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球体能训练:高水平足球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证
- 刘丹编著
- 429字
- 2020-06-24 15:19:02
第三章 我国优秀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现状的调查
我国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体能状况不佳,是我们喊了50年的老问题。中国国家队1952年正式组建,1955年开展大区联赛,1957年开展全国甲、乙级队联赛。文革之后,1972年运动训练恢复,但到1978年甲级联赛才又重新恢复,身体素质测试也随之开始。到1994年职业联赛和实行体能准入制度以来,体能问题更成为足球界及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到底如何?本书有必要通过历史资料对足球运动员的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我国运动员30米跑能力调查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反复冲刺、突然起动、急停急转、激烈冲撞和大力劲射等都要求具有较高的肌肉爆发力。1978年开始,中国足协利用昆明冬训对全国甲级联赛的运动队进行30米跑、100米跑、5~25米折返跑和12分钟跑的测试(1995年后改为只检查后两项),从表3-1中可看到我国优秀足球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在3.93~4.23秒之间。1978~1982年全国平均水平较好,在1985年和1989年有所下降。
表3-1 我国优秀足球运动员30米跑成绩对比表
(依孟宪武等.我国甲级足球队运动员体能状态研究.1996)
速度素质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素质。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交流比赛中,我国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奔跑能力也曾得到许多外国专家的好评。1978~1996年我国国家队运动员30米跑动的平均速度分别是7.75米/秒、7.63米/秒、7.25米/秒、7.09米/秒、7.59米/秒,尽管跑动的绝对速度有下降,但仍高于国外运动员,这是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优势和特点所在(表3-2)。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家队采用什么样的战术打法的问题而困扰,80年代提出学习欧洲拉丁派,90年代派队去巴西取经,2000年以后又提出国家队应建立中国特色的战术体系,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却没有清楚的认识。这种指导思想的混乱使我们的训练走了不少弯路。对我国运动员速度素质的研究,为构建我国国家队的战术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指明了今后战术训练的目标——建立起以速度为基础的快速多变的战术体系。只有建立这种战术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体能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速度素质只是非乳酸供能的一种物理形式,客观地评价我国足球运动员的非乳酸无氧耐力水平还要结合运动员无氧能力。
表3-2 我国优秀足球队员与外国队员30米跑动平均速度对比表(单位:米/秒)
(国外数据来自《足球医学与科学手册》)
二、我国运动员12分跑的指标调查
12分跑原来是国际足联制订的评价裁判员一般耐力素质的一个主要指标,后被一些国家足球俱乐部作为评定运动员跑动能力的标准。70年代初我国恢复了全国足球比赛和优秀队伍集训后,中国足协始终将这一指标作为评定我国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1978~1989年,我国足球运动员12分钟跑的能力在3125~3232米之间;1994年实行职业联赛以来,12分跑的能力有所提高,平均成绩在3142~3274米之间(表3-3)。
表3-3 我国甲级队队员各年度12分跑成绩
为便于对比,凡在昆明测验的成绩均换算成平原值,从表3-3中的测试成绩可以看到,从1994年将体能测试达标方能参赛列入竞赛规程后,12分跑成绩有较明显提高,其中1995、1999年成绩最佳。这具体表现在1995年甲A联赛激烈地争夺场面、快速攻防转换、足球联赛的水平的提高和1999年诸雄争霸,联赛争夺激烈直到最后一轮才决定冠军归属的局面。根据国际上报道,足球运动12分跑成绩最高达3700米,最低约在2950米;欧洲国家队队员平均值一般在3300~3400米;巴西国家队从70年代开始在准备历届世界杯赛时要求运动员平均成绩不低于3500米;保加利亚的甲、乙级队把3200米定位体能差的标准(这些报道可能只是个别运动员的数据,并无科学的比较意义)。
由于1994年推行足球职业联赛,我国的足球联赛才有外援加盟,并且1997年规定外援不需要体能测试,再者国际上对足球运动员12分跑成绩基本没有报道,我们只有拿我国1994~1996来自亚、非、欧、美及大洋洲的外援共184名的体能测试作比较(其中1994年24名,1995年41名,1996年119名)。这些运动员绝大多数在国外均居三四流水平,来我国参加测试不仅没有进行充分准备,而且多数均为到达即测,没有适应时差与高原的时间。即使这样,他们的测试成绩亦稍优于我国运动员(表3-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足球运动员12分跑的成绩仍然不高。
表3-4 中外运动员12分跑成绩对比
三、我国运动员折返跑指标的调查
足球运动员除应具备一般耐力和速度外,还应具备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基础上反复奔跑的能力,其中还要多次完成急停、急转的动作。由此,中国足协把折返跑作为体能测试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中国足球协会将折返跑的及格标准定在34秒,从表3-5中可以看出,我国甲级队队员1996、1997、1998年折返跑成绩并不理想,刚刚过了及格线,1999、2000年的成绩有所提高。一些运动员的折返跑成绩较好,像广州太阳神二队叶志彬31.77秒、延边现代队黄东春32.23秒、林哲(朝鲜)32.21秒。
表3-5 我国甲级队队员各年度折返跑成绩
一些研究证明了5×25米×5折返跑和12分钟跑存在着高度相关(r=-0.736),说明12分钟跑和5×25米折返跑基本上反映的是同一类素质——耐力素质。从这几年体能测试的情况看,12分钟跑成绩好的运动员,5×25米×5折返跑成绩也比较好,那些速度较快的运动员这2项成绩都比较差。中国足协规定12分钟跑达到3300米以上的运动员免测5×25米折返跑,所以本文只对部分选手的折返跑成绩进行统计(表3-5)。
四、我国运动员“YoYo”测试水平的调查
“YoYo”测试是典型的间歇耐力测试,它不同于折返跑的地方就是持续时间长、有间歇、强度逐渐增加,因此这种测试更接近于足球实战。比赛中运动员经常进行不规则的短距离冲刺,并伴随间歇,所以“YoYo”测试更能体现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活动方式,各国足协都把“YoYo”测试作为自己国家体能测试的项目。参照国外中等足球水平国家的标准,中国足协将“YoYo”测试的达标标准确定为高原2200米、平原2280米。实行的第一年测试成绩不理想,海口测试队伍达标率为58.2%、昆明测试达标率为53.5%(表3-6、表3-7)。
