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论文集
- 杨桦 池建主编
- 428字
- 2024-12-22 06:39:11
挑战、创新与使命: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探析
(南昌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引言
2007年7月5日,在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一致通过了罗格主席的建议:从2010年起举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年奥运会)。首届青年奥运会将举行12天,对205个国家奥委会开放,项目涵盖夏季奥运会的所有大项,运动员将由14~18岁的青年组成。这是自1924年国际奥委会创办冬奥会之后时隔83年创办的第一项赛事。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此大加赞扬:“我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时候访问了所有国际奥委会成员,我的印象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就是教育。奥林匹克青年运动会的举办将帮助所有政府相信,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应该纳入教育体系。这也许是近几年来国际奥委会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1]
毫无疑问,青年奥运会是罗格上任以来的又一创造,也是国际奥委会重祭理想大旗的非凡举措。奥林匹克教育遇到的现实难题、奥林匹克运动宗旨面临的挑战是国际奥委会进行改革创办青年奥运会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到这个背景,就可以理解青年奥运会创新之举的重大意义,从而探析未来时期青年奥运会承载的光荣使命。
1 挑战:奥林匹克宗旨偏离问题
1.1 教育青年:出自奥林匹克之父的命题
19世纪末,一位朋友曾问“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您究竟要为年轻人作些什么?”顾拜旦回答说:“我只关心社会改革或者认为为即将到来的世纪奠定一个基础,只有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教育方式,这个社会才有共同的价值和力量。”[2]顾拜旦针对法国学生负担过重、体力衰弱、道德下降的现状,思考着法国教育的改革,特别是社会教育的改革。
从1886年到1893年,顾拜旦多次到国外考察教育,特别是对英美教育的考察。通过比较,它认为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他的教育改革理想。在选择体育活动样式时,顾拜旦则认为“奥运会”最接近他的理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奥运会是一个“为了人体的和谐、身心的平衡,为了感到更加朝气蓬勃的欢乐的教育活动”[3]。顾拜旦告诉他的支持者:“他们(成熟的青年)好像一台优质机器,各种部件都已组装完毕,马上可以正常运转。正是为了他们才必须举办奥运会”[3];“现代青年人的运动生命需要奥运会的复兴,鉴于此,我呼唤它的复兴,不止是法国或英国,希腊或意大利,而是整个人类世界”[3],此理念即为后来《奥林匹克宪章》所阐发的:“通过开展与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观相一致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4]
1.2 宗旨偏离:奥林匹克运动面临挑
顾拜旦的奥林匹克教育哲学充满纯洁化、理想化的色彩,但奥林匹克运动毕竟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形态,她生存于现实世界之中,在她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这些挑战,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系统内外的矛盾与冲突。”[5]
国际奥委会最初想通过非商业化、非政治化,乃至非“民主化”,来保障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立性与纯洁性,保证奥运会单一的价值取向,即奥林匹克教育宗旨的实现。然而,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就没有摆脱过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商业运作和文化场域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参与主体扩大,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这些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图。在不同参与主体谋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竞逐中,产生了不同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冲突,使得奥运会出现异化的趋势,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宗旨被遮掩,奥林匹克自身的价值理想被搁浅。
此外,如约翰·霍伯曼所言:“奥林匹克危机根植于自身的价值律令和运作程序。”[6]在拉马丁·达科斯塔看来,奥林匹克主义只能算作一种“发散性的概念”,它缺少奥林匹克价值体系的逻辑安排,同时缺少如何实现价值的路径选择[7]。在奥林匹克的宏大教育宗旨和鲜活的青年群体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奥林匹克的思想体系和活动构成并没有提出如何实现教育青年的具体措施,如果说1961年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成立缩短了宗旨与现实的距离,那么奥运会竞技性、功利性、商业性的加速趋势则让青年群体逐步远离奥林匹克的教育真谛。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罗格主席所担心的青年“敏感问题”开始显现:滥用兴奋剂的危险;球场暴力;过度训练;肥胖症多发;电脑成瘾等[8]。青年群体——奥林匹克主体力量——的边缘化必将加速奥林匹克宗旨的偏离、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生命力的减退,显然,这种局面绝非国际奥委会所愿意承受的事实,也一定不是奥林匹克运动应有的结局。
2 创新:青年奥运会给出的答案
2.1 青年奥运会的价值要
面对奥林匹克宗旨的偏离,“对奥运会的未来弥漫着一种明显的不安情绪”[9],许多评论家甚至预言了奥运会的终结。著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雷蒙德·加夫纳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则充满信心:“倘若它能够保证其任务的达成,倘若它展示了自身采取行动的灵活性与现实性,奥林匹克运动必将得以继续保存”[10]。无疑,国际奥委会开创青年奥运会的举动为加夫纳的乐观充当了绝佳的注脚:“通过给当今和未来的青年提供一项富含奥林匹克精神的赛事,国际奥委会已经向世人展示了它对青年的关心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实际的。”[8]
