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的构思

朱小龙

(苏州市体育局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以上海为龙头、苏南浙北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和拉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航母之一。太湖流域是长三角的核心腹地。太湖是中国著名五大内陆湖泊之一,是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吴文化的母亲湖。目前,国内对环太湖经济圈、城市圈、文化圈、体育圈十分关注。2002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体育界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建议构建“环太湖体育圈”的提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2002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环太湖体育圈”写入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中;2004年2月,国家旅游局将《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小长三角旅游圈)的专项规划》纳入了“十一五”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苏州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太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打造“文化太湖、健康太湖、绿色太湖”,作为发展经济、促进旅游、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

1 建立“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从地理环境上看,在环太湖的五座城市中(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抱太湖,南接浙江,北依长江,处于苏州无锡常州、苏州嘉兴湖州的交接点上,是环太湖流域的中心城市。不难看出,无论是构建“环太湖体育圈”抑或“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打造苏州特色体育带则是实现“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构想,加速环太湖区域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随着苏州太湖流域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群众旅游、健身意识逐步增强,旅游、健身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省、苏州市也都提出了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999~2001年,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体育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以上种种,均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以“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专项规划”为依据,以苏州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体育基础,以及社会发展目标为条件,开展苏州特色体育带的研究,既是构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的客观需要,也是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新路子,推动苏州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2 “体育圈”与“体育带”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圈”(包括城市圈、都市圈、经济发展圈、生活与旅游圈等)是指具有相同历史、文化传统背景,有着类似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特指发展区域。这种区域往往是由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与互动、且有着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大小不等的发展带所构成。

很显然,有“圈”无“带”,是空“圈”;有“带”无“圈”,则孤立和闭塞,同时也是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发展特点的“带”。研究“圈”必须研究“带”,“带”的发展则必须有“圈”的指导,遵循“圈”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立足“带”,面向“圈”,才能谋求共赢共利的双赢局面。

“体育圈”与“体育带”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表现出这种局部与全局、整体与要素、互动与联动的动态和发展的关系。“体育圈”建立在“体育带”上。同时,“体育圈”、“体育带”按照不同的层面划分,还可包括数个“体育层”;按照不同的区域范围划分,还可包括数个“体育点”。

构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同样必须遵循“体育圈”与“体育带”的这种关系。

3 “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及苏州特色体育带的基本含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按人们出游的目的分为六大类,即休闲、娱乐、度假类;探亲访友类;商务、专业访问类;健康医疗类;宗教、朝拜类与其他(4)

“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又称“小长三角健身度假旅游圈”,是指按照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利用太湖流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健身、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品,完善各类服务网络,创造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体育文化需求。目前,“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专项规划,国家旅游局正在抓紧编制中。

“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由不同内容的“带”所组成,也建立在不同地段的“带”上。“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体育带是指以太湖山水为依托,以苏州地区为区域,以体育健身为主题,以休闲旅游为载体,以水、陆、空体育健身项目立体开展为活动内容,以大众参与为主要活动方式,融体育、旅游、生态、文化等因素于一体的国内必选、国际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健身旅游基地,形成动态发展的体育战略布局、合而不同的体育资源开放观念、亲切怡人的体育服务环境、不断领先的体育人才支撑平台,服务于环太湖城市居民和外国游客的休闲需求。

4 “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的具体特色

在构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中,苏州适应当地和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按照地理区分、分层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组合体育资源、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当地的体育健身旅游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体育带层,构成“苏州特色体育带”。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特色。

4.1 地理环境特色

“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依托苏州占据环太湖五城市31%的面积、80%的太湖水面、62%的太湖岸线和苏州独特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建设,具有鲜明和独有的地理环境特色。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都分布在苏州境内。苏州市吴中区素有“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吴中”之美誉。太湖共有72座峰,有58座在苏州市吴中区,国务院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区中,苏州市吴中区占6个。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也在苏州市吴中区境内。

4.2 带层特色

从太湖由近到远,分别为核心层、腹地层、延伸层。

4.2.1 核心层

指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该度假区始建于1992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度假区,位于苏州市西南太湖之滨,距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仅1.5公里,首期开发面积11.2平方公里,目前区域扩展至160平方公里,人口达11万,已建成开放或运营的主要有:体育休闲景观带、苏州太湖水星游艇俱乐部、苏州渔洋山旱地雪橇、上海华银航空飞行俱乐部苏州渔洋山飞行伞训练基地。

4.2.2 腹地层

指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紧邻的苏州城区,包括苏州所辖的7个区,古城区有3个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新城区有4个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两区合署办公)。

