区),肋骨下摸不着。当肝脏有病时,肝脏肿胀,甚至超过右肋骨下缘。病人可感到肝区针刺一样痛,或沉甸甸有个东西挂在那儿,时有时无,常能忍受,生气、劳累、活动时明显,卧床休息可缓解,但右侧卧位时却加剧。肝炎时,肝区疼痛一般不必服用止痛药,通过休息、合理营养和适当治疗,随着肝炎好转而逐渐消失。肝区痛在部分肝炎恢复期或其后,仍可出现,表现为间歇性或阵发性,这就是我们以前称之为“肝炎后综合征”的一个表现,这可以在医生的疏导后,逐步得以减轻缓解。疼痛还和每个人个体敏感性有关。有肝区痛不要只想到肝炎,应根据具体情况请教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皮肤瘙痒——淤胆性肝病特有表现

肝炎病人出现黄疸时尤其是在淤胆型肝炎和梗阻性黄疸的病人中,常伴有皮肤瘙痒,一般无皮疹,可见皮肤上有抓痕。这是由于黄疸较深,血中胆红素尤其是直接胆红素浓度高,胆盐在血内过多滞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但少部分无黄疸肝炎病人也可以出现瘙痒,可能与肝功能不全时,一些物质不能经过肝脏的有效解毒,沉积在皮肤上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

灰白便

肝炎的病人在出现黄疸同时常有大便颜色变浅、陶土色大便或灰白色大便。正常人的大便中含有从胆道排入肠道的胆红素,故形成大便的正常黄色。而在肝炎病变时,胆红素排入肠道途经不通顺,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或排入减少,所以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所以灰白色大便常表明肝内外胆道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

肝外表现

以往,人们认为肝炎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只能在人体的肝细胞中繁殖复制。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的进展,发现乙肝病毒还可以感染人体肝脏以外的一些组织。可以说,乙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出现肝外多系统病变。主要由于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相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肝外多种组织造成组织损害。

▲常见的肝外表现有

(1)关节炎:在急性乙肝前驱期,约20%~40%的患者发生关节痛或关节炎,这种情况常被忽视。受累的关节常为单个,也可以多个,以腕、肘、膝关节多见,无剧烈疼痛,与游走性风湿性关节炎颇相似。

(2)皮肤病变:其特点是在关节症状出现不久,半数病人可有皮肤改变,从红斑到丘疹或淤斑,最后发展成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乙肝则可出现结节性红斑等。

(3)心血管病: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可侵犯动脉血管而发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此病可发生于肝炎前、肝炎期间或肝炎后。

(4)肾脏病变:较多见,早期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出现颗粒管型,形成免疫复合物肾炎,起病时,以肾炎表现为主,一段时间又转为以肾病表现为主,无一定规律可循。

(5)消化系统:肝炎早期胃肠黏膜可出现炎性改变,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慢性肝炎常出现肠壁黏膜水肿。此外,胆管炎、胆囊炎也很常见,还多见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6)血液系统:急性乙肝常有不同程度的血象改变和骨髓再生不良,肝炎,后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男多于女,病情进展较快。

由此可见,乙肝病毒不仅有明显的嗜肝性,还有泛嗜性。这就提醒人们在诊治乙肝的同时,要注意有无其他器官组织的损害。在诊治其他疾病时,也要考虑到是否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并发症,以防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肝硬化,难道可怕如恶魔

说到肝硬化,不少病人认为是各种肝病的进一步发展,一旦肝硬化的诊断确定了,一般认为已进入肝病的晚期,好像被判处了“死刑”,在这种境况下,病人多半自暴自弃,要么拒绝治疗,要么整天唉声叹气。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肝硬化不仅可以治疗,而且,可以预防,如果注意生活习惯和日常防护,脂肪肝也不会像恶魔那样可怕。

解密肝硬化

肝硬化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在有害的因素(如酒精、肝炎病毒、代谢异常)作用下,肝细胞坏死、变性和炎症反应,从而刺激肝脏星状细胞,分泌很多形成纤维化的物质,久而久之,肝脏从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

如果去除了这些有害因子,肝脏坏死、变性和炎症减轻或消解,纤维化也不再发展,同时,机体会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酶等,可逐渐地把纤维化消解,肝硬化就会部分或全部逆转。病因去除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现在已有足够的证据,只要及时戒酒、用有效的抗乙肝或丙肝药物或纠正代谢(如减肥)等措施,就可以中止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有可能逆转病变。

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防止和改善肝硬化。但必须指出:干扰素对丙肝代偿期肝硬化有效,却不能用于乙肝的肝硬化,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加强预防,肝脏不再变硬

早期肝硬化经过积极防治,可以逆转或不再进展,但晚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

首先,病因预防是首要

慢性乙肝和丙肝是肝硬化发生的主要病因,而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但由于目前没有彻底杀灭乙肝和丙肝病毒的药物,也并非所有的乙肝和丙肝都最终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因而,在决定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之前,必须预测病因治疗的有效性。对于预计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人,应积极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对于预计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必要进一步采取肝活检等措施评价肝硬化发展的危险性,对肝活检证实存在重度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病人,不论抗病毒治疗效果如何,都必须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目前,证实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拉米夫定及干扰素。需要指出:目前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即肝功能检查正常)无效,这类人群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极低,因而不建议抗病毒治疗,但必须定期监测肝功能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肝炎活动。

其次,定期体检对预防肝硬化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多数肝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必须通过检查才能发现肝炎活动;反复肝炎活动、久治不愈的病人还必须定期做超声波检查或其他肝硬化指标检查;对于肝硬化病人,还必须每半年进行超声波检查及血清AFP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肝癌,早期治疗。

