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会计信息化概述

1.1.1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概念是指电子计算机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和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全面应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会计人员的有机结合,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狭义概念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账务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利用计算机完成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

1. 从本质上理解会计信息化

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加速会计职能执行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 从表面上理解会计信息化

从表面上来看,会计信息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但会计信息化绝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1.1.2 会计信息化的起源与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第一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条件;第二是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复式记账技术,使得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得以显现。

1954 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率先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的工资核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他大中型企业纷纷效仿,在西方社会掀起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热潮。随后,欧洲地区、日本等国也开始推广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1979年,我国财政部、原机械工业部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信息化试点工作。财政部向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从德国购买计算机,由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专家负责第一汽车制造厂财务核算的系统开发与研究,主要是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资、产值等方面的核算。这是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最早应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1年8月,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在会议上,有关专家首次将电子计算机在财务、会计、成本中的应用称为“会计电算化”,得到众多与会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从此,“会计电算化”这一专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1.1.3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概况

1979年,会计电算化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得以应用,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会计信息化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到发展,功能不断完善、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从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程度、范围、组织、规划、管理及会计软件开发等方面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79—1982年)

起步阶段,主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1979年,财政部拨出专款,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用计算机进行工资、产值等方面的计算,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起点。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业务内容单一。起步阶段会计软件的内容是用计算机模拟手工记账,不仅模拟手工环境的会计循环,而且模拟手工环境的数据输出形式,利用计算机完成单项核算任务,如工资核算、总账核算和报表汇总等。

2)起步阶段会计软件开发目标是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数据量大、业务简单的单项会计业务,将会计人员从繁杂、庞大的数据加工中解脱出来,提高数据加工效率和数据的精难度,提高会计数据输入输出的速度。

3)起步阶段会计软件的特点是程序简单,程序和数据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数据管理。会计软件生成的数据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数据共享。

4)应用范围小。只有极少数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

5)会计信息化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懂会计的不太懂计算机,懂计算机的不太懂会计。既懂计算机又熟悉会计业务的电算化人才寥寥无几。

6)设备缺乏。硬件设备主要是中小型计算机,价格昂贵,体积庞大,使用不便。当时国内计算机操作系统缺乏中文版本,给电算化操作人员上机操作带来不便。

2. 自我发展阶段(1983—1987年)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负责推动全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热潮。微型计算机大批涌现,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逐渐增多。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各会计单位各行其是,在会计软件工程中,重复开发,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理论准备和人才培训也不够,组织管理工作滞后,影响了普及推广。自我发展阶段的特点如下。

1)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已从工资核算扩展到账务处理、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会计核算业务。有的企业逐步形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在系统内实现资源共享。

2)计算机硬件发展很快,价格大降,微型机大量涌入市场,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计算机软件发展迅速,中文操作系统研究成功,扩大了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人才。但各单位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不够规范和标准。各单位自行开发,会计软件研发水平不高,重复开发严重。

4)会计软件开始大量面市,商品化会计信息市场逐步形成,会计软件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各方面开展会计电算化热情高,但缺乏相应配套的组织制度和控制措施。国家对会计软件没有制定严格的评审制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

3. 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8年)

财政部先后颁发了多部有关会计信息化的规则,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各地也相继有了“会计电算化应用”组织。会计电算化工作稳步向前发展,一批专业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单位,推出了通用的商品软件。各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从单项业务处理向全面业务处理发展。稳步发展阶段的特点如下。

1)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措施、管理制度和会计软件开发标准。

2)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培养了一批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会计电算化队伍。

3)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是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型和规划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满足了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4. 成熟与飞跃阶段(1999—2005年)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从核算型到管理型,最终为预算决策型。我国会计软件从1999年开始跨越式地向前发展。人才培养力度加大,许多学校相继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并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培训。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电算化工程,会计电算化在各单位如火如荼地开展。成熟与飞跃阶段的特点如下。

1)政府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

2)加大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力度。财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才能上岗,把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会计电算化教育,列入了教学规划。

3)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单位和从事会计专用设备研制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使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管理型向全面业务管理型发展。

