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人生篇

26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汉乐府:公元前112 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乐府,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责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②葵:蔬菜名,是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③晞(xī):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④布:布施,给予。⑤德泽:恩惠。⑥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衰:读“cuī”。⑦少:年轻。⑧老:老年。⑨徒:白白地。

【诗歌大意】

园中的葵菜啊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百川归海、一去不返比喻韶光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自主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老大徒伤悲”中“徒”字的妙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说完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27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①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②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③霰(xiàn):雪珠,小冰粒。④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⑤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像车轮,故称月轮。⑥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边。⑦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思妇住处。⑧闲潭:安静的水潭。⑨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⑩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诗歌大意】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江边上什么人最早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早照耀着世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此时同望一轮明月却不能彼此相见,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用的是乐府旧体。诗中展现了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邃、恬静多彩的画卷,着力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全诗以“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界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写明月下的春江花林景色及诗人的联想感慨;后半部分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诗歌以月升起,月落结,随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相互联系又相互变化的画面和思绪;以写景落笔,“情”字总括全篇。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为空灵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它为传统的闺情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

【自主探究】

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

意象涵盖的情愫:思念、怀想、寂寞、冷落、凄美。

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宋·苏轼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李之仪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宋·欧阳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

意象涵盖的情愫: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绵延思念、愁情。

28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脁楼: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②酣(hān):尽情畅饮。③高楼:即题“谢脁楼”。④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小谢:指谢脁,与谢灵运相区别,谢脁时代在后,故称小谢。清发:清新秀丽,指谢脁的诗风。⑤逸兴:超逸的意兴。⑥散发弄扁舟:指避世隐居。散发:不戴冠簪子,不受拘束的意思。扁舟:小船。

【诗歌大意】

舍我而去的时光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室的时光平添几多忧愁。辽阔明净的天空,群群鸿雁乘万里长风而去,面对这壮丽景色,怎不开怀畅饮醉卧高楼?校书郎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我的文章清新俊秀,可与谢脁媲美。我们都怀有凌云壮志,准备登上青天手揽明月。抽出刀剑断绝水流,哪知水流更加湍急;举起酒杯借酒解愁,谁知却引发更多的忧愁。人生之旅如此坎坷,不尽如人意,不如明天我们就抛弃一切束缚,无拘无束地驾一叶小船,去尽兴漫游。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巨大忧愤,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及由此引发的复杂的感情起伏。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是描写愁绪的千古奇喻。

【自主探究】

1.诗中表明李云与自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忧愤之多的诗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黄鹤楼与凤凰台的较量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象奇伟。然而在他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的诗心有不甘,到南京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想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

29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①劝:劝勉。②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③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④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⑤方:才。

【诗歌大意】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诵读提示】

这首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收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自主探究】

1.“黑发”“白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诗人的思想还有一些局限性,你能找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30 学海无涯

【唐】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驾舟行船奔大海,收藏海中学无边。

【注释】

①学海无涯: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学海:知识。②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诗歌大意】

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遥远的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无边无际的海洋里,吃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走向成功。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只有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才能走向成功。

【诵读提示】

韩愈的这首诗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自主探究】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收集名人用以自勉或互勉的勤奋读书对联、名言等,并熟读成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推敲”的来历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锤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人们耳熟能详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他作的《寻隐者不遇》诗。

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还是改为“敲”字好呢?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嘴里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作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听了事情的缘由,不但没责备他,反而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这两句最后就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深夜中无声无息地推门要好。

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推敲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1 蝶恋花

【北宋】晏殊

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有《珠玉词》。②槛(jiàn):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不谙(ān):不了解。谙:熟悉,精通。⑤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⑥碧树:绿树。⑦彩笺:彩色的信笺。⑧尺素:书信的代称。

【诗歌大意】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像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大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诵读提示】

此词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抒写离恨相思之苦。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后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自主探究】

1.你对诗中的哪句话感悟最深,抄写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诚实的晏殊

晏殊做童子生的时候,张文节就把他向朝廷推荐,皇上在朝堂召见晏殊。这个时候皇帝正好亲自主试进士,就命令晏殊一同应试。晏殊看了看试题。他对皇上说:“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就已经做过回答,我还保存着答卷,请求换一个题目。”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诚实。

晏殊后来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举行宴饮。于是连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相互论理和学习。有一天,皇上选择太子的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传达政令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通宵达旦地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唯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谨慎厚道的人,正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

晏殊到朝堂感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请嬉游,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也一定去,只是没有不能出去罢了。”皇上更加喜欢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32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著有《漱玉词》。②将息:调养休息。③怎生:怎样,怎么。④这次第:这情况,这况味。

【诗歌大意】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挨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不时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诵读提示】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起首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写到环境,从环境深入心境,与下片的“点点滴滴”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寂愁苦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自主探究】

1.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流露出词人的无边愁绪,词人为什么“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

李清照,中国古代少有的才女。她通金石,擅书画,尤精于诗词,为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代词人,她的词风直接影响了辛弃疾、陆游等后来的词赋大家。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古人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千载一枝”盛赞的便是李清照。她的词,可谓“点点都是相思泪,句句都是情堆叠”,熟知“易安体”,更眷爱“濑玉词”,然而,点点句句的背后:一个“帘卷西风”的缱绻闺妇,一个“寻寻觅觅”的冷艳词人,到底哪个才是易安?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异乡飘零客,一个“死亦为鬼雄”的巾帼须眉,哪个更像清照?

3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②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③遗:保留。④少壮:青少年时代。⑤浅:肤浅,浅薄。⑥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⑦躬(ɡō n ɡ)行:亲自实践。

【诗歌大意】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肤浅的,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深刻的知识,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

【诵读提示】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即做学问不仅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躬行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自主探究】

1.诗中的“遗”“浅”分别是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34 偶成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释】

①偶成:随手写成。②轻:轻视。③未觉:没有觉得,没有感到。

【诗歌大意】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诵读提示】

这是朱熹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的经典箴言。他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自主探究】

1.“未觉池塘春草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全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你实在是太笨了,都背了几百遍了还不会,我要是你早就背下来了!”于是曾国藩说:“真的么?那你背给我看。”小偷真的都背下来了,而且一字不差。曾国藩很惊讶,问道:“你是谁?”这时,小偷也意识到了自己是谁:是的,我是一个小偷。于是,他赶紧逃跑了。

小偷很聪明,但他最终还是一个小偷;曾国藩很笨,却在中国的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正是凭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其他方面的缺陷,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

35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①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②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③万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④抖擞:振作精神。⑤拘:拘束、束缚。

【诗歌大意】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老爷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期待着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全诗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自主探究】

1.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现了诗人期待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风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少年成才—孙权

孙权是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字仲谋,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在父亲战死后,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孙策大为惊讶,没想到弟弟竟有如此过人的谋略。孙策很高兴,在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总是对弟弟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的。”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

公元200 年四月初四,孙策死,临终时,孙策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孙权年仅十七岁。孙权没有辜负哥哥的愿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