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论文集
- 杨桦 池建主编
- 1540字
- 2024-12-22 06:39:14
试论当代中国体育的国际角色与国际责任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超乎世人想象的速度不断崛起,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到一个可以享受诸多权利同时也承担诸多责任的参与者,这是一个重大的角色转换。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几乎是与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面临着国际角色的转换和在国际体育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中国体育无法回避的新问题,而这一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和解决。本文试图以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为背景,认真地思考我国体育事业国际角色该如何调整与正确定位,作为后进大国,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体育社会可以或者说应该担负哪些国际责任,希望能够引发有关部门的深度思考,为正确、科学的制定体育发展与外交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当代中国的国际角色
所谓角色是指与社会行动者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行为期望。国际社会行为体在自身国际地位、国际身份基础上也有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不同行为体对某一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者要产生一定的行为预期,这就是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国际角色。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方面看,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规范。角色的客观性决定于角色自身的实力,即拥有多大的实力必然对应相应的角色。角色的主观性则意味着角色本身具有可选择性和可塑性,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把自己塑造成某种特定的角色。但这种主观性受到角色客观性,即角色自身实力的规限,不可偏离太远。因此,探讨中国的国际角色时,既要考虑到实力的发展,也要考虑到自身的意愿,即我们希望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
另外,角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角色定位得好,可以为自身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定位不好,则会自缚手脚,有碍发展。所以,当前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异常重要。当然,中国的变化仍在继续,中国的角色依然没有完全确定。当代中国的国际角色转换可以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1 中国从国际社会的“斗士”转换成现存国际体系的适应者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基本上是国际社会的“斗士”。这种定位是基于中国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特征的总体判断。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十分有限且被动地参与到了国际体系的一些规则中,但因联美抗苏,作为“斗士”的角色并没有根本改变。不过,中国已经开始学习如何适应国际规则。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中国开始作为现存国际体系的适应者而积极参与到国际体系中去。
1.2 中国从现存国际体系的“革命者”转换成现存国际体系的改革者
中国通过革命手段在华夏大地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剥削压迫和封建统治,也严重冲击了西方建立起来的殖民主义体系。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中国在有限参与国际制度时,逐渐认识到现行国际体系对维护世界稳定的重要性,而稳定的国际环境恰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本身的负作用越来越凸显,现存国际体系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大。中国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既没有必要改变也没有过时,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前提不是彻底摧毁现存国际体系,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必要改革。实际上,中国与国际体系的融合程度越高,参与国际体系和改革现存世界秩序的能力就越强。
1.3 中国从“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闭门主义者转换成地区稳定的积极维护者
中国曾是一个专注于内部事务的国家,从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对周边国家和全球性事务尤其是与中国无关的国际事务基本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对一些国际事务有所关注,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防范。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国家利益在国际上的不断拓展,中国开始意识到国家的安全不完全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发展和政策,它与外部环境直接关联。维护好地区和平,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锻造中国未来作为一个世界级大国的能力与技巧。因此,中国的态度由“不管他人瓦上霜”开始转变为积极介入,国际角色也由闭门主义者转换成地区稳定的坚定维护者。
1.4 中国从文化夜郎主义者转换成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
中国过去的文化夜郎主义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屈辱有关。灿烂的文明使中国拥有很强的历史优越感,而近代史上所遭受的屈辱则使中国对外来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从晚清时期的“体”“用”之辨到国体之争,甚至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夜郎主义的一些侧面。不过,夜郎主义的篱笆最终被全球主义的浪潮所冲垮,全球化不仅改变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也直接影响了民族国家的决策。正是在全球化的巨大力量推动下,中国抛弃了夜郎主义者的身份而成为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推动者。
总之,21世纪初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三个重大的、也是必然的历史转变。第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第二,中国正在变成国际体系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革者;第三,中国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尔借重的对象正在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被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从十七大报告中可以解读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目标是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应该说,这是对中国未来国际地位的客观定位。
2 当代中国体育的国际角色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一系列飞跃的同时,中国体育也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1979年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体育成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新历程。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界解除了思想枷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当前,中国体育的国际角色已经表现出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2.1 国际事务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第一,参与国际体育的领导工作。随着我国当代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在1981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后,又先后担任了国际奥委会执委和副主席,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有两名委员,有7人在其下属的26个小组委员会中任职。2005年,于再清副主席被国际奥委会任命为国际奥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委员和伦敦2012年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并被国际足联任命为奥林匹克足球赛组委会成员;魏纪中同志被亚奥理事会任命为2007年长春亚冬会协调委员会委员。这为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发挥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国际体育组织的任职人员被委以重任,加大了我们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发言权。
