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关研究的现状

“竞技体育前沿技术”作为一个概念,在体育学术领域尚无明确界定,也还未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竞技体育学术领域对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其它学科对高新技术的研究相比,在学术上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亟待开发。竞技体育前沿技术无疑是属于技术创新这一更大范畴的,而目前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在整体上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前沿技术作为整个技术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本身的发展规律,需要有针对性的专门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更极少见到相应的研究成果。我们且从更大的研究背景,即在竞技体育技术创新的范围内,了解一下有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1902年,英国首先发明胶皮颗粒球拍,揭开了现代乒乓球运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据资料,我国的竞技体育技术创新,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由中国首创的排球“快板球”、40年代创造“快球掩护战术”、50年代创造“交叉战术”和“梯次战术”,还创造了“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正手奔球”、“反手急下旋球”等。60年代发明“长胶粒球拍”、“高抛式发球”,体操鞍马“单环全旋”,排球“平拉开”战术等等。70年代我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以来,各竞技运动项目技、战术创新成果卓著,运动成绩令世人注目,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对竞技体育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课题,多以各竞技运动专项技术为对象,分列进行,以自选课题、独立完成的形式为主。

经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检索,电脑显示,1988年以来有关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的研究课题,加上本人近一段时间所查寻到的相关课题总共有近80项。现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予以简要的综述。

1.2.1. 竞技体育创新研究内容的基本分布

统计表明:有关竞技体育创新研究的课题,在研究的主要内容方面,基本分布在以下6个方面,见(表1):

表1 我国竞技体育创新研究主要内容分布(1988~1997)

1.2.1.1. 对专项技术创新规律方面的研究

对专项技术创新规律方面的研究课题有30项,占40.0 %。从篇数比例看列第一位。反映了我国对竞技体育技术创新规律的研究,份量较重,专项技术特色突出,研究得较深、较细。其中较典型的成果有:李富荣的关于《乒乓球创新之我见》(业余训练1993年第2期)[3],他认为“创新”可以理解为:一切对国际乒坛新形势的技术、打法、器材等方面与众不同的运用,从而实现特长更加突出,技术更加全面,漏洞得以弥补。他还认为中国乒乓球界创新的路子应是很宽的。陆连康撰写的《时间差、空间差、位置差》(体育科技资料1979年第5期)[4],较系统地论述了由我国排球界发展创新的“时间差”、“空间差”、“位置差”三个技、战术概念、意义、技术要求,并进一步推进演化为11种具体的技、战术实例。赵山成在第一届全国体操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概论体操难度动作的十大发展法》,该课题将体操难度动作发展规律总结为“难度递增法、串连组接法、推测填充法、过程停格法、演绎复合法、借鉴移植法、飞行换握法、选择跳下法、动作逆转法、实用综合法”等10种方式[5],这是较早全面论述专项技术创新规律的学术观点。近年来,随着竞技运动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又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即关于专项连接技术创新、专项组合技术创新规律的研究。如刘殿春关于排球运动的《论防反中串连与衔接》[6],张然的关于《论串连和衔连》以及由祝雄、杨育青合作的《男子竞技体操难度动作的连接初探》(南京体院学报1994年第4期)[7]等。

有关专项技术创新规律方面的研究,具体实用,专项色彩浓,对各项目技术发展的特殊性有较深的认识。但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综合抽象水平上,在向项群技术训练研究和一般技术训练研究的发展方面,受到局限。

1.2.1.2. 对新动作技术力学原理方面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就课题数量而言,仅次于“对专项技术创新规律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多为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研究对象多为典型的创新动作或断面动作技术。研究方法、仪器、程序及分析都已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研究项目多集中在技术性较强的竞技体操等项目上。如由陆保钟、朱跃撰写的《肖瑞智空翻与特卡切夫腾越的技术差异》(北京体院学报1989年第1期)[8];冯张昌完成的《鞍马环上全旋动作的动力学分析》(北京体院学报1989年第3期),采用自行研制的“鞍马三维测力系统”,对全旋动作技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全旋过程中单臂支撑时间明显大于双臂支撑时间,这一结论与苏联《竞技体操》教材中的描述恰恰相反[9];沈正延关于《乒乓球旋转的力学原理》基于力偶——转动的力学原理,探讨了乒乓球12种旋转方向、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及着台后的反弹与旋转变化等[10];张厚玫、张天祥关于《从人体重心位置对跳高技术进行运动力学分析》(北京体院学报1983年第3期),探讨了跳高理论中的重要公式:H=H1 +H2-H3,结合几位世界著名运动员的起跳动作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11]。同类的研究成果还有《舒舒诺娃等世界优秀运动员跳马踺子后手翻直体后空翻转体360 °动作的技术分析》(姚侠文 北京体院学报1989年第3期)[12];《男子自由体操团身后空翻三周技术分析》(孙亦光 北体师学报1990年第1期)[13];《单杠抛射运动研究》(冯张昌 北京体院学报)[14];《对我国女子优秀体操运动员跳马起跳技术的研究》(冯张昌 北体师学报1993年第2期)[15]等等。

