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研究状况

残疾人体育是指个体在生理、肢体等方面有功能障碍,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体机能的运动。它兼具群众性体育和竞技性体育的特点。前者以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增强体质、康复健身为目的;后者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

一、残疾人体育的研究领域

残疾人体育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科研在这个过程的发展前期只起到很微小的作用。1985年,残疾人体育委员会成立了科研附属协会,其目标是要确立残疾人体育的研究领域。确认7个研究领域并在随后的残疾人体育组织的会议上投票通过。这7个领域对所有的残疾人运动员来讲都是常见的,这7个领域如下:

训练和/或比赛效果,包括体能组成、行为模式、运动表现、分级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活动作为训练和比赛的手段;

教练员、志愿者和官员的挑选和训练,包括挑选的方法、训练计划的效果、教练的背景,以及志愿者训练的可行性;

科技的发展,包括器材和轮椅的设计、改装,拐杖和假肢的设计和改进;

运动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包括内在动力、自信对运动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年龄、性别、民族和残疾的类型对运动参与的影响;

残疾运动员和正常运动员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从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和营养学角度;

残疾人体育的人口统计,包括国际和国内运动员的信息,年龄、性别、种族,比赛和分级;

运动的立法、哲学和历史基础,包括法律的效率、运动歧视的发生,以及残疾人体育的未来。

研究领域的确立会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残疾人体育也是一样。目前的研究显示了这7个领域的进步,而且像所预料的那样,在这7个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有关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方向的问题,运动员的描述、分级的讨论和其他哲学层面的问题,教练、训练效果和统计学方向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编.残疾人体育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3.。对七大领域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发现新的领域。

二、研究规模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有关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文献后,逐步发展。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历史悠久,但研究文献的大批涌现也是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内,涉及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也早已在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中出现。在此关于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状况的描述只是基于下列被检索到的文献资料做出的整理。从“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8个库中以“残疾人体育”、“特殊体育”、“残障人体育”、“适应性体育”分别进行检索,将文件的数量列出表格,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相关论文在近20年来数量上的明显变化。经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成果的出现频率可以在下图中看出一个大概脉络(图1)。

图1 残疾人体育研究成果统计数据周丽红,李实,周红炜.近20年我国残疾人体育领域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3):94-97.

据文献记载,我国出现与残疾人体育有关的文章大约是在1979年,主要是新闻介绍性质的文章。在2000年以前,有关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类文章很少,而且残疾人体育的论文中,以硕士论文第一次出现,还是在2002年。从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在1984年到2000年这长达16年间发表的论文,仅仅是2007年上半年所发表论文的1/3。在上世纪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前期,我国的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每年也只有少量的相关文章问世,这也和残疾人体育在那个年代没有完全被社会认识有关。从2000年以后,我国残疾人体育方面的研究论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2003年和2007年两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一批研究成果的产生,其中2003年~2004年度93篇论文中55篇是学术会议的成果,2007年96篇中83篇也来自学术会议。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有大批的有关残疾人体育方面的论文发表,但大都是通过这两次残疾人体育学术会议中所发表的,假设没有这两次会议,那么如今有关残疾人体育的论文虽说有提高,也不会增加多少。我们假设去掉这两次会议的55篇和83篇学术会议成果,结果将会如(图2)所示。

图2 1984年~2007年有关论文发表情况统计

三、主要成果

由于2008年残奥会和2007年上海特奥会的举行,加上中国特殊教育改革导致教育体系、教育设置的变化,随之也衍生出新的问题并吸引了学者们的研究视线,渐渐地特殊教育领域和体育领域的专业人员都意识到并开始思考、研究这些曾经被忽视的现象。而2003年和2007年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又为学者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至此,以2003年和2007年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为主要载体,大量的有关残疾人体育的论文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问世。这期间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学术会议发表的文章,都有很多很有代表性,很有创意的观点提出,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真正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刘绍曾的研究刘绍曾.对盲童体育教学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2, 15(3):46-51.认为,保健、传递和教育应该是盲童体育教学的三部分任务,个人的、陆上的以及徒手的练习应当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而集体的、水中的、有器械则相对次之,可以采用讲解、触摸、信号引导、分解练习、消除恐惧、互助等方法进行教学。该观点的提出对于盲童的教学任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金梅的研究金梅.特殊体育教育中的舞蹈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 (6):64-66.是基于特殊体育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研究中提出,教学中老师的手势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对失聪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上,突出节奏是一个重点,让学生把握节奏,结合老师的手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春凤的研究杨春凤.听力障碍儿童自卑心理体育康复研究[EB/OL]. http://www. dytx.net/news[2010-5-24].认为,对于一些缺乏自信心的聋生,可以采用跳绳、广播体操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而对于那些孤独、怪僻的聋生,拔河、足球、篮球等集体性很强的活动则更为有效。

