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休闲·健康(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苏州太湖体育论坛”)
- 王家宏 王根伟主编
- 2893字
- 2020-06-24 19:48:34
中国都市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北京体育大学)
尊敬的主席先生、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学:
今天我根据论坛的主题选择了《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前面的几位专家谈的都是宏观的,而我谈的是微观的。
大家都知道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经由社区的发展来得以实现的,所以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都离不开社区的发展。然而在20年前,我们在座的人包括我自己,对社区的概念,包括我们的社区意识,基本上是零。我曾经查阅过有关的资料,当时关注社区的无外乎一类人,就是我们的社会学研究专家,也就是在我们的社会学字典和社会学教科书中,“社区”这个词常出现,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包括我们常用的语言词句中,基本找不到“社区”这个词。在中国,是如何形成社区概念和社区理念的呢?这要感谢我们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1984年,中国城市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大家都知道中国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城市的管理体制是以单位体制为主,整个社会的调控体系是建立在单位调控体系基础上的。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首先在企业就动摇了过去将近50年的企业社会化和单位社会化这个强而顽固的单位文化,从而松动了整个单位体制,单位体制松动之后,整个社会的服务功能由单位转向社会,必然需要有一个承接的单位,那就是社区。所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民政部提出了社区服务,进而提出了社区建设,我们中国的“社区体育”就在那个时候同期提了出来。我们说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中国城市社会体育发展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本研究在对城市不同类型社区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为有效推动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参考,今天的报告是我2004年的一个国家课题的一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完全展开,我就拿我比较重要的观点来谈,报告的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不同类型社区体育的特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们讲中国的体育社区,首先要了解中国社区的特点,中国的社区和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中国自己的特点,而且非常明显,因为在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单位体制如此顽固的情况下,中国社区的类型必然要受到我们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社区类型跟任何一个国家比较都有典型的区域特点。
我们首先看一下中国的居住地带,中国居民有四大居住地带:
(一)旧城区的旧居住地带。我们民政部曾经在1999年对中国的社区类型进行了分类,把它分为:板块社区、单位社区和综合社区。板块社区中的第一种类型就是传统社区,这种社区一般都聚集在城市的老城区,这种社区是城市建设最早的三无人员的落居点,这类社区一般不成规模,相对来说环境和卫生条件比较差。
(二)混合居住地带,我们习惯称之为单位社区。这类社区以国营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为主,自己建房,分给自己的职工居住,配套设施较齐全,居住的环境较好,以单位的属性和级别而发生居住上的分化,有类别的分化,也有分成的分化。比如我们过去国家级单位的居住环境就比较好,大集体和小集体这样的单位,有的没有住房,有的住房相当差,有的是根据职业分类,有工人的居住区,有文教人员的居住区,还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居住区。
(三)新居住地带,我们称之为综合社区。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房地产改革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居住区,他是以居住区的形式以非单位为主来开发,这里只能说以非单位形式为主,而不能说完全是居住区形式,因为我们目前新居住地带的开发还包含一些与单位和政府相一致的开发形式。
(四)城乡结合部和都市里的村庄,我们称之为边沿社区。这类社区也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板块社区的一种,这两种板块社区一部分是分布在城市老城区的中心,另外一部分镶嵌在我们城市繁华区的空隙中,还有一部分在城郊结合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来人口的居住地,这类社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当大。
这些居住空间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首先,以居民个人的经济地位及家庭为主导的分化不够明显,这种状况和国外正好相反,我们到国外去就会发现有富人区、中层阶级区和穷人区,在中国,起码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很少听到这种分层。近5年,已经开始出现了中国居住的分层,像高级的别墅区、经济适用房地区等等。其次,商业空间和娱乐空间的重合,这类社区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工作社区,比如我们的大学,教职工的居住区和教学区经常混在一起,我们大型的厂矿企业都是如此,同时,我们镶嵌在一些大型单位中的商业区和娱乐区全部混合在一起。最后,新居住地带功能完善程度差异较大,单位制和非单位制并存,这是新居住地带,也就是混合社区中现在的完善程度出现了阶层的分化,有很少的一部分是以单位的形式盖的房子,我们称之为单位型新居住地带,这种居住地带配套设施要略微好一些,有些地区就不收物业费,而如果你完全买商品房,物业费非常高,我们以单位牵头的新居住地带即使有物业费,也相对较低,我们对北京市曾经有个调查,70%是不收物业费的,这样一来,他的整个完善程度和我们要付出的消费差距也很大。