4)企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步伐加快,应用范围扩大,应用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显现出来。

5)国外的优秀财务软件进入国内市场,这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具有推动作用。

5. 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2005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会计软件开发水平的提高和因特网应用的迅速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软件越来越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ERP软件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和制造企业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 II)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ERP软件是会计软件发展的高级阶段。ERP是整合先进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资源、计算机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它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集中管理,用于最佳的时间和地点,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

内部控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根据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的表述得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风险,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ERP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内部控制发生了转移,控制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到了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其次,控制的范围扩大,在传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上有取有舍,并增加了许多内部控制的内容,如数据编码控制等。最后,控制方法与手段转为人工控制与程序化控制相结合,它利用计算机程序化的控制加强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很多。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1)从会计软件的内容看,ERP软件涵盖了所有会计核算软件的全部功能,并且将其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企业分销管理等全方位准确对接,充分实现了企业各类资源的集中管理,并且充分体现了准时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先进管理思想,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发展为高级阶段的特点。

2)从ERP软件的应用环境来看,法律法规建设在不断加强,从法律层面提出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1.1.4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 数据

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的符号,并能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例如,“200平方米”、“红色”等都是数据。数据可以是具体的数字、字符、文字或图形等形式。

2. 会计数据

会计数据则是用于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在会计工作中,从不同来源、渠道取得的原始资料、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的载体上,都有大量描述经营业务属性的数据,这些都称为会计数据。

3. 信息

1)辞海对信息的解释是:“信息是收信者事先不知道的报道。”

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将这种适应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人们适应外部偶然性的过程。”

3)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说:“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4)决策学的代表人物西蒙则提出:“信息是影响人改变对决策方案的期待或评价的外界刺激。”

5)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一般认为:“信息是经过加工、具有一定含义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6)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它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形式、结构和特征等方面进行反映,帮助人们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例如,“200平方米”是一项数据,但这一数据除了数字上的意义外,并不表示任何内容;而“会计科办公室的总面积是200平方米”对接收者是有意义的。

4. 信息的特征

1)信息共享性。一方面,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人使用。另一方面,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被使用多次,信息不会因为被使用而贬值或废弃,可通过传递和扩散方式达到共享。

2)信息的可传递性。信息是物质存在方式的直接或间接显示,它依附于一定的媒体(声、光、磁、语言、表情、文字符号、数据、图像等)进行呈现、传递和扩散。信息是内容,信息的媒体是形式。

3)信息的可编码性。信息可以用有标准意义的符号(如数字、字母等)表示。信息社会中有更多的信息以数字形式表示。信息的生成、处理、存储、传输都是数字化的,因此信息易于识别和接收、易于转换、易于传递、易于存储,从而易于处理。

4)可增值性。信息不但对组织其他资源有增值作用,而且信息本身也可增值。当大量零散、片面、互不关联的信息经过信息系统过滤处理成为相关信息的有序集合时,信息本身就会发生增值。这也是信息咨询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5)可集成性。不同的信息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联系和系统的综合,并由此得出全新信息关系和内容。

6)层次性。对于信息社会的组织来说,不论是哪个组织单元(如工作小组或某个员工),利用信息的决策一般都可以有三个层次:战略层决策、战术层决策和事务决策。不同层次的决策对信息的来源、抽象程度和信息的数量等特性的要求不同。

5.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反映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它是对反映组织运作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或需要进行加工、计算、分类、汇总而形成的有用信息产品。

6. 系统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室内恒温系统是一个简单系统的实例,它是由温度监控器、温度调节器组成的,该系统的目标是保持室内温度在25~27℃。

7. 系统特征

1)整体性。一个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所有要素的集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要素不但有自己的目标,而且为实现整体的目标充当着必要的角色,缺一不可。

2)目的性。任何一个系统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某些系统中又体现出多重性。目的是一个系统的主导,它决定着系统要素的组成和结构。

3)关联性。一个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机制。这种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系统目标的改变及环境的发展,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

4)层次性。一个系统必然地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这个更大的系统常被称为环境;一个系统内部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个小的系统,这些小系统常被称为这个系统的子系统。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8. 系统分类

