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篇
- 李宇宏编著
- 606字
- 2024-12-23 06:41:36
第3章 设计原则
引言(Introduction)
目前,全球环境恶化,基于植物的基本功能,植物将是改善环境的理想材料,植物设计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1.植物景观的再生途径
植物设计的成果最终表现为植物景观。
· 植物景观是指自然界的植被表现的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尤其是由此能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
· 设计师可以运用植物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建设优美和谐的宜人环境;
· 基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的现实和绿化管理特点,以及设计意向是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选择植物的依据,即选择植物应该因地制宜,因时而化,通常首选植物应该是乡土植物。
2.植物景观的三个层面
从植物景观的概念来看,它蕴涵三个层次的追求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
· 环境生态层,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分析;
· 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包括蕴涵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社区的风貌;
· 景观感受层,指对基于视觉的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体及其感受的分析。
这三个层次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自始至终贯穿于植物设计的这三个层次。所以,植物景观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既是一种自然景观,又是一种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正如培根所说的,景观设计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应该有景观适合一年四季的用途,在这样的景观里,各季都应该有各季的美好事物孕育”。
3.1 科学性(scientifi city)
1.思维模式
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逻辑性,即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科学思维是科学性的保证,当代科学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线性思维模式,将“思维→理论→技术→应用→开发→反馈→调节”(即技术升级和理论完善)结合成一个完整系统。中国先秦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朴素“生态意识”是科学思维模式的萌芽。植物设计应借鉴当代科学思维模式,充分利用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理论及方法,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宜人的和可持续的植物景观。
2.理论依据
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基于现代系统观,植物设计的理论依据如下。
(1)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
进化论的倡导者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生物学家)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将被淘汰。
英国的詹姆斯·拉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盖尔理论(Gaia theory),他认为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个池塘,如果不用水泥护衬或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见图3.1。
图3.1 景观设计师Michael Van Valkenburgh设计的General Mills公司总部局部效果图
(2)边缘效应不应忽视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需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
· 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
· 公园里丛林的边缘,应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
· 建筑物基础四周应形成潜在的生态边缘带,而通常人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
(3)景观生态设计既是生物多样性设计,也是美的设计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景观设计学虽然以生态思维为核心,但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景观生态设计也应该是美的。
科学性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化,表现为遵循自然性、地域性、多样性、指示性、时间性、经济性,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师法自然,结合功能进行植物设计,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工群落,植物景观的营造也需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3.2 文化性(culture)
在城市景观中,应该把反映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提升城市品位,使不断演变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景观中得到体现。植物作为文化和文脉流传的载体,常出现在书籍中或流传于民间,以口头或习惯性的意识形式影响文化的流传。
景观中的植物常常成为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并被诗词、歌曲等各种文学题材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艺术题材记载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歌颂植物妩媚多姿的作品,例如: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
· 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等。
梅、兰、竹、菊四种花卉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见图3.2)。许多画家都喜欢画梅、兰加松树,称“松竹梅”,又叫“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兰花,名“四友图”,即四君子,以其为理想人格的寄托。对于景观而言,从欣赏植物形态美到意境美,含义深远,见图3.2。
图3.2 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中国画(图作者:秦日龙)
(1)梅
梅,凌寒开放,雅丽幽香,是花、香、态俱美的传统名贵花木。