表3-6 2003年海口YoYo测试结果
表3-7 2003年昆明YoYo测试结果
从表3-6和表3-7中可以看出,初次实行“YoYo”测试深圳健力宝达标率90.94%,然而广东雄鹰队的达标率却只有13.5%。我国运动员平原测试成绩达标率仅为58.20%,高原测试达标率也仅为53.50%。在总计473名参加补测的运动员,335人通过3次补测达标,获得当年的上岗证,直到第4次补测仍有138人没有达标(表3-8)。体能的不足仍然是我国足球界存在的重要问题。
表3-82003年YoYo补测结果
第二节 我国足球体能训练水平落后的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经过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与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我国足球运动水平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在2001年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实现了多年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但是,中国足球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与世界高水平球队之间的差距有目共睹。其中体能的差距、体能训练的认识和体能训练方法的差距更明显。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练员队伍不够壮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整体素质不高
影响一个国家运动技术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练员人数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能培养出多少世界冠军,首先在于他们能拥有多少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教练员”。美国、俄罗斯、德国等体育先进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足球运动同样不能摆脱这种客观规律的约束。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足球教练员11000多人,大多数教练员来源于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过C级以上教练员培训的只有3000人左右,绝大多数教练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员没有参加过正式教练员岗位培训,使得我国足球训练始终未能走出师父带徒弟的近亲繁殖和经验式训练的低水平循环怪圈。近年来,中国足协加大了教练员培训的力度,受过A级班培训的468人、B级班培训的1315人、C级班培训的5118人。但是,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培训之后应用能力受到限制。有些教练员责任心不强,训练无计划、无教案、无总结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一支教练员队伍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
近年来,教练员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教练员的素质及其培养问题,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教练员水平,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加强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专职教练员队伍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20%,到90年代中期已提高到60%,优秀运动队中的比例达到70%。这是十几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世界体育大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竞技体育发达的国家普遍重视教练员的培训,美国规定职业队教练必须毕业于指定的80所大学之一;德国规定国家队教练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而我国教练员队伍中初中文化,甚至小学文化的还占一定的比例,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不符的也大有人在。实践证明,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成为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我国足球运动要取得质的飞跃,就必须改善教练员文化素质水平,加强业务学习。
二、受运动员选材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选材的途径和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随着“精心选拔优秀人才将是训练成功的一半”的观点普遍为教练员所接受,特别是当代竞技角逐激烈,能否挖掘到有潜能的队员越来越成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所谓选材,是根据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以严谨、科学的测试和评定方法,并辅之教练员的经验,从大量足球队员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各方面条件优越、有极大发展潜力的队员。
选材的意义是广泛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竞技水平,保证训练效益,而且在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损,在增强训练的经济效能方面,作用也非同小可。然而我国在足球运动员选材的途径方面往往是根据直观法、经验法和推荐法去片面地选定优秀青少年运动员。2002年广东清远U-15冬季训练营,就是由外籍讲师通过仅有的几场比赛划定了70名左右的“耐克之星”。期间有很好的优秀苗子由于发挥不正常或者受伤而不能入选。另外,青少年的选材只限于各俱乐部的梯队、各地足球学校、竞技体校的球员,这样就大大地缩减了我国青少年的选材范围。世界各国足球成功的经验是以中小学校为中心,以俱乐部的基地为轴心来培养优秀青少年球员。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扩展我们的选材途径,扩大我们的选材范围,为我国足球能早日腾飞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内容的安排和方法手段的选择欠科学性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召开过8次足球训练工作会议。