施敏等人的研究施敏,葛晓艺,高学民.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中重度弱智学生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6(06).认为,智障学生的一些潜能提升可以通过全脑型体育教学训练达到,比如上下肢的左、右侧肢体运动技能的潜能。全脑型的体育教学训练可以弥补他们一些自身的缺陷,充分发挥其发展协调能力。而上肢力量潜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力量综合素质,对提高弱智学生心智潜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何敏学等对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改革曾经提出过如下的建议何敏学,宋强.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J].体育学刊,2005,12(1):87-89.:深入开展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加强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物质条件。

郝传萍综合性地分析了三类残疾学生的运动学习特点,分别是目前受关注最多的智障、盲和聋的学生。并建议目前的相关特殊教育的教学大纲应该得到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郝传萍.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0(3):56-58.

赖福芬等人的研究赖福芬,钟金玲.谈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148-150.认为,采用形式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对于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以及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作用上效果显著,而且可以鼓励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乐观地面对生活。

绍志春等人把体育与一些其他的知识相结合,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把体育与语数知识相整合、体育与劳动生活相整合、体育与音乐舞蹈相整合、体育与游戏活动相整合,使更多的智障的学生能够更有兴趣的参与到教育训练的过程中绍志春.徐佩佩 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初探 [J] .中国特殊教育2004(06).

李红在她的有关研究中李红. 运用多媒体进行生活适应教育初探 [J] .科技资讯2010 (8).则认为,弱智儿童的班级设置是应该由学生自己的本身需求来确定的。另外,在小的场地教学一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智障学生分心,因为智障学生在集中注意力上本身就是有困难的。此外,李红学者还注意到了环境对于智障学生的影响等等。

周引梅等7人在研究体育活动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时指出周引梅,刘运洲,刘清.体育活动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2006:86-88.: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学业完成;培养良好品德,积极适应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展现自我价值;增进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体健康,矫正生理缺陷;提供了增强自信心的机会;有助于抑郁情绪的消除;使个体正常化,提高归宿感;提供了增强适应力的机会;提供了获得乐趣、享受生活、体验充实与满意的机会。

张凤霞等人的研究张凤霞,王岗.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与特点[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11-12.认为创造纪录并不完全是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而充分参与则显得更为重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的一些残疾得到恢复和发展,也可以减轻一些残疾程度,增强本身的体质。在身体恢复部分健康的同时,可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也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恐惧以及对一些健全人内心的抵触和排斥,以更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才是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为主要的目的。

宋玉芳的研究角度则从社会学和文化学,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残疾人体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宋玉芳.残障人体育的社会文化意义[J].西安体育学院学,2003,20 (2):22-24.。认为社会学意义的主要表现是:首先,对于残疾人个体而言,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康复和恢复,从而有着自我意识;其次,从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体育活动可以加速残障人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和促进残疾人与整个社会群体的交流;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缓解社会转型给残障人带来的冲击,减轻社会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压力。这也正体现了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符合我国目前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吴雪萍等人在诠释特殊体育内涵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问题,研究认为吴雪萍,金昌龙,周李莉.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72-80.,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包括多个方面,有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唐新发在对残疾人参与体育的目的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唐新发.邹议残疾人体育的目的[J].荆州师专学报,1996(2).,认为通过体育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以恢复、保持和提高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其观点和张凤霞等人的观点基本吻合。强调的是参与,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张加贝则是从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对特殊体育学进行了论述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37(6):56-58.,通过对一般体育教育与特殊体育教育的比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特殊体育教育的内涵大概有这样的几个特征:即服务对象、课堂层次、教学方法、适应要求、学科形成的不同。另外,根据特殊体育教育的服务对象来看,他认为特殊体育学广义和狭义上所包含的人群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广义上包括残疾人、智力超常人、年老体弱人、忽视锻炼的人;而狭义只包括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龄中小学学生平均水平的在校残疾学生。他的观点也为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概念界定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

近20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反映出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残疾人体育发展的现状,也反映出伴随着对残疾人态度的转变残疾人体育参与程度提高的现实状况。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观,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日益得到重视,残疾人的体育参与问题也在其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保证残疾人的体育参与权利,实现残疾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自主选择参与体育运动;如何使体育运动也成为残疾人生活的一部分,使残疾人从体育参与中获得益处,最终实现残疾人通过体育,融入主流社会。这些问题都需要体育学术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解决了这些理论问题,才能指导我国蓬勃发展的残疾人体育事业,才能真正实现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和谐相处,平等的享有体育参与的权利,体现社会的发展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