第二,全面参与国际体育竞赛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在大洲层次的重要活动——亚运会,并从第九届亚运会以来的历届亚运会上,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体育强国。从1980年至今,中国参加了第23~28届夏季奥运会及第13~20届冬季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证明了中国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伤残人运动会等其他大型运动会。通过这些活动,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国际体育合作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积极承担国际义务,承办各类赛事与国际体育会议。在中国大踏步的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尽其所能的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体育义务。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其规模之大是亚运会历史上空前的,是中国人民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杰出贡献。1993年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召开,开创了一个新的东亚人民的体育盛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在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政府承诺要办成一届最具特色的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基本理念,表明了“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鸿鹄之志,这次奥运会不仅为我国体育的发展带来了百年难得的契机,更为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承办了许多运动的单项大赛,成功的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体育学术会议。以上表明,中国体育已经全面的登上了世界体育的舞台,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体育行列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2.2 国际体坛公平的促进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深刻理解贫困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困难和需要,在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人才需求等方面,力所能及的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最大的支持,在促进国际体坛公平协调发展中做出了表率。
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援建体育场馆、设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为161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援助,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000多个公益性的、生产性的和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也提供了可观的物资和现汇的援助,其中为50多个发展中国家援建了70多个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地区,最多的是非洲。70多个项目包括体育场,体育馆以及游泳跳水馆(场)、射击馆和板球场及配套的运动员公寓等附属设施,同时我们适时对这些体育设施进行了维修扩建并且提供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体育器材设备和人力资源培训的援助(见表1)。
表1 中国为部分发展中国家援建的部分体育设施
另一方面,为世界各国派出援外教练(见表2)。50年来,应世界各国的邀请,我国共向世界上12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36个体育项目2547名体育教练人员。中国教练所到之处,赞扬声不绝于耳。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派遣援外教练是我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无偿援助,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开展援外教练工作。从1957年向越南派出第一支援外教练队伍,至今我国已向亚洲、非洲、拉美共88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324名援外教练。非洲历来是我们重点做工作的地区之一。早在1962年我们就向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加纳派出了援外教练组。至今共向非洲39个国家派出了18个项目576名教练,其中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向埃及、尼日利亚一次派出了多达30多人的教练组,援助的国家中包括当初没有与我国建交的塞内加尔、乍得、上沃尔特(现为布基纳法索)等国家。从1962年至今,我国向非洲派遣援助教练的工作从未中断过,他们在继续发挥着“民间大使”的作用。
表2 海外任教的我国部分跳水教练员及教练工作业绩
2.3 国际多元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质的文化,既有古老的历史传承,也有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演绎。中华文化本身的发展及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融就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表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家族的一员,但中华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小世界。中国有56个民族,就有56种子文化。56种子文化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例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体育逐步与世界体育发展相融合,这是一个平等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过程,在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体育文化正以它的博大精深和坦然自信走向世界,回归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多元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武术和气功。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向世界推广武术,一个国际性的武术热已然兴起。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各种武术代表团和武术队,出访数百次,足迹踏遍了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两千多场武术表演。同时,我国还致力于提高国外的武术知识水平,派出专家赴海外讲学和担任教练,举办面向世界的武术训练班,国际教练员和国际裁判员训练班,组织各种类型的国际武术比赛、武术节和联谊会等活动。1982年在南京举办了首次国际武术表演赛,1985年8月在中国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同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之后陆续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欧洲武术协会、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澳洲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的洲际组织达到4个。2002年2月,国际奥委会第113次全会通过正式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决定,武术同时成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拥有来自五大洲103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
