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论文集
- 杨桦 池建主编
- 75字
- 2024-12-22 06:39:18
体育的哲学批判与批判的体育哲学
——兼谈体育科学发展的元动力
王洪彪1,2 王丽岩1,2
(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 200438
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得首先必须回答体育是否存在,因为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体育存在吗?毫无疑问是存在的,无论是作为语义分析的概念词语还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sports、games还是P.E.。那么既然存在,它又从哪里来的呢?人类对存在的东西都要追根朔源,这就是哲学的任务。我们对任何学科或科学的穷尽,都会归结到哲学范畴,所以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一切学科或科学都从哲学那寻找根源,体育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还是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无论是作为理论的体育还是实践的体育必有其哲学基础。
这里有必要阐述对科学的理解,虽然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科学的概念无法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去诠释,因为侠义上它是从自然科学过渡来的概念,广义的解释指基于人类经验之上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沉淀的理性价值的总和。那么体育是不是科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来寻找定义科学的标准,而标准是人定的,而人是多样性的社会个体;多样性的人类所定义的标准和价值是从多个角度出发的,无论他是多么的理性和智慧。如果按侠义的科学之标准,体育无论如何也登不上科学的殿堂,但如果按广义的解释,体育确实是人类经验积累之上的知识体系,所以说,体育是不是科学并不重要,只要它存在并且具有人类所认可的知识价值取向就足够了,把一切人类的知识都冠以自然科学标准去衡量的这种科学沙文主义是要不得的。但是我们得给体育取个名字,科学也好,学科也罢,亦可。
一切学科或科学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逻辑,从这些内在的逻辑之中,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或原理,那就是:每一门科学或学科都是不完整的,他的缺欠不断的被人类所发现,而无论他是逻辑严密的理论还是被真理所检验的实践。社会科学理论的前提预设是无法证明的,而自然科学的证明只表明确定的结果,而无法保障证明程序的逻辑理性。对于体育学科来讲,存在缺欠是必然的、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过程。而体育科学的发展正是取决于这种理性缺欠的必然。正如盖楼房一样,只有在盖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添砖加瓦,楼房才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到我们盖完那一天,我们的任务也就终结,而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或者发现体育科学的缺欠呢?首先,我们有必要且必须承认体育科学缺欠的存在,不承认存在就无所谓发现或寻找;然后我们得把握住体育科学的本质,认识到缺欠和本质之后,只有通过批判,再批判才能使体育科学向前发展,而对本质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应从既定的哲学理论出发。因此,体育的批判是,且应当是哲学批判,同时体育哲学也应当是批判的哲学。
2 体育科学理论的构建有待于体育的哲学批判
批判,既批评与判断。它反映了一切理论与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事物尤其是对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科学的求实求真、否定、反省与超越的内在本性。批判不承认有任何终极的、空谈的、僵化的、教条的、神秘的或封闭的事物及其状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是指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收流行的观点、行为,亦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收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的发展中去追根朔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的努力。[1]
一个学科或科学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既是它指导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准和最终目的,也是我们设计、选择、反思、考察和批判它的最根本标准和尺度;而这一切,无不是来源于它的哲学基础。体育科学的发展与完善莫不如此。因此,体育科学发展的元动力在于以哲学批判为标准的理论设计。
这就涉及到体育的本质问题,体育是什么?或体育为什么而存在?它存在的理由?李力研认为“体育是一种防止人种退化和机能衰竭的活动,是关于人类感性如何从自身理性的重压下获得解放的努力实践”[2],张洪潭认为“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一切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3]。无论是“人的自然化”还是“强化体能论”单独都不能撑起体育的哲学基础的框架。人的动物本性的回归与实现只不过是体育的基础的功能与价值,而追求体能的强化,挑战人类本身的极限,则是体育价值的高级表现形式,两者都是体育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从哲学基础的意义来讲,体育是人类所追求自然化或体能化的活动过程。当然这里的自然化是和社会化所对应的,至于非不非生产性,这个我们不宜以此为标准,现代的职业体育你怎么去衡量呢?它属于生产性的活动,因为它有物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当然,职业化的竞技运动是不断强化人类体能极限的活动过程,它当然是体育。大众体育是人类追求非社会化的,即回归动物本性的价值体现,至于有关的健康概念,只不过是他们的附属产物而已,人类如果追求健康,比体育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走体育的途径,静坐养生、医疗保健、饮食调控、生活规范等可能都比体育对于健康更为重要。
