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抒怀篇

6 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④,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①本文选自《诗经·国风·卫风》。《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 首诗歌,又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内容依据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氓(ménɡ):民的古称,这里指弃妇过去的丈夫。②蚩(chī)蚩:憨厚、老实的样子。③匪:通“非”,不是。谋:商量。④愆(qiān):延误。⑤将(qiānɡ):愿,请。⑥垝(ɡuǐ):倒塌;倒塌的。垣(yuán):墙。⑦载:语气助词。载笑载言:(因为高兴而)又说又笑。⑧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此处与嗟皆表感慨。⑨说:通“脱”,解脱。⑩徂(cú)尔:嫁给你。食贫:过贫穷的生活。⑪汤汤(shānɡ):水势浩大的样子。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ɡ):车两旁的布幔。⑫爽:差错。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tè)”,和“爽”同义。⑬室劳:家务劳动。靡:无。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⑭咥(xì):笑貌。⑮隰(xí):低湿的地方;泮(pàn):通“畔”,水边。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⑯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快乐。晏晏(yàn):和悦貌。⑰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指违背誓言。

【诗歌大意】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首先是弃妇的形象,她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美貌少女,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象地写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形象。她爱过“氓”,并且对他一往情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嫁给“氓”后,她幻想着“及尔偕老”,过上好日子,因而一心持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失去了青春美貌,而此时,“氓”已变心,对她虐待“至于暴矣”!她孤苦无助却被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氓”的形象。他本是一个抱布换丝的小商贩,凭着花言巧语博得少女对他的爱,而当他们结婚后,他却把大量的劳动压在妻子肩上,等到妻子失去了青春美貌,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氓”的虚伪、薄情与弃妇的善良、痴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自主探究】

1.试分析诗中的弃妇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的顶真句,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风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 世纪至前6 世纪)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作品。紧接着,在南方楚地又“奇文郁起”(刘勰语),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各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诗经》的影响形成现实主义诗风,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形成浪漫主义诗风,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形成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风”“骚”传统。

7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①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著有《王右丞集》。暝:日落,夜晚。②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③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随意:任凭。歇,消散、逝去。王孙:此处指诗人。留:居。

【诗歌大意】

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夜间的凉爽更添几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服的姑娘们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诵读提示】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山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了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尾联抒发了诗人愿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自主探究】

1.诗歌中以静衬动、声色相间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天气骤然变冷,寓居乡间的王维受了风寒,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王维来到一家药店,发现店主是一个衣服素雅、娴静端庄的年轻女子,他不禁暗自诧异:这穷乡僻壤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气质脱俗的年轻女子,真是难能可贵。但不知她的才华如何,不妨试试她。于是,王维上前施了一礼,说道:“姑娘,我要买几味药治疗小疾,不知贵店药物全不全?”年轻女子盈盈含笑地道了个万福:“先生请讲。”

王维稍微思索了一下,微笑着说道:“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年轻女子甜甜一笑:“酒阑宴罢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姑娘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熟地’要多少?”姑娘以问作答。

王维一看难不住这年轻女子,便道:“我还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是芍药。正巧,‘芍药’是今天刚刚进的货。”“出征在万里。”年轻女子说:“万里戍边是‘远志’。”“再要百年美貂裘。”“‘陈皮’也有。”“还要夫妇偕白头。”“‘百合’是新进的。”“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蝴蝶穿花飞。”“‘香附’蝴蝶双双飞。”

年轻女子的回答让王维连连点头称妙。

后来,王维和这个才华横溢、贤淑端庄的年轻女子结成了连理,两个人惺惺相惜、十分恩爱,过着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留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丽传奇。

8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的别称。③自:白白地。同下文“空”为互文。④空:白白地。⑤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⑥两朝: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⑦开济:开,开创。济,扶助。⑧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诗歌大意】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空自呈现一番春色。黄鹂隔着枝叶徒有好听的声音。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讨论天下大计,老臣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鞠躬尽瘁。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诵读提示】