归纳起来,这四种社区具有如下特点:1. 看社区居民的组成成分。传统社区和综合社区、边缘社区,其居民成分异质性较强,而我们的单位社区同质性较强,同一个单位、同一个职业、同一个企业,居住在一起。2. 社区环境和条件比较好的集中在单位社区和新型的综合社区,传统社区和边缘社区较差。3. 社区的互动情况和互动频率,传统社区和我们的新型居住社区的互动强于职业间的同质人群的互动,特别是新型的居住地带,人们从互相不认识到逐步熟悉,逐步形成较强的社区氛围,我们称之为社区的互动氛围,社区的互动频率逐渐增强,而单位社区单位的互动远远大于社区的互动,为什么呢?我们曾经专门组织博士对“单位社区的单位互动如何不能向社区互动转移”做过专门调查,由于单位社区的居住和单位中的职位有直接关系,所以他所有的生活时间难以和工作时间的角色分离开来,所以经常以单位的互动为主。职位的不同在社区中就会体现出地位的不同,我的楼上如果住着我的校长,我的楼下如果住着我的职员,那么无论在单位还是在社区,他永远是我的领导。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外面的社区去居住,他就是想摆脱生活空间中职位的差异,想寻找一个完全个性解放的自由的空间,而中老年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如果到外面的社区居住要付出更大的消费成本。4. 社区的氛围必然受互动频率的影响,传统社区及综合社区的社区氛围比较强,传统社区和综合社区的认同感也较强,而单位社区的单位认同远远高于社区认同,后面的几个图表可以看的更加清楚。
不同类型社区体育的特点。不同社区的体育状况含有的指标特别多,我选择的是带有显著性差异的几个特点:(1)体育人口的状况。我们在五千多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边缘社区体育人口的比例明显偏低,只占21.6%,而单位社区和混合社区的体育人口比例偏高。(2)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边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略低于其他类型的社区,在做组织化程度调查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女性的组织化程度比男性高,特别是一些自发形成的体育组织,女性的组织化程度远远高于男性。(3)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略有差异,这些表上显示的更清楚一些,传统社区以公共场所公园广场为主,和新型的社区是一致的。单位社区是以公共场所和单位场所为主,边缘社区也和它接近。从表上的排序来看,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公共场所,第二位是公园,第三位是单位社区,而住宅区的体育活动场地的选择排在第四位,可见在社区体育调查中,社区的主要场地活动设施还没有成为主要的平台。我们专门对“居民对社区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做了调查,调查数据令人非常担忧,满意率为10%,不满意率为51.8%,持中立态度的为37.9%。不满意率为边缘社区最高,新型综合社区满意率最高,这和社区的条件有关系。(4)社区居民经营性场所的消费情况,四类社区的调查也明显地显示出新型综合社区的体育消费状况最好,边缘社区最差。居民对体育活动的满意度和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与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不完全一致,排序是一致的,但不满意率高了10%,满意率20.6%,不满意率30.6%,一般的是47.7%。可以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我们群体工作者包括社区管理者,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方面花费了很大力气,组织了各种体育活动,来弥补场地设施的不足所带来的遗憾。不同年龄居民对体育活动组织单位的选择差异非常大,越年轻的人对单位的依附性越强,年长者对社区的希望很高,这和不同年龄段人的生活空间有很大关系,中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特别是老年以后,社交圈缩小到生活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区的归属感在递增,年龄越小,单位的归属感越小。
社区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75.1%的人选择修建体育活动设施,二是组织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第三是建立各种体育组织。
最后归纳一下不同类型社区体育的总体特征,单位社区和综合社区的总体评价目前属于较好,传统社区较差,城乡结合部的边缘社区的总体状况是最差的。
二、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是场地设施不足和场地设施的整合。现状调查显示,75.1%的居民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居民的不满意率在51.8%,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众望所归。
关于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一)要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住宅区与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这些过去也经常在文件中出现,但要形成制度化的不多,去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已经联合制定了城市社区体育用地的指标,将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配套起来一起执行,这个指标的实行对我们社区体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标准要考虑不同经济状况的居民需求,也就是说要考虑到体育的分层。国际通行的社会服务的概念通常有福利服务、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三部分组成,我们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中也要涉及三大类的服务,而我们国家的居民可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呈现出“两头多中间少”的状况。