首先,青年奥运会主体更加专一,为纠正因主体散漫性所造成的奥林匹克宗旨偏离提供了先决条件。青年奥运会是一项12天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它完全为青年群体服务、由青年群体推动。青年奥运会符合了青年人不断增长的体育参与需要与教育、文化和多媒体需要,以此为基础,青年奥运会为讨论青年群体的社会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些议题包括:营养,生活方式,环境,反兴奋剂和多媒体革命。“青年奥运会将为奥林匹克理想增加一个新的纬度,它补充了曾经通过奥运会和大量国际奥委会的项目所带来的奥林匹克价值”[8]。
其次,青年奥运会的教育价值趋于多元,为纠正因实现路径模糊所造成的奥林匹克宗旨偏离提供了具体方略。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青年奥运会指南》(Youth Olympic Games Brochure)指出:作为国际奥委会关注青年的标志性政策,青年奥运会的主要目的在于:
为一代优秀青年运动员提供参与运动的途径,让他们体悟奥林匹克价值(卓越、友谊、尊重)和原则(多元性、持续性、非歧视性);教育青年人通过体育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与社会融合程度;告知青年人与体育相关的危险,比如服用兴奋剂、过度训练等;通过主办奥运会与多媒体工具,利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奥林匹克标示(火炬接力、旗帜、歌曲)向全世界的青年人发出号召,(让他们)分享一生难忘的、人文主义式的情感体验[11]。
总之,青年奥运会将展示不同的体育活动,并为促进青年人更加积极地分享奥林匹克精神而提供有效的平台。此外,每一届青年奥运会也将为主办国的青年与奥林匹克运动留下持续的遗产,主办城市还将拥有宝贵的机会将其展示给世界,通过为青年人提供大量的、富有吸引力的场所与赛事,主办城市因此而树立其青年友好的城市形象。
2.2 青年奥运会的竞赛规划
青年奥运会将集中世界上所有的优秀青年运动员参加高水平的竞赛,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奥林匹克选手;青年奥运会更加注重赛事的参与性、教育性、文化性,从而区别于奥运会的精英性、竞技性与职业性。就赛事安排而言,通过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小册子,可以从细微之处发现青年奥委会为重塑奥林匹克宗旨做出的努力。
表1 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竞赛规划简表
首先,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2010年夏季青年会的大项设置以2012年伦敦夏奥会的大项为基准,共设26个大项。由表1可知,青年奥运会的项目保证了普遍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青年运动员的特点。街头篮球、BMX小轮车等项目将充分展示青年选手的动感、朝气与活力,激起更广泛的参与,从而扩大青年奥运会在青年群体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水上大项中的水球、皮划艇大项中的激流回旋、自行车中的场地自行车、马术大项中的盛装舞步及三日赛等项目将不会成为竞赛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是:难度较大、对场地要求严格、在青年群体中开展有一定困难。国际奥委会的这种考虑将有助于青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因过度训练所带来的伤病。此外,第一届赛会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可以推荐那些尚未进入奥运会、但在青年中受欢迎的项目,由国际奥委会最后决定。
其次,与奥运会宽泛的年龄规定不同,“青年奥运会的运动员必须是14~18周岁的青年选手”[8]。国际奥委会的初步打算是将选手分为三个组别:14~15周岁、15~16周岁、17~18周岁。就运动员的身份而言,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指出,目前的原则是那些曾经参加过奥运会的选手不能参加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1]。这种做法得到我国奥林匹克专家任海教授的肯定:“奥运会注重结果、注重成绩,而青少年奥运会注重对运动员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12]。
再次,国际奥委会规定,首届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员配额为3500名,平均每个大项约135名选手参赛,结合表1“竞赛天数”可知,青年运动员的赛程密集度相对较低,这就为运动疲劳恢复、减轻伤病、防止禁药创造了条件。此外,每个国家奥委会都要至少选派4名男、女选手参加至少两个项目的比赛,这将使得贫穷国家和地区的更多青少年有机会参加进来,更能体现奥林匹克的教育宗旨,也更能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最后,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在夏季的中期(Mid-summer),这恰逢中国、美国、欧洲等全球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暑假,考虑到中学生适逢14~18周岁的青年群体,这种时间安排肯定会为更广泛的青年人参与奥运、接受教育提供客观保障。
2.3 青年奥运会教育与文化计划
罗格指出:“青年奥运会决非一个小型的奥运会,当然会有竞赛,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此,主要目的是在于帮助青年人能够接受到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友谊、公平竞赛和反对任何兴奋剂行为。”[13]在国际奥委会制订的《青年奥运会指南》以及《2010青年奥运会申办程序与调查问卷》的两个重要文件中,分别将国际奥委会的教育与文化计划与青年奥运会组委会的教育与文化计划(ECP)置于最核心的位置,并列出了详尽的安排。
国际奥委会已经采取了一个“双重”(Two-fold)的教育与文化计划,推动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直接地面向青年人。这个政策包括专门为青年准备的计划:夏季青年奥运会与冬季青年奥运会;奥林匹克价值教育计划(OVEP),此项计划有严格的实施方案和数据标准,主要在学校内推行;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扬奥林匹克价值的全球推进计划;精心建设一个网站,鼓励青年分享他们的运动经历与感受;加强国家奥委会对奥林匹克长跑日、奥林匹克体育/教育/文化周活动的支持。还包括一个与奥运会相关联的计划:将与青年有关的体育项目整合进奥运会项目(BMX小轮车,越野滑雪);使得都市文化成为奥运会文化项目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增加奥运会期间运动员与青年群体的互动机会。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申办城市必须提交详尽的教育与文化计划,申办成功后,青年奥运会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推行教育与文化计划。奥运会组委会教育与文化计划主要分为教育计划与文化计划(见图1、图2):
