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体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谢琼桓

(原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这个论坛和大家交流!

离开行政工作岗位以后,思考的角度就和当时就不一样了,因为作为行政官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离开岗位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夸夸其谈,操作性不强,没有像行政岗位上那么全面,但毕竟也有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是半个多世纪了,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几年,我们观察体育的角度、体育的政策、体育的发展思路,包括体育的体制、机制究竟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应该放弃、哪些应该改进、哪些应该更新,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近几年来群众体育已经成为“民生”的组成部分,除了要鼓励走向市场外,政府必须提供公共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50年的变化今非昔比,群众体育越来越成为“民生”的组成部分。当80%的人口都在进行重体力劳动的时候,当我们的劳动方式是背扛肩挑的时候,当我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两条腿的时候,体育的普及性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体育与民生没有联系的这么紧。尽管过去我不同意将劳动和体育画等号,但应该承认在那种情况下,体育的进步性不会像今天!五六十年代,西方的一些情况刚进来的时候,对文明病、运动处方等,尽管这些概念都已经看见,但是感觉离我们比较远,但现在,尤其是这十几年来,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意识中增强了,尤其是经过“非典”以后,我们国家基层的人士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群众体育的作用问题,有了比较全新的认识,加上我们的活动方式数字化了,加上休闲的概念,大众体育的地位明显提高了,它作为民生的一个部分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他是民生的一部分,所以政府应该为人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体育应该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人们。也就是要把群众体育同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环保等一样看待。这是维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政府怎样提供公共产品,需要纳税的投入。“差别负担,同等享受。”西欧一些国家提高许多公共产品,体育的投入都是很透明的。而现在我们国家对大众体育投入的应用很混乱。

二、省以下的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坚决地把工作重心放在群众体育上,毫不犹豫地将人、财、物向群众体育倾斜。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有一个口号:“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基础上,省体委以上的侧重抓提高。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的竞技体育溃不成军,原国家体委提出这样的看法,让省和国家体委大胆放心地把运动尖子培养起来!与国外不一样,我们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承担着中国奥委会的主要任务。但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也没有必要都围绕着奥运会。像以前金牌对我们来说很稀奇的时候,“举国体制”抓体育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像现在我们的金牌总数进入到世界第二,还有没有必要,要不要讲成本,后备力量是不是越多越好,现在应该是搞一下战略调整了。省以下的主要抓大众体育,因为大众体育机制、体制的创新大部分还是要靠基层。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立是存在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三、群众体育团体应当真正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大众体育要把组织弄好!现代社会是由三个支点共同支撑的: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他们分别构成了健全社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有三个支点同步发展,达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一个和谐稳定的公平社会才能出现。反之,则会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气氛的和谐。一定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四、体育资源的使用要逐步透明化,要建立必要的利益表达机制。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加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体育领域开始出现利益追求,有时也出现利益的冲突,我们既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多种利益表达,建立必要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的机制。社会公平不仅仅表现在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也表现在对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拥有程度、决定程度和使用程度。而我们许多场馆的建设很少听从老百姓的意见,而且许多场馆都是富人能进穷人不能进。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包括体育投资的增加,是使机制平衡的时候了。尤其要保证社会公平,使其建立一种表达机制。尤其要听取各种意见。

时代是在变化的,用过去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体育已经过时了。现代的战争都已经娱乐化了,更何况体育。体育,当然包括大众体育,都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变化!对于一种现代的东西、对于一种前进的东西,都要紧跟时代。时尚的、能够推广和能够流行的,总有它合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