1.2.1.3. 新技术设想、设计、实验方面的研究

这一方面内容的研究课题有14项,占18.7 %,在篇幅比重上占第三位。对新技术的创新、设计及实验一直是比较活跃的研究方向。由李安格承担的《女排发展“快速反击”新技术、新战术的设计和实验》〔中国体育科技1981年排球专辑(二)〕,设计和实验了八种“快速反击”新技、战术[16]。何仲恺进行的《男排“后排近体快攻”新技术实验及其运动学分析》(体育科学1995年第6期)通过专家、理论、实践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这种新技术与后排强攻技术相比具有传扣时间短、起跳速度快、腾起角度小、腾起水平速度大的特点[17]。新动作设想在难美竞技项群最为活跃,数量也最多。如《艺术体操高难转体动作的设计与教法构想》(周凤渝 江苏体育科技1989年第5期)[18]、《技巧创新动作的设计和训练》(郭永恒 成都体院学报1995年第2期)[19]、《双杠的吊臂类动作》(赵山成 孟昭新 中国体育科技)[20]、《单杠后摆振浪团身后空翻再握动作设计与技术研究》(张锡枝 中国体育科技1989年第9期)[21]、《对“向后空翻四周”可能性探讨》(孟宪雍天津体院学报1988年第4期)[22]。《双杠创新动作设计》(梁慈民 体操情报1987年第12期)[23]。这些新动作设想,即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作用,又基于运动技术发展的逻辑脉络,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初步论证。其中有些设想已在训练比赛中成功完成。于华在《我设计的“直拍横打”底板》一文中,绘制了一个非规则形的球拍底板结构图,以适应两面反胶快弧类打法。黄文武曾在《乒乓世界》杂志上提出了左右手交换握拍打法这一新的概念,可作为横握削攻打法的新出路,世界乒联主席徐寅生对这一新的构想表示赞赏[24]

1.2.1.4. 对竞技体育技术分类的研究

正确的运动项目和竞技技术分类,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和固有次序,便于在相应的层次上进行研究,这对各类项目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同类项目之间技术的转移,加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就这一方面研究而言,近几年我们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田麦久在1983年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按决定运动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建立竞技体育分类体系,将运动项目划分为八个项群: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耐力性项群、表现难美性项群、表现准确性项群、同场对抗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格斗对抗性项群。项群理论还提出了以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和运动成绩评定方法为分类依据,对运动项目分组的两个分类体系。项群理论弥补了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各自的局限性,使得训练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了。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各项目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方面,展现了一幅清晰的脉络图景。巧合的是该理论表现的我国优势项目恰好是那些在前沿技术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较多的项目[25]

对技术分类的研究在各专项亦有诸多成果。如尹锡南关于《男子体操动作之间的纵横结构》[26];麻雪田关于《足球各类技术的演变》[27];邝丽关于《艺术体操集体体操队形的分类及应用》[28];刘成关于《对竞技体操中单杠动作分类的初步研究》[29]等等。

1.2.1.5. 对技术、创新哲学、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

对未来运动极限成绩进行预测是人们十分热衷探讨的问题。C. 弗雷德里克(美)在《体育运动极限成绩探讨》(武汉体院译报1987年第1期)一文中,为我们提供了自1913年至1984年从100米至马拉松跑世界纪录提高速度的指数函数曲线图。曲线表明这一段时间各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一直在以每年0.75米/分钟的速率稳定地提高,这一平均提高速率除了有几处微小波动之外,持续发展了72年,目前还没有理由认为近期会出现各项目世界纪录提高的速率会降低。文章指出,技术革命对运动成绩的提高,会起到重要作用[30]。关于运动成绩极限问题的研究还有王伟理的关于《论现代体操运动中极限与非极限的辩证关系》[31]等。

对体育创新思维的研究,陈小蓉有诸多研究成果面世,形成了个人研究特点。他借鉴创新理论,结合体育专项特点,探讨体育创新规律。如:《浅谈体育运动中的逆向思维与逆向创新法》(四川体育科学1994年第3期)[32]、《创新──高水平教练员必备的能力》(中国体育科学1995年第1期)[33]以及《群体激励创新法在体育创新中的运用》(安徽体育科技1995年第1期)[34]等论文。

1.2.1.6. 综合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

进入90年代,在对竞技体育创新实践和理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创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1992年我国集中了八个优势项目,34名有关专家学者,完成了《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谢亚龙、王汝英等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课题研究。这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针对竞技体育技术发展规律的重点研究课题,这一研究成果对各项技术的发展、制胜规律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论述,既有理论层次,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35]

对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还有陈小蓉、马启伟等撰写的《竞技体育创新原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36]等。

1.2.2. 竞技体育创新研究的方法、理论特点分析

竞技体育创新研究的课题成果,在时间上已有一定历史,在数量上已积累一定规模,体系上初步形成框架。因此,从科学学的视角简析它的现状和特点,已初具条件。有关竞技体育创新研究的课题成果,就其方法学特点而言,可以说是种类多样,并逐步趋于科学、先进、可靠,见(表2)。