图1 青年奥运会组委会教育计划
图2 青年奥运会组委会文化计划
国际奥委会在《青年奥运会申办程序与调查问卷》指出,青年奥运会教育与文化计划是青年奥运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为全球青年运动员和其他赛会参加者提供独特的、终身难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庆祝、分享奥林匹克精神与价值的可贵”。因此,对青年奥运会选手而言,参加竞技比赛与分享教育与文化计划同等重要,教育与文化计划将始终贯穿青年奥运会整个12天的赛程,并扩展到赛会前后,涵盖多年龄、多语言、多文化的广大群体。
2.4 首届青年奥运会申办进展
2007年8月7日,国际奥委会向205个国家奥委会发布了长达128页的《2010青年奥运会申办程序与调查问卷》,至此,2010年夏季青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正式启动。
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已经有10个国家奥委会提供了10座城市的名单,它们是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希腊的雅典、泰国的孟买、匈牙利的德布勒森、危地马拉的危地马拉城、马来西亚的库拉·兰博尔、俄罗斯的莫斯科、波兰的波茨南、新加坡的新加坡城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按照申办工作的里程碑,接下来,申办城市需要递交申办报告。然后国际奥委会专家组将选出最后的候选城市,并将对候选城市进行考察,递交对各个候选城市的考察报告。国际奥委会会于2008年初宣布2010年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3 使命:展望未来的青年奥运会
著名奥林匹克专家任海教授指出:“青少年奥运会的目的在于教育,在于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运动上来,在于把奥林匹克 ‘平等、自由、和平’的精神根植于青少年心中。”[5]教育是青年奥运会的灵魂、教育是青年奥运会的宗旨,未来的青年奥运会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即通过融合了教育、文化的体育活动,完成启蒙青年、教育青年的根本使命。
青年奥运会还必须承担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奥林匹克宪章》(2004版)指出:“(国际奥委会)采取措施促进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留下积极的遗产。”[4]面对即将到来的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规定,主办城市不得为赛会修建新的场馆;运动员规模控制在3500名,官员控制在875名,奥运村的最大容量不得超过5000名;奥运会的运行成本由国际奥委会承担,预算为3000万美元。国际奥委会的做法为中小城市申办奥运会、减轻城市负担,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未来的青年奥运会也将继续承担这个艰巨的使命。青年奥运会还必须承担构建和谐奥运的使命,这就意味着青年奥运会必须处理好与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会的可能芥蒂,处理好参加国金牌取向与奥运会教育价值的潜在分歧,处理好自身独立发展与商业化介入的内在冲突等诸多矛盾。
总之,青年奥运会已经并将继续肩负伟大的奥林匹克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应抱有同罗格主席一样的自信:“青年奥运会不仅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全新的生命和活力,还将促进全世界所有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第一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将于2010年举行,那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新的财富,对此,我充满信心!”[8]
参考文献
[1]冷彤.奥林匹克青年运动会2010年起举办 [EB/OL].www.xinhuanet.cn.2007.7.5
[2]Norbert Muller.Pierre de Coubertin Olympism——selected writings [M].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0
[3]顾拜旦著,詹汝琮等译.奥林匹克理想 [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4]IOC.Olympic Charter [M].Lausanne: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4
[5]任海.奥林匹克运动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John Holberman.The Olympic Crisis [M].New York:Aristide D.Caratzas Publisher,1986
[7]Lamartine DaCosta.A Never-Ending Story:The Philosophical Controversy Over Olympism [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6(33):157~173
[8]IOC.The first Summer Young Olympic Games [EB/OL].www.olympic.org,2007.8.7
[9]Toohey Kristine.The Olympic Games: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M].Bethesda: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Inc., 2000
[10]Raymond Gafner.Will the Olympic Games survive [J].Olympic Review,1971(1):32~39
[11]IOC.The Young Olympic Games Brochure [EB/OL].www.olympic.org,2007.7.5
[12]首届青奥会将于2010年举行.新兴赛事冲击奥运权威 [N].竞报,2007-09-20
[13]罗格透露举办青年奥运会.目的传递奥林匹克理念 [EB/OL].http://2008.sohu.com,2007.4.26
作者简介
王润斌(1981~),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奥林匹克运动
E-mail:wangrunbin2008@126.com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