除此之外,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将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复兴东方文化的很好平台,如果我们能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文化、人与历史,以及人与体育等基本问题上运用奥运会的语言说清东方的哲理,我们民族所表达的民族自信,一定是具有永恒魅力。我们可以预测以中国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对消除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主体文化,对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倾轧及由此带来的欧美价值观念的侵袭,以及世界体育文化格局的单一性、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剂良药。中国自身的特殊代表性和特殊的发展道路,既是文化多样性写实版本,也成为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推动者。不仅要以自己的发展证实,还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中国体育国际角色调整的动因
我国体育事业是国际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体育大环境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国际角色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中国体育的现实国际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我国体育事业国际角色调整的动因何在。
3.1 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是一种过程,它促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方面越来越多地相互连接在一起。21世纪目睹了全球化大潮的勃然兴起,进而席卷全球,将一切国家、各个地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第一次赋予“地球村落”以实际意义。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成为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体育发展的“全球化”特点更加明显,成为引人注目的全球性现象:国家奥委会的数量由1900年的8个增加到1950年的80个,进而增长到2000年的199个(非洲54、亚洲43、欧洲48、美洲42、大洋洲13)。奥运会的参赛国家和地区从1896年在希腊雅典的首届奥运会的13个增加到1960年的84个,2000年的199个。电视转播覆盖率已经扩大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193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亚特兰大的214,2000年悉尼220。在悉尼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网址点击率110亿次。长野冬奥会6亿次。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与多种国际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奥林匹克网。在这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流动着数量可观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如由国际奥委会和各国奥委会实施的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已经获得150亿美元,仅TOP第四期计划(1977~2000)就有36亿美元。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今日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因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日益增长西方文化压力的作用下,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一方面出现发展危机,另一方面世界各地民族意识和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强化。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只有通过文化的多样性才有可能达到。全球化与多元化以一种对立统一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将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以制约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抵制单一的文化扩张,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沟通,构建一个多元而和谐的世界文化体系,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利益之所在,也是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利益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数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下的中国体育文化,必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走上国际舞台。
3.2 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
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曾用“巨龙出水,融入世界”来形容中国的巨变。“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和世界关系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理念的提出,表明了我国正在为逐渐树立富有建设性、负责任大国形象做出努力,我国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自信、理性务实的外交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同时对周边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日俱增。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年对外开放经验的精辟总结,也充分体现出中国这个新兴大国立足全球谋发展的高度自信。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建立新的外交战略和国家文化战略,以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今天的中国应该为世界的共同发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在国际体育事物中也是这样。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能够发挥特殊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为世界的和平与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未来的世界中,体育活动更将成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力量。因此,我国体育的发展也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为国际体育社会尽一份心力。在奥林匹克公平理念的推动下,我国的体育事业要以促进世界体坛公平、协调、均衡发展为己任,在世界体坛中树立良好形象,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才是我们国际角色定位之所在。
3.3 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在“文化大革命”前,按我国最好运动成绩计算,大体相当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第十名。“文化大革命”期间,相继降到20名、40名之后。到1980年,虽然水平回升很快,但多数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有的达不到当年奥运会的报名标准。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金牌总数分列第3名和第2名,标志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明确地进入了国际竞技体育格局中的第一集团(见表3)。冬季奥运会在国际上的成绩也在与日俱增(见表4)。与其同步出现的是,我们在体育理论研究、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硬件建设、体育体制管理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这就为我们成功的融入国际体育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表3 中国第25~28届夏季奥运会成绩
表4 中国第16~20届冬季奥运会成绩一览
4 中国体育的国际责任