《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前半部分写祠堂内外的景色,感物思人。后半部分赞叹诸葛亮一生的谋略和功业,同时寄寓诗人忧时伤乱、怀才不遇之感。末两句笔锋一转,以惊世之笔写出主人公悲剧性所在,成为感人肺腑的名句,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自主探究】

1.诗中的蜀相指的是谁?哪句诗引起后世英雄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后来,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去许昌,临走前徐庶对刘备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崇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9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②张继(约715—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诗人重气节,好谈论,关心民间疾苦。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本诗最著名。诗中的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千古游览胜地。③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贼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确保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诗歌大意】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桥与船上渔火,陪伴孤独的我抱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诵读提示】

《枫桥夜泊》以一“愁”字统起,把枫桥夜景和旅人寂寞、惆怅的心情写得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阑人静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自主探究】

1.诗中作者看到的景物是什么?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夜半钟声”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寒山寺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无意中,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难过极了。经过痛苦思考,寒山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拾得多日没有看见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寻找寒山。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粉艳艳的荷花,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枝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相迎,两人相对言笑,亲热无比。后来,拾得也留在寺中当了和尚。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记的就是这件轶事。画中两人,一人手擎荷莲,一人捧着篦盒,民间取“荷”“盒”两字的谐音称他们兄弟俩为“和合二仙”。他们修行的妙利普明塔院也因“和合”相聚并成为住持而改为“寒山寺”。

至今,在佛教界和民间还流传着“和合二仙”的问答: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10 竹枝词(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①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刘禹锡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节奏和谐响亮,今存《刘梦得文集》。③踏歌:是一种唱歌方式,歌者牵手,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④道是:说是。晴:是“情”的双关隐语。

【诗歌大意】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诵读提示】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今存两组,共11首。这是其中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写成。第一句写景,是少女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第二句写少女耳中所闻。江边情郎放声高歌,打破了这种平静。第三、四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语双关,既写了江上的阵雨天气,又把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希望和等待的情怀都表达出来了。

【自主探究】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前度刘郎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革新活动,被降职为郎州司马。十年后,他“以恩召还”回到长安。看到路上草木十分茂盛,人来车往,尘土飞扬;听到人们都在谈论玄都观(道士庙)里的桃花。他想,从前玄都观里并没有桃花呀,我离开十年,想不到桃花种得那么多,而且都长大开花了。于是,刘禹锡也来到玄都观。果然,满院桃花怒放。对着满树桃花,他心潮不平,觉得旺盛的桃花可以比喻那些在政治上投机取巧的人,他们在自己离开之后,显得越来越得意了。他气愤难平,就在院墙上题了《玄都观桃花》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表面描写人们赏花盛况,实际表示对敌人的蔑视和讽刺。这首诗很快传到朝廷里,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十四年后,才重新被召回长安。一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他发现院内一半地方长满青苔,过去开得红红火火的桃花不见了,只有一些野菜花在荒凉的院地上颤抖;那些道士也不知去向。这冷冷清清的景象同十四年前的热闹场面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诗人十分感慨,人生的变化谁也预料不定呀,我上次题诗遭祸,想不到十四年后我“刘郎”竟又旧地重游!想到这儿,他又在院墙上题诗一首,为《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也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11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②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③堆烟:形容杨柳浓密。④玉勒:玉制的马衔。⑤雕鞍:精雕的马鞍。⑥乱红:凌乱的落花。

【诗歌大意】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地、零零落落地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词。通过对思妇所处环境的描绘烘托,刻画独处深闺的寂寞惆怅的心绪。词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情景交融,含蕴深沉。整首词如泣如诉,意境浑融,语言清丽,尤其是最后两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向来为词评家所赞誉。

【自主探究】

1.“雨横风狂三月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红飞过秋千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欧阳修行文求简故事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12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①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②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③寻芳:春游踏青的意思。芳,花草。④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⑤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⑥东风:春风。

【诗歌大意】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东风的影子,到处都是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致。