虽然历次足球训练工作会议的时代不同,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每次会议都对加强足球训练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然而,这些指导思想和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战术风格,没有建立健全稳定的竞赛、训练体系,我国足球训练工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是、变化无常的状态,未能把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水平优势,形成整体性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不仅延缓了我国足球发展的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足球界尽快改变中国足球落后面貌、勇攀世界足球高峰的信心,涣散了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全国一盘棋思想,甚至得出了中国人踢不好足球、中国足球没有希望的悲观结论,加之一些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驱动,把自身工作的目标只放在了国内比赛的名次上,更不用说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了。指导思想的不确切导致了足球训练过程中动力的欠缺,这是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体能训练中与科研结合欠紧密,科研监控反馈机制没有发挥作用,体能训练盲目性大
1998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强化了“科教兴体”的战略思想,要求体育科技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逐步实现发挥关键性作用是我国竞技体育科技进步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总目标。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运动队尤其是教练员科技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成果能否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他们的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吸纳、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决定了运动训练的进程和水平。我国足球教练员文化水平较差、科技素质偏低,导致科学技术成果不能很好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大多数教练员还沿袭着比较古老的经验训练法。没有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有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没有训练中的监控和训练后良性的营养恢复,训练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不高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五、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体能训练恢复及先进技术的理解能力较差,被动训练成分大,训练效果较差
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青少年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体育专项训练,那么作为学生运动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专项训练,势必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再者,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培养,大都是当地的竞技体校、足球学校、俱乐部的梯队,青少年运动员从小就接受专业化的训练,再加上某些培养单位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完全忽视了青少年球员的文化课学习。这种盲目的训练占去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从而造成运动员文化课基础较差。我们知道,文化水平低下,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欠缺,运动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训练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更不用说通过自己主观感受去调解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
六、在竞赛体制方面,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少,特别是参加国际性比赛机会不多,专项体能与综合体能水平低
现代足球运动100多年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足球运动的发展除受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外,与其是否建立了符合足球竞技发展规律的合理完善的竞赛和训练体系有直接的关系。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南美的足球发达国家,早有自己较完整、稳定的各年龄层次队伍的足球竞赛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训练体系,因而保证和促进了这些国家足球运动的有序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尤其是1994年足球体制改革,开始实行足球职业联赛以来,中国足球运动有了长足发展。但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稳定的足球竞赛与训练相配套的竞赛和训练体系,尤其是青少年竞赛与训练队伍的设置,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较稳定的安排,处于较随意状态。目前我国甲、乙级队每年的比赛只有20~40场,而德国、英格兰、阿根廷等世界足球强国的甲、乙级队每年参加联赛、杯赛可达50~70场;我国青少年队伍的数量、每年参赛场数和训练的系统性与足球强国相比有更大的差距。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也难以提高我国职业联赛的水平和国家水平,较大地限制了我国足球训练水平的提高,也就间接造成了我国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与综合体能水平低的现象。