1. 是福利性的全民健身路径、健身广场、健身公园比较普及,福利性的体育场地设施深受老年人群、低收入人群及青少年的欢迎,这要归功于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实施;2. 商业性的体育场馆发展较快,价格较高,主要受高职类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人的青睐;3. 是中间层次的、符合广大工薪阶层需要的体育场馆少,收费高。不是实际的数量少,而是可使用的场馆数量少和收费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多年来各级政府为制度化的将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如果到各省市去调查,会发现规划中写得非常清楚,但真正执行起来就变成了一个软指标。(2)公共服务的收费价格控制不利,我们的社会服务有三大类:免费的、非营利性的和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收费标准国家几乎无法控制,有的公共场所的收费标准可以和商业场所媲美,谁来控制价格,怎样控制,我们的“八号文件”里虽然提得很清楚:“要求各省市要制定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收费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省制定出来。(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规模以及布局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体育需求不相匹配,都市体育中人们的体育需求发展得非常快。都市体育中,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是不是跟我们都市发展的水平相匹配,如果很匹配,就不会有51%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用地指标定额偏低,执行不利,造成公共体育场馆数量的不足。我们要呼吁,没有钱可以暂时不建,但是一定要给我们留下空间,现在是在室外,一旦有条件了,可以建成简易的场馆,钱更多了我们可以建高档次的。如果不留下空间,会无法弥补。(4)地方政府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本地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的财政预算,场馆只能靠高收费来筹集这部分资金,这也是造成体育场馆收费控制不利的一大原因。
(三)要围绕体育居民体育活动圈和双休日体育活动圈来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日常体育活动圈主要是供老年人就近锻炼,少年儿童放学后,在职人员早晚进行体育锻炼,这个体育生活圈的参与人群主要是中老年、弱势人群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人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时间内的休闲时间比例下降,而双休日的体育休闲时间增长,这就对我们身边的场地提出了要求,如果我们身边的场地很方便,也许就能够使没有时间锻炼的人受到体育场地设施身边化的影响,能够成为体育人口。双休日的体育活动圈的体育场所要比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多,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体育需求外,还要考虑双休日居民的集中体育需求,这个体育活动圈的参与人群既有在职人群和学生,也有老年人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群体。
关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整合问题。我们在对体育场地设施调查的时候发现,我们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存在着两大问题:奇缺和部分利用率极低。缺和浪费,这实际是一个整合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学校、单位、社区体育资源的相互调节与互补。大众体育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体育资源的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场馆,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由于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风波,部门的壁垒和行业的壁垒,使原本不足的体育资源在使用上发挥不了作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个问题在社区中最明显。今年的三月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一个“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和“体育资源共享”的座谈会,那么首先要从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着手。谈论的时候才发现,不能开放,不能共享!它的原因也太多了,但主要是条块风波和行业壁垒造成的,如果问题不解决,后面的问题也不能解决。
这个问题的对策:首先要打破条块风波,增强大社区的意识;第二,增强企业和社会投资,改善场馆条件,为有偿开放创造条件;第三,打破全福利性体育观念,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价格,实行有偿、低偿开放,引导体育消费;第四,施行互惠互利,谁投资,谁受益;第五,政府可以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学校、单位开放的体育场馆施行经费补贴,保证开放场馆的学校、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失。那么这里我们还应该提出国家的财政也应该对开放的体育场馆的设施运行费用提供保证,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原因分析中的最后一个原因。