体育既然存在,也了解了它存在的理由,人们必然会问到体育的起源,即,体育是怎么来的?有关体育的起源有多种版本的假说,如劳动假说、宗教假说、战争假说、娱乐假说等等。那么假说是什么呢?假说是指人们以已知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为根据,对未知现象或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的解释[4]。科学假说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转化为科学的理论,而检验假说的方式一是从假说事实出发,运用演绎推理、逻辑分析,来验证,二是由实践来检验。而体育起源的假说只可由演绎推理结合逻辑分析来验证,无法由完全的实证分析来证明。因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缺少真实性的判断根据。而硬要全部实证,只能使有关的体育生成理论的研究越发混乱。如硬归于劳动、宗教、战争等,显然都是缺少假说根据的体现。张洪潭认为“体育,必定是在人们不再将其全部时间用于谋生劳动之后的某种机遇下缓缓问世的一种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5]我们认为体育的起源还要朔及“体育的两个哲学基础的框架。既自然化和体能化。在某种机遇下,人类追求自然化与体能化过程中,缓缓问世的人体活动,被我们认为是体育的起源。当然,哲学批判赋予我们手段,使我们可以对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和理解,至于哪个更逼近于真理,有待于用验证假说的两个方式去操作验证。
“我首先强调一点,对于体育概念不能是静态的,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这才符合体育的发展规律。”[6]显然,理论的发展有待于概念的进步,体育理论的大厦,有待于用进步的概念这样的一砖一瓦去构建,而这一砖一瓦是由概念来形成的,“而定义一个概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准确反映所定义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与其他相近似的事物区分开来,三是要由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7]当今的体育理论之中,缺乏科学概念的意识还大量存在,还有许许多多的基本概念没有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显然我们的大厦还没有竣工,我们正在不断的试着哪块砖、哪块瓦,更适合我们大厦的发展与完善。怎么去试?怎么让砖瓦不断的多起来,以便于我们去试?批判,哲学的批判,体育的哲学批判可能是理想的途径。不辨不明,不批不清,不论不成,百花齐放,白花争鸣,才是我们体育理论构建的春天。
3 体育科学的发展有待于批判的体育哲学
体育哲学更应该是批判的哲学,而不应当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应用哲学。体育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体育理论的构建则更需要体育哲学的宏观调控。体育哲学的地位与功能在于用严密的逻辑批判与指导体育基本理论,它不仅是体育理论的基础、体育理论的理论,也是体育理论大厦的终极顶端。体育哲学以哲学的视角阐述体育,这就要求我们用体育哲学对体育的理论及其体育哲学本身进行哲学的反思。
“我认为研究结论不过是一个新的问题”,[8]同样,我认为,一个新理论的产生不过是新问题的张现,而这些问题的发现,完全取决于我们用批判的眼光阅读与审视。批判既是继承和扬弃,也是针对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促进发展,体育科学的进步要求我们以批判的体育哲学为基本点,以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横向的批判:跨地域,跨学科的借鉴与移植;纵向的批判:历史的回顾与审视;理论的批判:概念的语义分析,价值多元化的判断与逻辑的推敲;实践的批判:理性的检查评定与实证;自我批判:自身的构建与开放等等为路径,结合体育哲学自身的反思与建设,去完善、发展我们的体育科学。
参考文献
[1]姚建宗.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 [J].吉林大学学报,1998(1):19~28
[2]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26~35
[3]张洪潭.体育基础理论研究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8
[4]朱志凯.逻辑与方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352
[5]张洪潭.体育基础理论研究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3
[6]熊斗寅.什么是体育 [J].体育文史,1996(5):8~10
[7]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一 [J].体育文化导刊,2003(4):3~5
[8]张力为.定性研究可以做成体育科学的博士论文吗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781~783
作者简介
王洪彪(1976~),男,吉林四平人,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运动心理学
电话: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Tel:13764921439 021-51255053 E-mail:hongbiaow007@sina.com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