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足球体能训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体能训练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我国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与指导思想存有偏差,对现代足球运动产生了“技术决定一切”的错误认识,他们认为技术的好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惟一因素,从而淡化了平时的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及训练作风等因素。如前所述,足球运动作为技能主导类的体能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好坏决定了其技术的合理性,因此,体能训练不能忽视。根据各个俱乐部、省、市足球队训练内容的现状反映,主要存在训练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主次不清楚的现象,体能训练偏少或不练,同时训练的供能系统不够清楚,在安排上哪些应列入主要训练内容或者一般训练内容基本上是凭借教练的主观经验,缺乏应有的科学依据。技术与体能是足球运动的两大因素,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正朝着体能与其他因素结合越来越全面的方向发展。我国这种偏重技术而忽视体能的训练指导思想不利于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不加强现代足球高体能要求新观念的灌输,那么必将会影响日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体能训练的时间相对减少
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体能训练时数比重偏低,训练课中体能训练内容选择、时数安排方面明显地存在重技术轻体能的倾向。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竞赛制度的改革,训练和比赛的时间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使训练时间相对减少,从而导致体能训练时间不可避免地相应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技术训练条件的不断改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其中用于技术训练时间相应增多,而体能训练的时间却在相对减少。
三、缺少针对性强、效率高、满足实战要求的专门训练手段
现代足球运动高强度的竞争对运动员从身体到心里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运动员承受高强度大负荷的能力、连续参赛的能力在现代足球运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能则是运动员应对上述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目前我国足球优秀运动员在体能方面的训练,从内容到方法与手段都缺少针对性强、效率高、满足实战要求的训练,从而导致我国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现代足球运动竞争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
四、体能训练缺乏科学的指导
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上面所讲的几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从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内容的选择到训练的组织实施,随意性都很大。有时训练时间不少,运动员练得也很累,但训练的效率却很低。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各运动队都没有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而体能训练的组织实施者——教练员们大都缺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训练学知识,不能够在训练学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和组织实施体能训练,最终造成体能训练的效率上不去。许多教练员基本上还是按照做运动员时“教练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运动员”的一贯做法,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简单的重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节 提高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养,重视体能训练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前提是要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基础。为此,应对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进行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作为职业球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强平时训练的自觉性。
任何一种训练方法都会引起特殊的生理、生化和心理反应,重复单调的训练方法难以使足球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训练方法的选择及其所占百分比,首先要根据足球运动员的代谢特点来确定,此外,还要根据个人的训练状态和队员在场上的位置、任务以及体能训练的各个重点目标来确定;其次,运动员的个人意志控制能力决定着体能素质的发展,个人意志控制能力越高、越稳定,越有利于克服身体内、外部的不利因素而承受较大负荷。因此,教练员必须了解现代体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门心理要求,懂得提高他们的心理负荷能力的方法,尤其是思想上的竞技意识更要稳定、强化;第三,有氧代谢供能是所有供能系统的基础。通过训练,增强有氧代谢能力,在初期应以增强心肺功能为主。对具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应以增强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为主,提高肌肉工作的耐力;第四,身体训练是为技、战术服务的。运动员通过训练获得的运动能力,必须能够适应和保证全队几套战术方案的实施。教练员在制订战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体能情况。长时间的快速冲刺、连续拼抢,都会迅速导致疲劳,且在比赛结束后才能恢复;第五,体能训练时,身体承受负荷较大,每次训练后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烟严重影响有氧供能,比赛和训练前应严格禁止吸烟;第六,身体训练中,用心率控制运动负荷能充分体现区别对待,也易于掌握和应用,应教会运动员用心率自我监督进行训练。
二、普及科学知识,提高训练实效
