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强国建设
-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 1134字
- 2020-06-24 18:57:02
关于体育科研成果可持续应用的思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目前,随着竞技体育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成绩不断被刷新,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针对竞技体育的科研投入也越来越大,涉及学科和领域也逐渐扩大,采用的技术手段也日益先进。
在竞技体育领域,科研工作对于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提高的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例如,利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可以随时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程度,随时监控其训练强度,既能够保证运动员以较高强度水平进行训练,又能够保证其不因强度过大而造成伤病。运用运动医学的技术手段,可以监测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水平,保证其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参训参赛;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及时治愈伤病,恢复疲劳。运用计算机、传感器和软件技术,可以在运动员训练甚至参赛的高速高强度状态下,快速、准确地获取加速度、速度、角度、力量等运动参数,并快速反馈给教练员,供其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指导运动员以更佳的技术和战术训练应对比赛。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和手段,可以比较准确地评测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心理状况,发现心理问题,反馈给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以及时调整和疏导。采用先进的材料工程技术,可以发现和制造出重量、强度、柔韧性等更加符合运动需要和运动员人体特征的训练和比赛器具、装备器材等。对于群众体育,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自从1995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每年至5年一个周期的全国性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在全国范围针对5至60岁人群,采集其身高、体重、力量、肺活量等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并进行分年龄段、性别等方面的统计运算此项工作,采集样本量巨大,运算内容复杂,综合采用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测量学、仪器器材等多种技术手段。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普通人群体质情况,如何给出科学健身指导方法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工作成果,对于群众健身和体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要持续不断地获得成果,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同样,对于体育经济而言,体育市场的调查和研究、体育用品的研发和生产、体育产品的营销和管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在体育领域,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各项工作的意义,也是如此。
2003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指导我们具体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而对于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高,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对于体育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和促进作用
随着科研在体育领域各方面工作中重要性的提升,国家体育总局各个相关部门针对如何将科研与具体工作更加密切地结合,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根据新形势和新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管理体系和具体方法,随时调整,使其又好又快地适应项目要求。在激励机制、政策导向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坚持发展的观点,以人为本,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力争达到各方面的全面协调。例如,针对竞技项目,逐步探索、采用和完善运动队科研教练制度和体制,从制度方面保证训练、竞赛和科研的协调,保证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要求和待遇,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保证竞技体育科研工作的同时,在科研课题申报方向设置和经费匹配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面向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体育训练装备器材研发类”项目,兼顾几个重大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新中国体育领域科研工作的开端,以1958年原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的成立为重要标志。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成立以来围绕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开展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据统计,科研所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各类科技成果,就有295项。特别是在1999年到年期间,在改革开放迎来巨大发展的过程中,科研所为中200国竞8技体育的腾飞,国民体质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丰硕的成果。目前,体育科研进入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整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阶段。雅典奥运会后,科研所制定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005-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在宏观发展战略与阶段性发展目标上达到有机统一,形成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层面、不同运动项目的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体系”,明确要“继续做好基础研究、开发前沿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为体育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于体育科研成果可持续利用的思考和若干措施
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科学研究和探索本身的坚持不懈和不断发展,还包括对于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利用。没有对前人成果的利用和认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研究命题和目标;而对以前成果不加以归纳、总结和提炼,就是对资源的浪费。科研所对于科研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成果利用的目标,就是一个部门和单位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以及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探索未知事物和未知世界,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而达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服务,就是达到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科研成果能否被有效利用,而且能否被可持续应用,也是科研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体育领域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利用,有以下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运用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发现共性特征,提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规律性成果,服务于体育工作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过通个体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一般情况下,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和技术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极具特点。针对这些运动员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所获得的成果,也具有比较独特的个性化。问题和对策都具有特殊性。如何从这些具有个性化、特殊性的研究成果中逐步提炼出具共性、一般特征的结论,发现其共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系统地整理和提炼,发掘本质内涵。例如,步法移动速度对于乒乓球运动而言,非常重要,移动速度慢,肯定无法赢得比赛。而不同运动员,影响其步法移动速度的原因各有不相同,包括自身反因速度较慢、腰背和下肢力量不足、有伤病等原因,各种因素各具特殊性。但是,通过分析研究,无论原因如何,要提高步法移动能力,一般是采用固定方向和节奏的折返跑训练,以及模拟实战的随机变向移动训练,其原理和方法都基本一致,具有普遍性。根据这种性质和训练要求而研制的步法移动训练引导系统可以用于每个运动员。而且,类似原理的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羽毛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中的步法移动训练中。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积极利用成果,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前进过程,不断推动体育科研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对世界的深层次认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并且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经历和成绩,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何将这些财富发现、提炼和积累,并且可持续地加以利用,是体育科研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前一次成果的应用,就是对现有认识的实践;而不断实践所获得的新的认识,就是下一次科研命题的新的起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矛盾,就是新的科研攻关的目标。
所以,要求我们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始终重视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在完成研究之后,除了撰写研究报告、发表文章、申报专利和知识产权,完成主管部门的成果鉴定之外,更要进一步活跃思路,以持续不断的开拓精神,以市场化的思路探索应用之路,拓展应用范围,在应用中发现新的需求,为更高层次的研发奠定基础。例如,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成果,尝试运用数学方法,提炼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编制测试、检验和训练软件,将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体育实践。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成果,如仪器器材和装备用品类成果,积极引入先进的设计手段和制造工艺,研究运动员人体特征,以人机工程学的理念和工业设计的手段,以先进、实用、成本适当的材料来打造最优化产品,以最大化的市场规模服务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产值。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的要求推动成果应用,以精细化的方式管理应用过程,以注重最终效益的观念实现应用目标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科研成果的应用就是整个科研工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成果是否得到应用、应用效果和规模如何、应用对于后续科研的价值和意义等,都是影响科研工作是否全面协调的因素。
以往很多科研项目,在项目设立时的经费配置方面,都缺乏对于今后应用的长远考虑;很多项目在完成评审之后,成果即被束之高阁,造成了极大浪费。这其中,有配套机制和政策缺失、经费相对紧张、研发单位没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与市场和应用领域脱节等原因。
在今后的科研项目设置中,可以在预算中有意识地配置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推广和宣传,以实现研究、开发、应用的全面协调。
同时,在研究、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改变仅注重投入,忽略产出质量,忽视效益评价的不足,逐步建立效益审计、效益评价的意识,建立健全有关机制,加大经费和人力等资源的投入比例,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应用途径和渠道,最大规模、最佳效果地实现成果应用,而且持续地在应用中发现新的需求,完成更高层次“实践-认识”过程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