【诵读提示】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自主探究】

1.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并谈谈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其中的“泗水”“寻芳”“东风”“春”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

一日,他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钟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间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笔,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的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时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宇,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赏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

康熙十年任满升迁路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祟,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13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此调为姜夔自度(duó)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便写下了这首词。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③淳熙丙申:宋孝宗三年(1176 年)。至日:冬至这天。④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⑤淮左句: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⑥春风十里:这里借指昔日扬州街道的繁华。⑦胡马窥江:指1161 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⑧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高明的鉴赏力。⑨豆蔻:形容少女美艳。⑩二十四桥:扬州的名桥,唐代这一带十分繁华热闹。

【诗歌大意】

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这天,我路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苗。进入扬州,一片萧条冷落,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城,城北的竹西亭风光尤胜,解下马鞍在这里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遭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力,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的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还在,桥下江水碧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知道它每一年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诵读提示】

认真品读姜夔的这首词,在闭目遐思之中,你可以隐隐地望见: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廷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然后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了这首《扬州慢》。

【自主探究】

1.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金兵入侵对扬州的严重破坏,姜夔产生了悲凉痛惜的情绪。《扬州慢》是怎样表现这种情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扬州慢》与杜牧诗

姜夔在《扬州慢》中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就行而生悲,因此写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14 【双调】折桂令叹世

【元】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注释】

①“双调”是宫调。“折桂令”是曲牌(名),“叹世”是标题。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是我国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有《东篱乐府》。②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百二山河:形容地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抵挡一百万兵。③两字功名:为了功名二字,几次大动干戈。④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ɡāi)下兵败,自刎乌江边。项,项羽(前232—前202),名籍。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秦政权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为古东吴之地。后被刘邦击败,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⑤刘兴西蜀:刘邦利用封地汉中和蜀中的人力物力,得以勃兴。⑥梦说南柯:就像南柯一梦。李公佐《南柯记》叙述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并被任命为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这里感叹刘、项的兴废也不过一场幻梦罢了。⑦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在推翻秦政权和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击灭项羽于垓下,使刘邦能够统一全国。后被吕后设计杀害。兀的般:这般。证果:佛家语,因果报应,结果。⑧“蒯通”句:蒯(kuǎi)通,即蒯彻,汉高祖的著名辩士。韩信用蒯通的计策建立齐国。后蒯通劝韩信背汉举事,自立为国。韩信不听。他怕受到牵累,假装疯癫做了巫师,免了被烹之刑。⑨“成也萧何”句:韩信因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也是用了萧何之计。萧何: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军权太重”。要“剪除了此人”,方才放心。⑩醉了由他: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

【诗歌大意】

咸阳山河险固可以以二当百,为了功名两字,这里引起过几阵干戈。项羽兵败身亡东吴,刘邦兵兴西蜀,成败兴亡都是梦里南柯。韩信功高盖世却落得被杀的结果,蒯通说的是真话哪里是风魔?成事的是萧何,败事的也是萧何。我且一醉功过是非统统由他。

【诵读提示】

此曲为借咏史叹评功名之曲。文中首先阐述为求功名必然多动干戈,接着以项羽兵败自刎、韩信功成被诛以及刘邦兴汉为之佐证,后归纳感叹功名事业,最终都似南柯一梦。由于人心叵测,世事难料,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作者与世无争的思想态度,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的反感。

【自主探究】

1.曲中哪一句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你的同学详细讲一个曲子中涉及的历史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马致远改名

据说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在家乡就以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为开拓自己的前程,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来到县城铁佛寺参拜铁佛。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具盛名,当时香火兴盛,寺里僧众甚多,尤其长老学问很高。拜罢铁佛后,马致远求见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无奈家贫无人指教,求长老赐名,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与他长谈起来。并教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来日定成材成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从此,视远将字改为致远,号东篱。

15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①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诗歌大意】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诵读提示】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自主探究】

1.诗中的“才人”指什么人?“风骚”如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李白的漫游生活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到回复。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永王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