表2 竞技体育创新研究常用方法统计(N=73篇)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为39篇次,占23.3%。经验法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为22篇次,占13.2%。运用高速摄影机进行技术分析的有20篇次,占11.9%。逻辑法、统计处理法分别为11.4%、10.2 %。平均每一课题采用了2.2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也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制三维测力系统,对技术研究的量化水平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由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基本上以各专项为单位,故课题研究的指导理论以各专项技术理论为最多,比重占51%;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创新技术研究的有24篇,占17%;运用创新学理论的有15篇,占10%;逻辑学理论11篇,占8%;统计学理论9篇,占6%。其它如实验理论、系统理论、哲学、博弈原理等占8%。从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上看,目前有关竞技体育创新的研究,立论新颖,起点高,视野阔,令人为之振奋的成果,数量太少。整体上看,学术水平不能说已处在较理想的水平上。在创新研究的项目分布上,竞技体操为最多,共计44篇论文,占57%。其次乒乓球10篇,占3%。排球8篇,占10%。艺术体操6篇,占8%。其它项目9篇,占12%。

1.2.3. 我国竞技体育创新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

中国是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中国的奥运竞技体育项目,尤其是其中的优势项目,无论是训练实践水平,还是学术研究水平,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都已处在世界前列。但就竞技体育技术创新方面而言,在训练中的创新实践与学术上的创新研究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较明显的缺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2.3.1. 训练实践的超前性与创新研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统计表明,在73项有关创新技术研究的课题中,有57项为滞后性的理论研究,占78 %,带有超前性的研究课题仅有16项,占22 %。如在70年代,当“旋”空翻已在赛场上高质量地完成时,有关对该动作的理论研究尚在争论其转体的力学原理来自何处。虽然说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前面,理论主要在于对第二步实践的指导任用。但在竞技体育领域,在对竞技技术创新的研究方面,开拓性的,能对第一步的实践起引导、启发作用的研究是最有价值、最受训练实践欢迎的。遗撼的是这种水准的研究成果为数太少。

1.2.3.2. 创新研究成果多为理论形式与训练实践更需要应用成果之间的矛盾

竞技体育科学和竞技体育技术虽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同步的。对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提高的作用,也不是同等程度的。体育科学上先进的国家并不等于在体育技术上是第一流的。而竞技体育技术上先进的国家也不等于在体育科学理论上是第一流的。这种不同步性表明,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运用于竞技运动训练实践,才能对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统计表明,在检索到的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成果中,绝大部分是对创新动作的力学原理、创新规律、创新心理等方面较为抽象的理论研究,对训练实践而言,教练员、运动员更需要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尽快过渡到竞技场的研究成果。这一矛盾使得学术研究与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较为明显。

1.2.3.3. 研究者素质结构相对单一与训练实践所涉及的创新问题又非常复杂之间的矛盾

从对这些有关创新课题研究者的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作者是自选课题,单独进行,其知识、能力、技术优势往往偏于某一方面,不能形成综合创新结构,形成功能互补。而在训练实践中,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活动涉及到场地设施、器械工具、保护方式、技术诊断、损伤医疗等等诸多复杂问题。训练实践更需要一个结构和功能全面的创新研究群体和组织,以提供全方位指导。这与我们对技术创新还不够重视,难以从理论高度审视创新,缺乏专门的技术创新政策,组织重大技术创新研究不力有关。竞技体育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1.2.3.4. 创新研究方法与创新操作方法之间的矛盾

在为数不多的超前性研究课题中,研究者多以灵感、想象、直觉等非逻辑方法进行探讨。不能产生大量的系列研究成果。只有采用逻辑的方法,在理论上建立一种模式,操作上提供可能操作的方法,实践上创造必备的条件,方可能创造设计出数量较大,能成系统的创新成果,供训练实践挑选实验。这样的研究,其价值将大大提高。据悉,苏联在竞技体操创新动作研究方面,可能有这一水准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每一个奥运周期,都为运动员准备了系列难新体操动作计划材料,有计划地安排于训练实践,他们的运动员创新动作持续不断,而且动作质量高,技术先进。

1.2.3.5. 提出的创新理论往往不能直接产生创新技术的矛盾

限于运动技术发展本身的复杂多变性,绝大多数的创新理论都未能直接产生具体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些研究还停留在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总结的层次上。创新理论直接产生具体的创新技术成果,才更符合逻辑。而这一方面的缺撼尚明显可见。

1.2.3.6. 对技术层次缺乏明确划分的矛盾

前沿技术是竞技体育技术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前沿技术与其它技术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而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有关竞技体育技术的概念,在性质上较为单一,数量上亦不足,难以清晰表达竞技技术的复杂多变性以及明确区分横向方面不同的技术层次,纵向方面不同的技术类别。只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概念群,才能使有关技术方面的思维更加清晰并更富有逻辑性,明确研究方向的针对性,提高科研的实际效益,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技术创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