众所周知,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本质,就是通过训练负荷的刺激,引起机体产生与运动性质相适应的各种反应,进而产生适应的不断反复过程。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见,从整体上讲运动员在训练中应采取以较大强度以上、以大强度为主的训练形式。要增大训练强度,可在规定时间内逐步增加练习的次数,或在一次练习次数的基础上缩短练习时间。另外,以运动员完成某练习后的即刻心率来评定运动强度:心率为180次/分以上为极限强度;心率在160~180次/分为大强度;心率在150~170次/分为较大强度。
同时,根据足球运动员能量代谢的特点,在训练中应在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无氧代谢能力。
从运动生化角度讲,要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就要发展某一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只有充分动用它,增加其长时间的供能能力,才能促进运动员体能素质的发展。
无氧代谢供能包含两大方面: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
磷酸原系统供能特点:短时间、高强度的极量运动,心率在180次/分以上。练习持续时间一般为1分钟左右,间歇一般掌握在比运动时间长2~3倍;另一类是乳酸耐受力训练,一般应用超负荷方法,可采用1分钟左右的全力运动,然后休息4~5分钟,再进行下一次练习,如5×50米折返跑等。
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练习持续时间每次不得少于2~3分钟,在初始阶段可进行20~30分钟跑的一般体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提高训练强度,此时可采取“无氧阈”或稍高于“无氧阈”的强度。如12分跑、YoYo测试法,在训练中要保持和不断提高运动强度至高水平,心率控制在160~180次/分,甚至更高,而且每圈时间至少控制在1分30秒左右,要保持匀速运动至冲刺阶段。另外可进行在大自然环境中法特莱克跑,这种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训练时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不易疲劳,因而一次练习可安排达30分钟以上。
超比赛量的比赛以45分钟为一节的比赛,一次可安排3~4节,目的是充分动员有氧代谢机能,超负荷发展运动员有氧供能。
三、努力实现体能训练科学化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思想。现代足球运动高强度、高技术条件下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是以良好先天条件为物质基础的高体能、高技能与高智能紧密结合的有机体。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是决定其技能水平能否正常发挥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足球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国足球目前要树立起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想方设法搞好体能的科学训练。根据科学训练的总要求及针对现代足球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比以往提高,而体能训练时间又相对减少的矛盾,我们必须树立体能训练科学化的思想,从训练内容到组织实施都要进行改革,加大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进程,全面提高训练的效率,这是遵循耐力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训练。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是体能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应。从现代足球运动竞争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及人体生物学的特点来见,能否在训练中很好地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反映了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其次,要积极探索新的、针对性强的、贴近实战要求的体能训练内容。针对现代足球运动竞争对运动员体能提出的更高要求,耐力训练应在一般体能训练和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大力开展一些针对性强、训练效率高、贴近实战要求的训练内容,尤其是运动员对不同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现代足球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们针对这方面能力训练的内容较少、训练效率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内容。
第三,要制订详尽的训练计划,增加训练内容的科技含量。根据目前我国缺少体能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我国的足球训练研究部门,在进行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计划的制订方面,应尽可能地详细。体能训练的安排,小到每堂课的组织实施,甚至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训练后的恢复放松,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可减少体能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训练的系统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训练效率。现代训练的核心是必须实施多学科综合的科学化训练,而实施科学化训练的关键又在于不断地在技术、身体、心理等方面的训练上进行创新。我国乒乓球项目之所以长盛不衰,其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技术和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模式。同样,我国在足球项目中要在训练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正确认识项目的特性与要求,合理有效地通过训练与营养恢复增强体能,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第四,要大力培养优秀的体能专业人才。目前运动队体能训练现状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队缺少优秀的体能专业人才。体育院校应肩负起为运动队培养优秀体能专业人才的重任,应使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意识,以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为实现我国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做出贡献。