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倍受诗人亲睐,梅花也以其雅丽幽香气韵和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古诗中有许多咏梅诗,它们或托梅言志,赞凌寒独放的风骨;或描形摹态,抒身世坎坷之悲;或点化生情,发思乡怀人之慨,见表3.1。
表3.1 赞美梅的诗
自古诗画不分家,元·王冕《墨梅图》更加精彩,诗人用诗情画意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由淡墨画成,意在述志,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此图不仅是画家对梅花那坚韧、顽强精神的歌颂,而且还是对生活中艰难跋涉的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以梅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孤植、丛植、绕屋种植,冷香入室,更增幽情;与松、竹、石相配,则诗画意境跃然而生;成片种植则成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有“问梅阁”、“雪香云蔚亭”、 “梅花山”、“梅岭”、“梅坞”等,见图3.3。
图3.3 问梅阁——苏州狮子林西部中心景物
(2)兰
朴实淡雅,芳香幽澹,风姿脱俗,“清香而色不艳”,被称最雅。兰常与松、竹、梅为伍,为四卉木之首。
·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
· 屈原常以兰喻贤,古今皆知,有诗为:“兰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
· 清·郑板桥对兰竹情有独钟,作者通过诗画作品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代表作之一的《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则托物言志,以兰草自比,又以山中的群芳比喻不如意的外部环境,字里行间表达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兰适于盆栽点缀古色古香的厅堂、居室,若再配以古雅字画,则满室生香,更具艺术魅力;也可在温度合宜的地区露地栽培,与山石相配,画趣更浓;亦可辟为专类园,如广州兰圃、上海植物园兰室等。
(3)竹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虚心有节。我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同竹已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有宅园竹林;王羲之等修禊兰亭,也选择茂林修竹之地。
·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以水的清静淡泊的品格为友,以竹的“心虚”品格为师。“心虚”即内心空明而无成见或谦虚而不自满,这种品格堪为人们治学、待人之师。作者以竹林为主的履道坊宅园中“履道幽居竹绕池”的巧妙布局也极为赞赏。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宋代苏轼对竹子更是情有独钟。
·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清代郑板桥喜竹成癖,他种竹、画竹、咏竹。
常见竹景:梧竹幽居,松竹绕屋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竹廊扶翠,曲径通幽,如杭州云栖竹径等,见图3.4;竹可群植,创造竹林景观,可设专类园,如北京紫竹院。
图3.4 杭州云栖竹径
(4)菊
千姿百态,凌霜傲放,是诗人喜爱的歌咏对象,都赞赏菊花不畏风霜和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表现菊的性格和环境“野”,自此以后,园林中多以悠然野趣、赋予菊圃景观为特定的审美价值。
· 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陆游。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菊花》。
菊花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多用于布置花坛、花境或切花瓶插,绑扎花束、花环、花篮或组织大型菊展等。
(5)荷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将其比为君子之后,其身价更高。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以荷为种植材料,构成景点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北京圆明园的“香远益清”、“濂溪乐处”等,见图3.5。
图3.5 苏州拙政园以荷为素材的植物景观
(6)松
苍劲刚健,不畏霜雪风寒。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把松柏耐寒的精神,比为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松可孤植观赏,或者三五成丛,参差错落,缀以山石,或者与竹、梅配置,更具画意。园景中有“万壑松风”、“松涛别院”、“松风亭”等。松与栎类、桦木、银杏、槭树等种类混交成林,在深秋季节,红、黄、紫、绿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松还可作为配景、背景或组成框景。
另外,中国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独具特色。
3.3 艺术性(artistry)
1.植物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1)艺术认知
“艺术”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意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
18世纪中期,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
今天,艺术既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指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2)植物设计的艺术
植物设计的艺术是把人居环境装扮得更加完美,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提升并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绿色,所谓“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应用乔、灌、藤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这正是植物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体现,见图3.6。
图3.6 植物自然美的表现
2.植物设计中体现了艺术的多功能性
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他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1)艺术的能动改造功能
艺术的能动改造功能在植物设计中的价值表现如下。
· 植物景观给人思想审美的影响。
· 植物设计创作过程就是设计师借助于对各种景观的印象,以及依据基地现状的想象而实现的一种改造活动。设计师把植物材料加工成想象,从而创立新的现实——植物景观的艺术世界。
· 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使人产生了一种怀恋失去的自然生活方式的审美情感。植物设计的艺术能帮助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艺术的启发功能
这一功能表现在植物设计的艺术价值中。
· 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文的审美。