国际责任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正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迈进,从自身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合法性出发,中国所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比以往更加扩大,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所做出的与其国家能力相匹配的贡献。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大国,中国体育的国际角色要与其国际责任相称。
在一个国际社会呼唤中国、而中国自己也确有此需要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将抽象的“负责任大国”的提法具体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因此,我们应该从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入手,更加主动地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充分发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作用。所以,单纯以在国际大赛上的成绩来衡量我国体育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观念,已经不再适应体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体育综合实力至少应当包括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大赛特别是奥运会(夏、冬)的成绩、承办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在国际体坛上主导体育的话语权、体育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化程度等。具体说来,当前中国体育的国际责任承担主要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秩序的架构以及活动的管理
积极参与到世界体育事务和组织中,主动争取在我国设立单项国际体育组织总部,首先是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的国际体育组织,加强国际体坛核心事务的介入程度。积极推荐有竞争力的人选,争取参加国际奥委会、各类别委员会、各单项国际运动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密切关注并主动提出调整国际体育秩序的方案与建议,以充分的准备和积极活跃的姿态参与体育国际组织的各种会议。积极推动我国企业、社会组织对国际体育事业的参与。
4.2 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
话语权差异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在21世纪,中国要积极推进与弱势体育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帮助弱势地区加强经济和文化建设,增强其综合国力,繁荣其体育竞赛市场,呼吁更多的赛事于弱势国家和地区举办,呼吁增加举办非体育主流文化的运动的次数。推进弱势民族和体育走向世界,提倡弱势体育文化地区项目进入国际比赛,帮助非国际项目比赛发扬光大,使各民族的运动项目的普及率更高,覆盖面更大,提升其知名度,从而提高其在国际体坛中的地位,提高其获得国际资源的机会和更多的话语权,进而消除话语权的不平等。
4.3 推动国际体坛的公平、公正与协调发展
中国以《联合国宪章》《奥林匹克宪章》《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为依据,坚决维护国际体育公平的公约与准则,进一步推动国际体坛的公平、公正与协调发展。坚决反对体育领域内的任何种族歧视,积极提倡吸纳有色人种加入国际体育组织,增加有色人种在体育组中的话语权,以消除白色人种在国际体坛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呼吁女性参加国际体育运动中来,提高女性在国际体坛中的数量和地位,并以身作则,为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体育资源。
4.4 为世界各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竞赛市场争取更多的位置
体育竞赛市场不平等是与运动项目设置不平等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应帮助弱势地区加强经济和文化建设,增强其综合国力,繁荣其体育竞赛市场,呼吁更多的赛事于弱势国家和地区举办,呼吁增加举办非体育主流文化的运动的次数。另外,提高弱势地区和国家的联赛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参加其联赛,以提高水平,缩小与主流体育文化地区的差距。
4.5 积极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国际赛事,扩大体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各类国际比赛。有计划地派出更多的教练去后进国家(地区)帮助其运动选手提高竞技水平。在国内积极组织不同学科学术问题的国际研讨会,积极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各类体育学术的国际性交流。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国选手参加我国优势项目的国内联赛,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使我国高水平项目的国内比赛兼具篮球NBA的国际特征。
5 结束语
当前,中国体育的变化依然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国际角色依然没有完全确定,中国国际角色的重大转变以及体育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既是重新判断中国国家利益、实力和内外环境的重要依据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目标、理念和途径。换句话说,新的国际角色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发展理念和运行方式,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世界体坛和平与稳定,并与国际体育发展大趋势相吻合的新道路。
在一个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国际社会中,如何保持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的平衡、如何选择国际责任的承担方向和方式,是考验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指标。和谐世界的构建更需要世界体育的和谐发展。毕竟,只有在承担相应国际责任、对国际社会有所贡献的前提下,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才能成为广受国际社会欢迎的现实,其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加顺畅。中国体育应该肩负起更明确的国际责任,“明确责任、主动调整、全面规划、积极推进”,为体育在全球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阎学通,孙学峰等.中国崛起及其战略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佩尧,夏立平.国际战略纵横 [M].时事出版社 [M],2005
[3]俞新天.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对外战略纵论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饶银华.世纪之交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 [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杨桦等.2008年奥运会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 [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6]熊晓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 [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7]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与国际责任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1~6
[8]潘忠岐,郑立.中国国际责任和国际战略的理论思考 [J].国际观察,2007(1):23~28
[9]唐昊.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国际责任问题 [J].湖湘论坛,2007(1):111~112
[10]国际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2005(10):7~14
作者简介
邹月辉(1980~),女,吉林省吉林人,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Tel:13260236434 010-62966515 E-mail:zyhui1027@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信息路48号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7级博士502信箱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