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从宁夏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近年来,宁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较快、健康、协调发展。

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各地实际,要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强求一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要有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又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宁夏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起步阶段,面临着比发达地区更大的发展压力,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为重要,尤为迫切。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和宁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既要发挥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又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要不断攀登物质文明建设的新高峰,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保护绿水青山。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宁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五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要使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和新的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等成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和新亮点。二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忠实履行发展的第一要务,首先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三化一县域一建设”,即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较快、健康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宁夏山川共同富裕。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加强落后地区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山川经济社会良性互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宁夏。关键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宁夏建设步伐。五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不断转变发展观念,把握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方式,不断完善体制和制度,努力使全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宁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近年来,宁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一幅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科学发展就是把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和经济、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发展质量,尤其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从宁夏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理定位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构建现实可行的发展体系。宁夏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可谓是科学设计、量力而行、适度超前、鼓舞人心,比如主要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达到2000美元,符合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适度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实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到“十一五”末,全区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这样的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2.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扎实抓好经济建设。全区经济建设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化一县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大力建设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忠太阳山工业园区、石嘴山新材料工业园区等一批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由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构成的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对GDP贡献率2005年达到65%以上,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流和带动极。

不断加快城市化步伐。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类城市的地位功能,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尤其是发挥银川市作为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两个适宜”,即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健全城市功能,营造和谐环境,基本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以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为骨干,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2005年底,全区城市化率达到42%,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从2002年起,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全区形成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四大战略主导产业和淡水鱼、蔬菜、牧草及秸秆饲料、玉米、优质稻麦、酿酒葡萄六大区域性特色产品以及若干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农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农业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区引黄灌区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的主流,占区域农业产值的70%左右,传统农业逐步淡出农业历史舞台,农业产业化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自治区科学决策、分类指导,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平台,以地方特色产业和加工业为骨干,强力推进,大力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县域经济总量达347.4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7.9%,成为驱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

迅速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努力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今年自治区制定了宁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建设规划纲要,选定120个村(国营农场)进行示范,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开,实现科学建设,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3.坚持持续、协调原则,切实推动全面发展。自治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本着建设公共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宗旨,坚持持续、协调原则,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一是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全区有54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普九人口覆盖率(以县为单位)达到7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一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宁夏文化艺术节,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繁荣丰富。三是制定实施了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基层卫生设施得到改善,基本建成了区、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11个县市区,参合率达70%,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四是基本建立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保障机制。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从2003年5月起,率先在全国实行区(省)域内全境范围224万多公顷天然草原的禁牧封育,实行退耕还林73万多公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宁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挑战

1.加快发展的压力大。加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内容。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宁夏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总体上了一个台阶,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得到了实惠,社会发展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横向地比,宁夏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重要指标上的差距还呈拉大趋势。2005年,宁夏人均GDP只是全国人均的72%,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山东的40%、45%和50%。如果不加快发展,或者发展的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会积累一系列与落后、发展慢相伴而生的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的被动性、人才流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面临许多困难。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的原因,宁夏形成了以煤炭、石化、电力、建材、轻纺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产品多为原材料的初加工,“两低一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耗能高),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因此,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任重而道远。同时,这样的产业结构更容易因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大起大落。去年以来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使宁夏的一些重要产业感受到了发展的困难。

3.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方面,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要比东部地区大得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力有限。宁夏作为西部一个小省区,面对这样两个方面的约束条件,要想通过城市化,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有限的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要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艰巨得多。

4.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巨大投入。虽然近年来宁夏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一些问题,比如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这里的老百姓因病返贫、因上大学返贫等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社会发展方面的欠账,靠市场、靠地方财力,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还需要国家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和国债投资的力度等来支持、来解决。

5.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还需花大气力。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土地沙化盐碱化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源治理等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宁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但是,由于自然气候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宁夏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重建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沙尘暴、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中部干旱带的人畜饮水、北部川区工业污染和土地盐渍化等仍然是当前环境保护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区域性的、跨省区的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而且亟需省际之间的通力合作,需要全国“一盘棋”。宁夏要做好这些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

四、宁夏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处理好八大关系

(一)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GDP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只看重GDP总量,而不看重经济质量,是不行的。近年来,宁夏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这是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所必须的。今后,这一势头还应继续保持,也就是说今后若干年宁夏还必须保持GDP较高的增长速度,没有这一点,宁夏的发展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在此前提下,应高度重视宁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能源依赖过大、能源消耗过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总思路,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换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众所周知,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所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推进城市化的基础上,推进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都很重,如何在加快发展中将二者科学地统一起来,是一个重大课题。

(三)山川关系

宁夏地域较小,山川差异很大,人均GDP相差悬殊。南部山区是最主要的回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如果继续选择山川非均衡发展道路,势必会进一步拉大山川差距和民族差距,可能影响地区稳定,最终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南部山区作为宁夏乃至西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宁夏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山川关系,走以山济川的道路,在加快以银川为核心的北部川区建设的同时,注意防止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把不均衡问题限制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们在理解发展的问题上是有偏颇的,有些地方、有些同志甚至片面地把全面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结果使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一些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情绪不稳。今后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但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人文指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五)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报道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6,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已相当突出。宁夏虽然是欠发达地区,但贫富差距的问题同样引人瞩目。我们知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策。宁夏与全国一样,在改革开放中,一批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和部分垄断行业先富了起来。社会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有先富起来的群体,就必然有相对贫困的群体。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现实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从长远发展来看,收入差距拉大则是有害的,是要妨碍社会稳定的。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兼顾公平与效率,就必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收入者比重,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十一五”是宁夏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全区上下谋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现期,是资源利益冲突和诉求的高发期。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代有些发达国家很注意保护本国资源,宁可漂洋过海出高价购买外国的石油、矿产、木材,也不轻易动用本国资源。宁夏必须在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资源,在保护资源中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资源,但也是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发展,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开采、砍伐、捕猎,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毁掉自己的生存家园。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都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他还举例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中部干旱带和北部川区的干旱少雨和沙尘暴一直是困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疼问题。因此,宁夏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使自然环境受到越来越科学的保护,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只有把“三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信念、没有正气、没有爱国精神的民族,即便暂时把经济搞上去,最终也会垮下来。反过来,如果空讲政治、空讲理想信念,而没有必要的物质文明作基础,那么这样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教育是没有说服力的,最终也会垮掉的。只有“三个文明”相辅相成,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戎生灵

2006年9月