4.2.3 延伸层

指分布在苏州城区北部、东部、南部的苏州所辖5个县级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

4.3 内容特色

包括生态体育、景观体育、商务体育、都市体育、时尚体育、人文体育、乡村体育。

4.3.1 生态体育

主要指依托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吴中区石湖和穹窿山、工业园区金鸡湖、高新区苏州乐园狮子山、阳澄湖、常熟市尚湖和虞山等生态山、水资源,围绕不同的自然景观,开发体育旅游度假村、体育森林公园或主题公园,开发环湖自行车、环湖轮滑、汽车越野、龙舟、钓鱼、摩托赛艇、滑水、滑翔、无线电测向、定向等体育旅游项目。

4.3.2 景观体育

抓住苏州推进城市化的契机,建设、完善各县级市体育中心设施和功能,与已建成的苏州市体育中心一道成为苏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宣传体育健身意识的良好载体,成为苏州市民全民健身的好去处。

4.3.3 商务体育

围绕苏州发展会展经济目标,依托对外开放的综合优势,利用体育场馆、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和众多星级宾馆饭店等硬件资源,联合体育厂家,积极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和各种体育主题类的商务、经贸、节庆、展览、论坛、研讨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商务旅游,以旅促商,以商兴旅。包括正在苏州举行的和全运会、城运会齐名的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以及2006年起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国苏州轮滑世界杯环太湖马拉赛。积极市场化运作这些赛事,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提高女子举重、跆拳道、现代五项、男子手球、田径中长跑5支省队市管专业运动队竞技运动水平,为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创造更好的吸引力。

4.3.4 都市体育

在苏州城区大力开发、建设便民、利民、为民的体育设施,方便市民随时、就近参与体育锻炼。发挥城区公园和分布社区、街头的小游园优势,适当增加小型体育健身器材,将其合理地改造为小型体育主题公园。开发大型厂矿企业、高校和中小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等存量资源,适时向社会开放。在环古城河上,开设游泳、龙舟、赛艇等体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都市体育旅游事业。

4.3.5 时尚体育

苏州国家级开发区和其他各类开发区内,外籍人士、高级白领众多,其工作薪酬高、体育健身意识强。要在现有体育场所的基础上,继续增办高级体育健身会所,开设时尚街舞、冲击有氧、哑铃有氧、搏击操、爵士舞、瑜伽、拉丁舞、壁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精心打造时尚体育。

4.3.6 人文体育

依托吴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孙武在吴中区穹窿山写就《孙子兵法》的精神,发掘、继承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内涵,发挥苏州体育名人多的优势(如:世界著名教练,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曾在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就读、现国际奥委会委员、台湾奥委会执委吴经国;前中国女排队长、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等等),开发体育人文旅游资源,建设体育名人堂、体育主题餐厅、冠军道路等,提高历史文化内涵。

4.3.7 乡村体育

前几年,苏州乡镇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体育乡镇”,应创新工作思路,巩固发展乡镇特色体育成果。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举行拔河、风筝、棋类、乒乓球、篮球、武术、秧歌、桥牌等体育比赛。经营好高尔夫球场,提高经营效益。

在核心层、腹地层、延伸层构建中,均融合景观体育、商务体育、人文体育的内涵,核心层以建设生态体育为主,腹地层以建设都市体育、时尚体育为主,延伸层以建设乡村体育为主。

5 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成“苏州特色体育带”的综合示范区

“苏州特色体育带”整体是“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的示范,同样,在构建“苏州特色体育带”中,也要注重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将核心层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苏州特色体育带的先行试验区、综合示范区。

要以2008年北京承办第29届奥运会尤其是2010年上海承办世界博览会为历史契机,以打造“文化太湖、健康太湖、绿色太湖”为目标,以环太湖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为载体,高起点做好核心层的规划,形成水、陆、空立体化的开发格局,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努力把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的龙头,为“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苏州特色体育带建设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利. 政协体育组向九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构建“环太湖体育圈”[N]. 中国体育报, 2002-3-13(1)

[2]张发强. 贯彻“三个代表”,抓好“三个环节”,借助“三会两湖”,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局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90~294

[3]孙玉波. 长三角旅游圈列入“十一五”重点发展旅游区[N]. 苏州日报,2004-3-6(A5)

[4]谭燕秋,葛见珠. 我国现行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及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

[5]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构建“环太湖体育圈”的设想[J]. 体育工作情况,2002,5:10~13

[6]李建国,卢耿华. 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1)

[7]金国祥. 对于建设长江三角洲体育圈的战略构想. 上海体育科研[J],2003,24(6)

[8]陆小聪. 建立互动机制构建长江三角洲体育圈[J]. 体育科研,2004,25(1)

[9]沈建国. 长江三角地区体育资源一体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2)

[10]朱子丹,黄波. 试论构建“环东湖体育圈”的基础条件、发展战略及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23~25

[11]苏州市统计局. 苏州统计年鉴——200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2]苏州年鉴编纂委员会. 苏州年鉴——2004[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