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军工电子。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引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历届部党组的科学决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基本完善、产业基础扎实雄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观调控科学规范的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并正在向电子强国迈进。主要表现:

(一)产业规模迅猛增长

1978年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为71.9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54亿元,工业增加值28.77亿元,到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4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86.7倍、3851.4倍和454.7倍。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3.5%。、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一批大企业相继崛起。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入围门槛4000万元,到2007年第21届已提高到18.7亿元,增长47倍。目前,海尔、联想收入超过千亿元,华为、中兴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接近或超过60%,2007年华为海外收入高达115.2亿美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调整。改革开放后,全党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电子工业开始由以军为主向以民为主转变,加快以彩电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实施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带动了配套元器件的整体升级发展。到1990年,消费类产品产值占全行业产值比重达到52.4%。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相继启动了金桥、金卡、金关等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极大地拓展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从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应用与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微电子产业大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领域实现群体性突破;计算机、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涌现了一大批国产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迅速起步,产业规模由1995年的125亿元发展到2007年5800亿元,扩大了46倍,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5.06%提升到10.37%。到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位。

经济成份结构从国有主导向多元化发展。从建国到“六五”末,我国电子工业由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成份所占比重很少。1989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仍高达69.4%和15.6%。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总方向指引下,电子行业积极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发展“三来一补”加工。同时,加速发展股份制、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逐步建立起了以外资、港澳台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到2007年底,三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了79.7%,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为3.9%和2.6%。

(三)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以深圳、东莞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台、港资企业,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家电产品、台式电脑及配套件生产聚集区;以上海和苏州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大量世界知名电子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以及电子元器件生产聚集区;以京津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欧美及日韩企业较多,形成了以软件、通信和网络产品为主的开发、生产集聚区。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2007年,9个基地收入占全行业收入的四分之三。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全国领先,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强。

(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23.67%。自主研发的龙芯、北大众志等系列CPU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信息核心技术“空芯”化问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中文Linux操作系统在国内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得到初步应用;由我国自主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以联想深腾6800系列、曙光4000系列、银河系列等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开发成功且得到应用。

技术装备能力不断增强。6英寸集成电路设备大部分可立足国内;部分8英寸设备已进入生产线使用;TN/STN-LCD全套后工序设备、部分TFT-LCD后工序设备和TN/STN-LCD前工序设备已批量生产;国产LED后封装设备已占国内市场的20%;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已基本成套供应并实现出口;软磁铁氧体、硬磁铁氧体等生产线国产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90%,中低档设备已全面取代进口并实现出口。部分中低端电子元器件设备和电子测量仪器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并走向国际市场。

(五)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扩大

电子信息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出口门类。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88.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047亿美元,规模扩大了91倍。出口产品从电视机、收音机逐步扩展,形成了计算机类、软件、通信类产品、基础元器件产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种类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体系。目前,出口居前的电子产品主要为笔记本电脑、手机、显示器等,收音机等传统产品的出口额正在逐年下降。

出口方式逐渐优化。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外贸主要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外开放整体进程向纵深发展,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比重逐年下降,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断扩大,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正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六)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

从电子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到信息产业、信息化,中央对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的认识逐渐深化,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到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历届部党组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如“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来”,政企分开、转变职能,逐步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如坚持产用结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如组建联通,探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通信运营业互动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并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思路。2008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信息化和工业化工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