社区体育参与不足的问题。现实调查中居民呼吁要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要建立各种体育组织,要加强宣传,加强体育技能培训等。我们在社区体育管理者的调查中,他们的抱怨是社区体育活动太难组织,太难开展。那么我们把居民,也就是我们的参与者和组织管理者双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是社区体育参与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对策和职责就是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的设施及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社区体育机制是社区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广泛参与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指社区体育工作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它包括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团体和中介组织,甚至还有我们居民的单个主体;另一层意义是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它主要面对的是我们全体社区居民的广泛性。
关于社区体育工作主体的参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社会走向了快速转型期,社会转型的过渡和进化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当时城市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的相互交织的特点,所以说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必须要发动社区辖区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借助全社会之力,力求社区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社区单位体育的参与积极性,整合辖区单位已有的体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体育教育体育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缓解社区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紧缺的困难。
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居民参与是指居民个体参与社区公共事物决策与管理的过程和行为。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了社区建设的效果和对策,而我们社区体育的参与,居民既是管理和组织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受益者,所以他是双主体。
对策之一就是要居民体育利益的社区化。让我们的市民,从过去固有的单位归属向社区归属,单位意识向社区意识转变。首先我们要考虑他的利益取向,所有的利益取向都在单位,那么他永远不是单位归属,如果我们的体育利益逐步由单位取向向社区取向转变,那么自然而然的,他就会归属与社区体育,成为社区体育的积极参与者;第二,居民参与的组织化。去年一年的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的追踪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居民参与的组织化和零散化,造成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非组织化的居民参与,它很像一盘散沙,时起时落,特别是一些松散性的组织,如果不能很快的组织化,不能形成组织网络,用上海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种网格化,那么他这种活动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持续性,我们的管理者抓一下,他紧一下,不抓,可能一年都没有活动。所以说,特别是我们的场地设施开放,如果我们没有有组织的社区体育活动,我们所有的场馆,包括我们的单位,我们的公共场所,都不敢开放。为什么?因为一旦开放以后,没有人管理,它的安全,它的场地设施的使用的保护,就难以得到保证。所以说,不管是我们参与的经常化和普遍化,以及对我们场地设施使用的保护性或者是安全性,都需要我们居民参与的组织化,这两大对策是我们解决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法宝。
关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的对策。我们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就是社区体育的纯福利性。躺在国家无偿提供的永久、舒适的球场上睡觉,这样不符合我们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社区体育服务的过度商业化趋向,现在我们很多的社区体育中心,只要条件好一些,它的收费标准很快就和商业,民营和私营场所的收费标准相接近,这是我们居民反映比较大的问题。谁来控制社区体育,特别是我们的公共场所,这种非营利性的场所的收费标准,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和我们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转型相联系的,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社会体育,从单位体育主宰向社区体育主导,从行政管理型体育向社区自觉性体育转变的客观要求,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社会转型的进化性特点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持续特征,发展变化的深度、广度特征,我国城市社区体育选择渐进式发展模式较为适宜。社区体育渐进式发展模式是对特定时期社区体育的发展时间、深度、广度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性特征的概括。本文依据社区建设和社区行政改革为实质性线索的经验和思路,把渐进式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分为三个时期:我们社区发展初期的社区体育,发展期体育和成熟期体育,从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发展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发展初期,我们把它界定为单位行政式的社区体育,发展期是行政单位性的,成熟期是社区行政制。在这三大时期中我们目前所处的是发展期之后的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