· 启发和教育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努力创建优美的和谐家园。
· 包含的认识信息是极大的,这种认识信息从根本上补充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
· 景观设计师把原生的美归还给人们的生活。
· 景观设计师在自己的创作中对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人及其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必然要反映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创造完整的艺术观念。
(3)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是净化人心灵的手段,植物设计的艺术同样具有净化功能,表现如下。
· 以其和谐影响人内在的和谐。
· 同时促使人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
· 普希金说:“艺术给我们压缩了迅速逝去的生活经验。”人们在对植物景观的欣赏过程中,会松弛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紧张和激动情绪,起码会部分地弥补日常生活的单调,艺术的这种影响促进人的完整个性的形成。
(4)艺术的感化功能
艺术作品对人的心理有着特殊的、几乎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图3.7。
图3.7 建筑与植物艺术的感化功能
(5)艺术的审美功能
现代印度学者巴哈杜尔(W · Bahadur)指出:“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对人精神的崇高影响……为了使人鼓舞、使人净化和高尚,艺术必须是美的。”植物设计的审美功能表现如下。
· 帮助人们从价值上理解世界,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 唤起设计师的创造精神,为了满足人们所关心的利益、舒适和美的需求,设计师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通过设计把对生活的审美意义传达给人们。
(6)艺术的愉悦功能
植物设计的艺术愉悦功能是多方面的:
· 设计师自由掌握复杂的、多种形式的景观材料,依靠技巧表现景观艺术。当这种表现引起赞叹时,设计师也会获得快乐。
· 设计师的创造必须同用户审美联系起来。
· 设计内容与形式必须协调,形式应完美。
· 参与创作使用户与设计师产生共同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植物设计的艺术创作可贵之处在于,它给人们揭示生活的真理,并使人们得到认识自然美、生活美所带来的最大的愉悦。
总之,植物设计的艺术具有多功能性,设计师通过植物设计,应当把艺术的各种功能统一起来。为什么要进行植物设计,只能有一种解释:它是提升景观品位的重要手段。景观的艺术实践是多方面的,然而,它的目的只有一个:使景观自然化和肯定植物景观的自身价值。
3.4 实用性(practicability)
植物设计的实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能使人产生环境意象,提升环境的观赏性,并产生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1.环境意象
① 环境回忆: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
② 认知地图: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把它称为“认知地图”,目的在于强调环境特征的易识别性。
③ 环境意象:事实上,环境意象总是按照人们易于识别的实际需要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并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哪怕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意象也不会轻易改变。
④ 植物设计有助于形成环境意象。作为景观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与环境意象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植物本身可以作为主景构成标志、节点或区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这几大要素的配景或辅助部分,帮助形成结构更为清晰、层次更为分明的环境意象。
2.观赏性
① 季相变化:是植物景观的动态特征,把不同叶色、花色的植物用衬托和对比手法进行多层次的搭配,使植物景观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② 植物在形、色、味、声上能表现多维效果,如桃花、紫荆、紫薇等观花色,桂花、茉莉花、九里香等闻其味等。运用多维性可以构成新景不断、鸟语花香并集形、色、香、声于一体的生态环境,见图3.8。
图3.8 植物的观赏性
3.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植物对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有益效应。例如人们生存、劳动和游憩必须呼吸清洁的空气,摄入营养物质,需要宁静的环境等。
充分利用植物是提高生态效益的有利手段,即掌握好绿地率、常绿和落叶植物及乔、灌、草的栽植比例,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绿量。
4.经济效益
(1)各公园以植物提升自身旅游魅力
不可否认,多姿多彩的植物对游客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例如,2007年北京植物园桃花节1个月内,共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收入1000多万元。
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新建公园,除了古建筑及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等之外,各旅游景点内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总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2)在房地产业已得到公认,良好的植物景观会为房地产开发带来增值效益
通过植物创造并维护良好人居环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许多学者已针对植物与房地产的增值做了许多研究,以美国相关研究数据为列,见表3.2。
表3.2 住宅用地植物与房地产的增值研究
房产项目周边的植物也可使房与地增值。如果住宅附近有植物、绿地或公园,也能够促使房地产在售价上的增加及稳定。美国安何斯特市的研究指出:公园能够增加临近房地产价值最高达1421 845美元,最少可达29715美元。
房租租金的增加与植栽、绿地、公园、开放空间的距离有着正比的关系。Hammer等人在1974年的研究发现:每一英亩的公园绿地,能够使临近土地产生2600美元的房地产增值;距离公园40英尺的土地,其每一英亩的租金为11500美元;而距离公园2500英尺的土地,其每一英亩的租金为1000美元。
思考题
1.请举例说明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如何表现景观的文化性。
2.试论实用性原则在植物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补充阅读
1.顾小玲.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潘少平.佛教的植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赵荣台,陈景亭.圣经动植物意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陈重明等.民族植物与文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