第三,关于药物治疗肝硬化

中医中药在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切不可以中药治疗替代抗病毒治疗,否则,可能贻误病情。中西医结合,发挥彼此优势,不失为防治肝硬化之良策。

及时治疗,预后保养也重要

(1)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如果病人住院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衰竭指标仍无明显改善者,表明预后严重。

(2)主要根据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在肝硬化中后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就代表着患者能否复退。对于并发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如果他不是因利尿剂引起,而是由于血清钠<120mmol/L,引起的患者,预后情况将十分凶险。对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如果肝功能代偿性较好,可以耐受出血的,预后情况较好,但若同时伴有肝功能衰竭的,可能因出现肝性脑病而导致死亡。对于并发肝性脑病的患者来说,若是发生于相关诱因或门体分流者,则预后相对较好,限制蛋白质饮食、消除诱因可以恢复神志,但若是发生于进行性肝细胞衰竭者,则预后凶险。

(3)决定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肝功能衰竭。腹水是门脉高压症与肝功能衰竭综合作用的结果,腹水反复发作对利尿剂反应逐渐减弱者,预后不良;对利尿剂出现抵抗者,预后凶险。如果患者体内蛋白质低于25g/L时,则表明预后不良,若低于20g/L时,提示近期预后不良。当患者体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者,提示预后不良,同时,伴有出血倾向者(如皮肤青紫斑)则预后严重。若患者出现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含量无其他诱因,但对护肝治疗无反应,且持续存在时,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善待肝脏,要打有把握之战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名副其实的“化工厂”,但是,肝脏也很娇嫩,容易受到伤害,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倍加注意,善待肝脏。肝脏具有代谢、分泌、排泄及生物转化等多方面的功能。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担负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责任,如脂肪、糖类、蛋白质的代谢储存、解毒、免疫等等,称得上是人体内巨大的“化工厂”。不容忽视的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自然因素对肝脏都有损害,所以,我们要做好针对性的防护。

盘点损害肝脏的病毒

肝炎病毒

位于肝脏“天敌”清单之首,换言之,肝炎病毒乃是肝脏健康的首要敌人,它们常将罹患者拖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死亡之路。目前,科学家发现甲、乙、丙、丁、戊、庚等6种型号肝炎病毒,其中,以乙、丙、庚等型号最为凶险。甲、戊两型肝炎为急性肝炎,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这两型肝炎很少转变为慢性,预后比较好。乙型和丙型肝炎是由肠道外途径传播的,以血液途径最多见。在我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乙型肝炎比例很高,可能占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80%以上。另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多个性伴侣、静脉药瘾等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传播包括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在内的多种感染病的重要因素。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也会损害肝脏,但相对于病毒而言,要少得多。

药物

调查资料显示,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约占住院病人的10%。在老人组,这一发病率更高。据法国报道,在50岁以上的急性肝炎病人中,43%系由药物引起。如阿司匹林、磺胺、青霉素、利福平等都是既常用又有害于肝脏的药物。即使那些看似安全的药物,如营养药、补药等,也可因误用或滥用而给肝脏埋下隐患。

食物污

不知你是否属于这样一类人,没有肝炎的任何症状,但查血时,却表现出单项转氨酶升高,原因何在?不少专家提出食物污染可能难辞其咎。食物污染包括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某些食品添加剂,如面粉增白剂、防腐剂;水源污染,如一些化学有毒物质对饮用水的污染;熏烤食物及变质食物,如烂姜、长芽的土豆等。食物污染虽然在短时间内不至于造成危害,但长期慢性毒害作用的积累完全能使肝脏功能受损。

肥胖

正常情况下,肝脏本身只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脏的4%~7%,如果肝脏内脂肪含量占到10%以上,即可引起肝功能受损,医学上称之为脂肪肝。切莫小看脂肪肝,恶化下去就是肝硬化。脂肪肝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肥胖、肝炎、糖尿病等。特别不可忽视肥胖之害,它不仅威胁成年人,也是脂肪肝的一大“元凶”。据有关专家报告,“胖墩儿”的脂肪肝发病率高达80%。

酒精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很严重的,损害的后果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俗话说,酒多伤身。为什么呢?因为酒中之酒精是一种很奇特的分子,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所以,一旦进入人体便如鱼得水,无处不在。当然,首先,倒霉的又是肝脏,因为酒精本身就含有毒性,足以伤害肝脏,脂肪肝是最早出现的征兆,只需豪饮几天,便可以形成,接着导致“纤维化”,再变成酒精性肝病,最终发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

恶性情绪

中医云,“忧伤脾,怒伤肝。”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体内荷尔蒙分泌失去平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肝的血液供应,使肝细胞因缺血而死亡。

善待肝脏两要点

肝脏每时每刻为我们的身体承担着巨大的责任,负担很重,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肝脏。

不要给肝脏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喝酒,尤其是酗酒,是对肝脏、对自己的生命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逢年过节、遇上喜事、朋友自远方来等等,喝上两盅也未尝不可,但要适可而止,少量为好,最好不要喝酒精度数高的白酒。脂肪肝同样是人类自己给肝脏增加的负担,建议多听医生意见,多看看关于减肥方面的健康科普资料,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食量,让自己饿着点、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运动量,不要让健身器放在家里成为摆设,或积满灰尘。

有了肝病要及时就诊、定期随访,要得到正确的治疗

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的治疗方法还不能令医生和病人十分满意。近年来,发明了一些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疗效并不尽如人意,但与十余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已经使许多病人得益。用中医的理论讲,抗病毒治疗是治本,西医叫对因治疗,可见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病人首先选择的治疗方案,病人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并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