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体界面设计
- 严晨 柴纯钢 徐娜编著
- 2155字
- 2020-08-27 05:14:44
前言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1897年,著名的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绘制了他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由于此时高更贫病交加又丧爱女,于是他决定在自杀前绘制一幅绝命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这幅画中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人物是亚当采摘智慧果来寓意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形象寓意死亡。整幅作品意示了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更表达出了画家对于人生的感悟与反思(见图1)。
图1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作为与绘画艺术工作者最接近的设计艺术工作者,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反问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诚然,设计从理解开始,最终还将回归到理解。一名设计师成功与否,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要看他对所从事设计工作理解的深度。德国著名的设计大师冈特·兰勃曾为图形设计师作如下定义:图形设计师是这样的一些职业工作者,他们通过一种形态的变化将某种社会事物浓缩成一种视觉的符号、标记和代码,而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或文化运动价值的东西,并以此来表现任何主体。看过冈特·兰勃的话,对于图形设计,我们也许会产生新的反思。那么,数字媒体设计师又是谁呢?
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近二十年,在设计工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究竟是什么?我们这些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是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事业路在何方?我想这是值得每位数字媒体设计与出版行业的工作者深思的。只有明确了我们的位置,才可能拥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当然,这一系列问题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在这里仅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视听语言”做一些探索与梳理。
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视听语言”的掌控水平直接影响设计作品。这里所说的“视听语言”是引用了影视艺术中的名词。既然称为“语言”,必然要有相应的“语法”。当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视听语言”不仅仅局限于影视中我们所熟知的诸如对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对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等。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视听语言”法则应由三层内涵组成:
1 平面设计的视觉语法
如同绘画艺术对平面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平面设计也一样密不可分。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物像或静或动。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是从视觉成像的角度来讲,世界是由静止的片断组成的。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法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中的界面、网络出版物中的页面都会应用到平面设计原则。应该讲,如同素描是西洋画的基础一样,平面设计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一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法,灵活处理界面或页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以期达到协调的艺术效果。
2 影视设计中的视听语法
与平面设计不同的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视觉领域,还可以与影视设计一样延伸到听觉领域中,从而达到真正的视听一体化。实验表明,人所接受的信息中60%来源于视觉,25%来源于听觉,10%来源于触觉,5%来源于嗅觉和味觉。可见,掌控视听语法,对于任何一门艺术设计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目前国内外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以及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师的设计领域将绝不仅仅局限于视觉领域中,那种不能够掌握更多媒体设计方法的设计师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3 数字媒体设计中视听交互语法
数字媒体设计优越于其他传媒形式的重要一点莫过于交互。交互包括交互识别、交互操作以及交互响应三个递进层次,同时这三个层次又要以交互心理作为依据来进行设计,即:首先根据交互心理使我们所设计出来的交互符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受众准确把握、认识,进而实施相应的交互操作,最终以视听一体的表现形式将交互结果呈现出来。因此,在数字媒体设计的视听交互语法中更多的是需要对受众瞬间的交互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准确的把握。这种研究“对象”(受众看到数字媒体设计作品瞬间的心理感受和反映)常常是变化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偶然的。
《多媒体界面设计》是我们(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多媒体艺术教育教学团队”)在十几年一线多媒体艺术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团队全体教师经管反复研讨、共同编写的一部注重实用性的教材。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建立系统的多媒体界面设计观念,即多媒体界面设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设计领域,而视觉设计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如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力结构一样,在界面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需要考虑界面的信息、交互、动态、体验等因素。
本书由严晨、柴纯钢、徐娜编著,王倩倩、吕昕、陈红莹、钟小梅、池郁纯、崔红明、赖文华、丘庄辉、李佳、丁阳、孟贺松、胡旭东、张晶、杨光、刘康等人也参加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同时,以上所有人员(还有其他人员,未一一列举)收集了大量的界面资料,并制作了本书的配套光盘。在此对他们辛勤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自身水平有限,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又正在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设计同仁多多指正。让我们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来共同推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
2011年初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