1)人工系统。一个系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该系统被称做人工系统,如手工会计系统等。

2)自动系统。一个系统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该系统被称做自动系统,如室内恒温系统、数控机床系统等。

3)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一个系统的大部分工作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该系统被称做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如机器人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AT M等。

9.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基本运行环境,由人、信息技术设备、运行规程组成的,以信息为处理对象,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辅助组织进行各项决策的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10.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1)数据的收集和输入

数据的收集和输入功能是指将待处理的原始数据集中起来,转化为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形式,输入到系统中。

(2)信息的存储

数据进入信息系统后,经过加工或整理,得到了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信息系统负责把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存储、保管起来。

(3)信息的传输

为了让信息的使用者方便地使用信息,信息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将信息传送到各个使用部门。

(4)信息的加工

信息系统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查询、计算、排序和归并等。

(5)信息的检索和分析

信息检索和分析功能是按照使用者的需求查询信息,利用一些模型和方法,如预测模型、决策模型、模拟模型和知识推理模型等,生成针对性较强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决策信息。

1.1.5 信息系统分类

1.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EDPS)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主的系统,一般不做任何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状态报告系统等都是传统的EDPS。EDPS是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基础,它能够向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

2.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它利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和大量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实现对生产、经营和财务过程的预测、管理、调节、规划和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支持例行的高度结构化(可程序化的)管理问题为主的信息系统。

(1)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在信息社会,组织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人们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融合,构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见图1-1),进行薪酬管理、福利管理和人事信息管理等。

图1-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2)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中供需双方的关系出现了180°的转变,顾客在买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取决于供应链中各组织、部门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用户,所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理论有机融合,构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见图1-2),进行供应商评估管理、采购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库存管理和销售管理等。

图1-2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3)制造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如准时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的管理思想)有机融合,构建制造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主生产计划、重复生产排程、物料需求计划,以及订单管理等。例如,MRP II制造资源计划就是典型的制造管理信息系统。

(4)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社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对组织越发重要。人们又将信息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有机融合,构建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服务管理、客户管理、机会管理、客户关怀管理等,实现实时挖掘潜在客户、实时跟踪现实客户、实时维护重点客户。

(5)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它是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会计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能够从各个职能子系统中获取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是从对组织中的价值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角度提出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为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提供辅助信息的系统。

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会计人员等基本要素,如图1-3所示。

图1-3 会计信息系统

上述各种职能性信息系统在很多组织中都能够找到。当组织中任何一个特定应用领域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时,组织就会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随着组织管理的不断变革,管理信息系统就不断完善和扩充,其目的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融合,合理配置组织资源,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组织中的各种职能性信息子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共享组织中的通用信息系统资源,并通过信息传递与会计信息系统保持密切的联系。

3.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在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改善和加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能力,更加强调管理决策中人工的作用,支持面向决策者、处理半结构化的管理程序问题。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4.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是将某一领域的专家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他们在处理该领域问题时所用的实施和决策准则编成计算机程序,供决策人员使用,从而改进决策质量的系统,如围棋专家系统。

5. 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OA)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多功能综合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文字处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

1.1.6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理念的不断变革,会计信息化也正在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高度自动化,操作方法的简易化,会计人员只须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便可以迅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而那些复杂的程序化技术处理都可以留给计算机来自动完成。例如,金蝶软件有限公司研发的金蝶KIS,其含义是Keep It Simple,即将财务软件的应用简易化和智能化。智能化还表现为在处理企业管理中的非程序化或半程序化问题时,可以模拟人脑进行非常规决策分析,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与会计信息化系统相结合。

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账务处理中,数据信息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其中包括企业内部网中各部门的信息,也包括企业外部因特网传输的信息。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中资产的核算,更好地组织分析数据,电算化软件的网络化是必然趋势,网络财务和网络会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中的重要岗位。

3. 综合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将是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综合。它将与企业中的其他信息系统,如销售系统、生产系统、库存系统、供应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能够综合利用企业的财务、销售、资本、生产等信息,帮助企业决策者科学地管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