四、通过比赛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
随着我国足球运动竞赛与国际足球运动的逐步接轨,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呈现出周期缩短、比赛期延长、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有增多的趋势,这些变化对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足球职业化改革,明显地增加了比赛次数,但由于各种原因,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甲级队运动员全年的比赛量在20~40场次之间,大大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50~70次的比赛量,从而导致连续比赛的能力差、在国际大赛中往往发挥失常。因此,我国足球运动员要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大大增加高水平的比赛次数,特别应该增加参加国际比赛的次数,这对于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总体战术意识和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比赛实质上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训练,通过比赛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机体承受负荷的强度,运动员机体承受负荷强度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训练中负荷强度的提高,使训练与比赛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赛练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同时可以促进运动员综合体能的提高。只有训练体制改革和竞赛体制的逐步完善,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
五、体能训练应从后备力量抓起,给年轻选手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我国要迅速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抓好后备力量的训练,并在训练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我们要根据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特点,重视科学选材,从小抓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改变运动员体能某些方面不足、技术欠合理的局面。在训练体制方面,各级输送运动员的途径中要防止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这涉及到我国当前竞赛体制及奖励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同时应选拔年轻优秀的运动员集中训练,增加集训时间,让他们有更多参加比赛的机会。近年来足球项目中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年轻选手,他们年龄轻、体力和技战术水平都较好,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年轻选手中有相当一些人还缺乏大赛的锻炼,在心理和经验方面还不够成熟,技术和水平起伏较大,所以较难指望他们在世界大赛中稳定地发挥水平。当务之急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在与世界水平运动员的竞争中积累经验,提高发挥技术水平的稳定性,巩固他们承受各种比赛的身体和心理的耐受能力,以保证他们在今后的世界大赛中有所作为。
六、提高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理论水平与执教能力
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都在从体力型向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当今体育发展已进入科学训练的时代。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竞争,实际上是教练员的幕后较量,一个国家的教练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项目的发展水平。世界足球强国都有一批著名的教练员,巴西、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的足球水平能够多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练员。他们的文化程度高,有过辉煌的运动生涯和丰富的执教经验,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强的创新意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论、方法和信条,并被实践证明和世界足坛公认。国内外运动实践证明:只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当前我国足球教练员大多数是优秀足球运动员退役下来的,虽然他们有多年的训练实践,突出的专项技术和参加重大比赛的丰富经验,但训练学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经过近些年的岗位培训,我国教练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有些方面仍显不够,主要表现在开拓创新与吸收消化世界先进的足球理论与技术不强。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学历、能力强、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年富力强的教练充实到我国足球教练队伍中。
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我国高水平的足球教练员:第一,选拔一批年轻、有实干精神、懂科学管理,并具有一定足球训练经验的青年学者加盟教练队伍,让他们担任有经验的高职称教练员的助理教练,把他们所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和老一辈教练员的丰富经验结合起来;第二,让那部分从运动员岗位退役下来的教练员脱产或函授学习3~5年的基本理论,并写出业务报告和论文,通过考试取得教练员合格证书;第三,着重培养一批曾进行过系统的专项足球训练的体育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走上教练员岗位后在有经验的教练员的带领下工作3~5年以上,大多可成为称职的高层次学者型教练员,这对带动整个足球项目教练员的科学文化意识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